中国传统服饰艺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周时期的战国,朱色、赤色都是高品级的颜色,秦国 则以黑色为高贵颜色。芈月所处的时代,人们所穿衣服 的色彩不会如电视剧那样艳- 丽(影视剧中的瑕疵)。
朝服,又名“具服”,《新唐书·车服志》中说:“具 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大事之服也。亦曰朝 服。”由此可知,朝服是官员在参加祭祀、宴享、朝贺、 拜表等重要典礼时穿着的礼服。朝服虽然可代替祭服用 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 政之礼服,不及冕服的隆重。在功能性、装饰性与文化 传承的内涵等方面,朝服比衮服更能体现时代特色,抑 或说,朝服在不同朝代的易转更替过程中,被不断赋予 新的元素,具有饱满的时代印记。
-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 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 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 、黻fú等,通称 “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 变幻;华虫(雉鸡)代表文彩;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洁 净;火,热量;粉米,滋养;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 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该是明清时期补服的源头。
-
各个朝代服饰的形制与特点
夏商周服饰:等级分明 春秋战国服饰:创新多变 秦汉服饰:英姿飒爽 魏晋南北朝服饰:丰富多彩 隋唐五代服饰:由俭(简)入奢 宋代服饰:清新自然 民国服饰:欧风东渐
套严格的服饰制度。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fèi音费)来变 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 绸、麻布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赤舄(xì,鞋)
图 为 汉 代 皇 帝 冕 服
-
冕服是章服中用于祭祀的服饰,也是只有帝王、大臣才 能够穿着的祭服,其间有着很强的象征和等级意蕴。
• “旒”是冕冠中最能体现身份等级差别的部分,《礼记·礼器》中载: “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士三,此以文为贵也。”天子每一旒通常又是由五彩丝绳串起的十 二颗玉石做成,以藻(丝线)穿玉,所以又叫玉藻。
“玄衣裳”是指冕服的形制为上衣下裳,通常情况下, 上衣玄色,下裳黄色,即青黑色的上衣和赤黄色的裙子, 分别象征天地的颜色。上衣下裳又配饰十二种纹饰,成 为冕服一个非常醒目的特点。玄衣是交领右衽,这种设 计后来逐渐成为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具体是指领子系 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而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 则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异族统治的人。
所谓“红得发紫”一语,便来源于此。青袍也称“青衫”,它是官服中最低卑
的一种服装,因此多被用来比喻品级低微的官吏,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就
曾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沦落天涯郁郁不
得志的处境。武则天曾颁行一种新的服装,即在不同职别的官员袍上绣不同的
纹样,名叫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以禽兽纹样区别文武官员级别,这应
-
公服又称常服,指官吏的制服。与冕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便得多, 还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如《新唐书·车服制》 中所言:“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 公服滥觞于魏,《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辛酉朔,魏始制五等公 服。”延至隋朝,公服多被做成单层,即为一种单衣,此衣两袖窄小,无蔽膝、 剑、绶。这也是它有别于祭服、朝服之处,而这种设计或许就是出于方便公务 之考虑。
-
周代以后,秦人扫八荒灭六合,海内一统。秦尚法家, 对西周之郁郁人文、中正平和、含蓄深沉、端庄雅正的 冠冕之服并无继承之意,而是采取了禁崇儒礼的举措, 将自西周时期程式化并沿用了千百年的冕服制度作了大 规模的调整,将传统的六种礼祭冕服砍去了五种,只留 下了典礼中礼仪规模最小、仪式最轻的玄冕。正如《后 汉书》所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 服皆以玄。”“玄”是一种全身纯黑的深衣制礼服。秦 人认为其正朔为水德,因此尚黑色。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 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 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 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 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 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 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 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唐代依此而行。至贞观四年(630年)始,所制公服以服装颜色作为区别
官职大小的标准,因此又被称为“品色服”。三品以上着紫衣,四、五品着绯
(大红)衣,六、七品着绿衣,八、九品着青衣。因此《新唐书·郑馀庆传》曾
说:“每朝会,朱紫满庭,而少衣绿者,品服大滥。”紫色袍服是唐代官吏公
服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因此后来就将达官贵人的服装泛称为“紫袍”。俗语中
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 等国亦曾做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其中大裘冕、衮冕是天子 专用祭服),主要以冕冠上“旒(liú)”的数量、长度 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 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 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
主讲人:吴绍黎
-
2001年秋德国柏林中国服装展
-
-
什么是服饰?
服饰,就是指 服装和装饰,不 仅具有防寒、护 体的作用,还反 映了人们对美的 追求,它是人类 特有的文化现象。
-
中国服饰的起源
• 中国服饰的起源 • 章服制度的关Hale Waihona Puke Baidu时期
-
中国服饰的起源
中国的服饰起源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阶段,距离现在大约有一万八千年。
-
章服制度的关键时期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 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
1)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与统治者的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了强烈象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号元素.显露出 中国图案赋予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
2)奠定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的基本制度,规定和确立一
朝服,又名“具服”,《新唐书·车服志》中说:“具 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飨、拜表大事之服也。亦曰朝 服。”由此可知,朝服是官员在参加祭祀、宴享、朝贺、 拜表等重要典礼时穿着的礼服。朝服虽然可代替祭服用 于祭祀,但主要用途还在于朝会,是古代君臣百官的议 政之礼服,不及冕服的隆重。在功能性、装饰性与文化 传承的内涵等方面,朝服比衮服更能体现时代特色,抑 或说,朝服在不同朝代的易转更替过程中,被不断赋予 新的元素,具有饱满的时代印记。
-
十二章纹,又称十二章、十二文章,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 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 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fǔ 、黻fú等,通称 “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代表光辉;山,代表稳重;龙, 变幻;华虫(雉鸡)代表文彩;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洁 净;火,热量;粉米,滋养;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 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该是明清时期补服的源头。
-
各个朝代服饰的形制与特点
夏商周服饰:等级分明 春秋战国服饰:创新多变 秦汉服饰:英姿飒爽 魏晋南北朝服饰:丰富多彩 隋唐五代服饰:由俭(简)入奢 宋代服饰:清新自然 民国服饰:欧风东渐
套严格的服饰制度。
在这个时期夏商通过穿着冠、冕、芾(黻,fèi音费)来变 现礼仪之制,而在周朝这种服饰制度日趋完善。夏代已用丝 绸、麻布作衣料,并用朱砂染色 。
-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赤舄(xì,鞋)
图 为 汉 代 皇 帝 冕 服
-
冕服是章服中用于祭祀的服饰,也是只有帝王、大臣才 能够穿着的祭服,其间有着很强的象征和等级意蕴。
• “旒”是冕冠中最能体现身份等级差别的部分,《礼记·礼器》中载: “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士三,此以文为贵也。”天子每一旒通常又是由五彩丝绳串起的十 二颗玉石做成,以藻(丝线)穿玉,所以又叫玉藻。
“玄衣裳”是指冕服的形制为上衣下裳,通常情况下, 上衣玄色,下裳黄色,即青黑色的上衣和赤黄色的裙子, 分别象征天地的颜色。上衣下裳又配饰十二种纹饰,成 为冕服一个非常醒目的特点。玄衣是交领右衽,这种设 计后来逐渐成为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具体是指领子系 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以相反。而一些少数民族的服装 则向左掩,因此“左衽”泛指受异族统治的人。
所谓“红得发紫”一语,便来源于此。青袍也称“青衫”,它是官服中最低卑
的一种服装,因此多被用来比喻品级低微的官吏,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中就
曾用“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沦落天涯郁郁不
得志的处境。武则天曾颁行一种新的服装,即在不同职别的官员袍上绣不同的
纹样,名叫绣袍,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以禽兽纹样区别文武官员级别,这应
-
公服又称常服,指官吏的制服。与冕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便得多, 还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如《新唐书·车服制》 中所言:“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 公服滥觞于魏,《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四年》载:“辛酉朔,魏始制五等公 服。”延至隋朝,公服多被做成单层,即为一种单衣,此衣两袖窄小,无蔽膝、 剑、绶。这也是它有别于祭服、朝服之处,而这种设计或许就是出于方便公务 之考虑。
-
周代以后,秦人扫八荒灭六合,海内一统。秦尚法家, 对西周之郁郁人文、中正平和、含蓄深沉、端庄雅正的 冠冕之服并无继承之意,而是采取了禁崇儒礼的举措, 将自西周时期程式化并沿用了千百年的冕服制度作了大 规模的调整,将传统的六种礼祭冕服砍去了五种,只留 下了典礼中礼仪规模最小、仪式最轻的玄冕。正如《后 汉书》所载:“秦以战国即天子位,灭去礼学,郊祀之 服皆以玄。”“玄”是一种全身纯黑的深衣制礼服。秦 人认为其正朔为水德,因此尚黑色。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 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 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 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 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 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 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 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唐代依此而行。至贞观四年(630年)始,所制公服以服装颜色作为区别
官职大小的标准,因此又被称为“品色服”。三品以上着紫衣,四、五品着绯
(大红)衣,六、七品着绿衣,八、九品着青衣。因此《新唐书·郑馀庆传》曾
说:“每朝会,朱紫满庭,而少衣绿者,品服大滥。”紫色袍服是唐代官吏公
服中最为贵重的一种,因此后来就将达官贵人的服装泛称为“紫袍”。俗语中
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 等国亦曾做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
冕服等级从高到低分为六种(其中大裘冕、衮冕是天子 专用祭服),主要以冕冠上“旒(liú)”的数量、长度 与衣、裳上装饰的“章纹”种 类、个数等内容相区别, 但都是黑色上衣配红色下裳,即所谓的玄衣纁裳。
主讲人:吴绍黎
-
2001年秋德国柏林中国服装展
-
-
什么是服饰?
服饰,就是指 服装和装饰,不 仅具有防寒、护 体的作用,还反 映了人们对美的 追求,它是人类 特有的文化现象。
-
中国服饰的起源
• 中国服饰的起源 • 章服制度的关Hale Waihona Puke Baidu时期
-
中国服饰的起源
中国的服饰起源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阶段,距离现在大约有一万八千年。
-
章服制度的关键时期
夏商周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 段。随着这三个朝代生产力不断的发展,服饰也得到了很大 的发展。
1)将上古鲜明的宗教意识与统治者的需求紧密的结合起来, 逐步形成了强烈象征意义和装饰风格的服装符号元素.显露出 中国图案赋予寓意,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
2)奠定了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的基本制度,规定和确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