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发展,将去向何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立学院发展,将去向何方?

独立学院“独而不独”的身份,既成了它的“金字招牌”,也成了它的发展“隐患”

独立学院的出现,一方面基于公办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发展高等教育,另一方面社会资源的拥有者也想在高等教育市场中获

得“合理回报”,因此,公办高校和社会资源结合在一起,按照新机制和模式举办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此举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加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较大程度上赢得了社会的认可。种种因素互相作用,独立学院便以超乎预料的速度得到大幅度增长。

问题随之产生,“由于种种原因,一些独立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比如招生过程混乱、教学质量低下、学生身份尴尬等等,以至引起了一些群体性事件,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棘手,但必须面对。200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独立学院进行规范。从规范结果来看,公办高校依然可以获取一定的社会资源;独立学院有了母体做依托,较符合中国当前的政治形态、意识形态和民众社会心理,站稳了脚跟,可以正大光明获得合理回报;有了政府的 决心与行动,学生和家长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对独立学院恢复了认可。现在的独立学院是多方面利益博弈的结果,而博弈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办大学、投资主体三赢。 独立学院,独而不独

问题真正得到解决了吗?从《若干意见》印发到现在,独立学院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有些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公办大学庇护下的民办独立学院依然影响着教育公平

据统计,截至2006年5月15日,全国共有民办普通高等院校275所,而独立学院自1999年开始创办到2006年5月26日,已有313所得到国家教育部认可,具备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当前人们对“民办”高校尚未充分接受,但因独立学院有了其母体的“公办”金字招牌,便具有了更多被大众认可的资本,这让经过20多年打拼的普通民办高校十分羡慕。

近年来,由于限制专科院校升级为本科院校,一些专科院校从50年代建校到现在依然没有实现自己的“升本梦”。但独立学院采用“先上车,后买票”的策略,先成为本科院校的一个可以招收本科专业的学院,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在政策调整的时候乘机跑步进入了本科行列,这羡煞那些苦苦不能升本的专科院校。

招生过程中依然存在不规范行为

现有招生体制将民办高校招生纳入了与公办高校相同的招生计划体系内,此举有利于改善民办高校地位。但各地将民办高校招生都纳入相同类别院校的最后批次,使民办高校处于不利地位。在招生时,一些独立学院“专科线录取,本科段入学”在民办高校招生中具有了抢占生源的优势。许多民办高校反映“一边招,一边退”,同样分数,能上本科,谁上专科?更有一些独立学院明目张胆搞计划外招生,某大学的影视工程学院计划招收700-800人,但最终只招了不到300人,于是学校通过非法渠道,蒙混过关,将许多没有上线的学生招来读本科。

“试办”昭示了独立学院的两种前景:回归“母体”或完全独立。特色不明、定位不准、投入不足、质不优而价不廉者,可能被竞争淘汰,丧失其“独立”地位,回归“母体”,由公立大学完全接管或完全消亡。

正因为往年招生政策有弹性,一些中介还企图继续与部分独立学院投资人合作,经营招生业务,进行违规招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奋斗了十几年的民办学校,就被刚刚成立的独立学院冲垮。

教育质量、学科发展依然缺乏监控

在教学质量把关和整体监控方面,作为独立学院母体的公办大学看似对独立学院有责任,但事实“母体”忙于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对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监控。公办大学的联合办学办公室往往更多是发挥信息传达和横向纵向的联系功能。

为什么“母体”没对独立学院的教育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一方面是由于独立学院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管理上不依赖

于“母体”,“母体”缺乏深度关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本质上不是“母体”完整意义上的二级学院,“母体”和独立学院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微妙,有人认为二者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关系,相互之间是一种利益的博弈,公办学校对独立学院的监督有限,一定程度上只是买了“牌子”。正如西安外事学院院长黄藤所言:独立学院大规模的存在是事实,但独立学院最终没有出路,因为没有人为这些学生负责。比如一流大学办的独立学院,怎 么可能让独立学院的学术水平超过自己?那么学院的出路在哪里?如果是一个纯民办学校,完全可以把自己的学科发展起来,超过公办大学,甚至为某些学科帖钱,付费,但独立学院不可能。所有人都不为它负责,它只能是在学额不足的情况下,给学生一个上学的机会,而且水平永远不可能超过“母体”高校。他甚至认为,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独立学院就可能没人要了。

师资仍是问题

借助“母体”师资、外聘名校教师依然是独立学院最常用的做法。

但专家们提醒,目前还能“引以为豪”的师资,将成为独立学院长远发展的隐忧。《湖北日报》一篇《独立学院:要避免“金字招牌”惨遭毁誉》就对“母体”学校教师上不了课,让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代替的普遍现象进行了披露。对此,独立学院某工作人员表示:独立学院的招牌是母校名师,但引进的一流师资毕竟是少数,独立学院师资存在良莠不齐、受制于人的状况。

专家们担心,独立学院的高薪聘请会分散老师精力,对公办高校教学质量形成冲击。某独立学院负责人透露:表面上看,独立学院50%的教学任务由“牌子”大学的教师承担,学院各系的主任也都由“牌子”大学的教授兼任,但是“牌子”大学的授课教师不到课堂的事经常发生,课表也因此不断地调整。独立学院的投资者往往注重的是对市场分析和驾御能力,如何以最小的投入完成教学任务。但隐忧很明显,在社会对民办教育的认可度还心存芥蒂的前提下,教育质量才应该是独立学院获取社会认可最有说服力的资本。

面对批评与置疑,独立学院会诠释其明显的优越性。比如,运转效率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果的情况相对较少;组织结构优化,不存在臃肿的人事构架;在学科专业设置上,更接近市场需求等等。但需要清醒的是,这种优势不是独立学院独有的,而是所有民办高校所共有的。

等待?推动?

目前教育界有许多关于独立学院发展前景的揣测。四川师范大学民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顾美玲教授提醒,《若干意见》中有两个关键字:“试办”。这种“试办”昭示了独立学院的两种前景:回归“母体”或完全独立。特色不明、定位不准、投入不足、质不优而价不廉者,可能被竞争淘汰,丧失其“独立”地位,回归“母体”,由公立大学完全接管或完全消亡。那些集公立大学品牌与民办新机制的优势为一体,“本科”起点,确保质量,准确定位,形成特色与品牌者,最终发展成为高质量的独立民办大学。面对这两种可能,是等待还是推动?若等待,在部分独立学院“崩盘”时就可能出现学生和社会利益得不到顾及局面,这已经有前车可鉴。若推动,当如何做?

摘掉独立学院身后的公办大学牌子

独立学院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两个根本原因:靠“母体”跨越式发展,没有办学经验上的“原始积累”,先天不良;而监管的缺位,导致其后天不足。教育专家指出,独立学院有公办大学之名,少公办大学之实;有民办大学的筹资渠道,缺民办大学的监管机制。

事实上,投资者也希望对独立学院进行改革。投资多所独立学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