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世界摄影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罗式摄影法 火棉胶摄影法──湿版时代 干版与软片 感光材料的进一步改进 摄影器材的发展
• 1. 卡罗式摄影法 • 2. 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点
• 1. “蛋清玻璃”摄影法 • 2.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 3.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优点 • 4.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缺点
• 1. 干版的发明
2. 小孔成像在我国流行
• 用暗箱摄取影像的光学原理,即“小孔成像”原理,早 在2400年前我国战国时期的《墨经》中就己有所记述。 此外,《墨经》还论述了有关光影的生成、光与影的关 系、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凸镜、凹镜聚光结影的原理。
• 明末清初,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绘画暗箱的做法在社 会上己很流行。据古籍记载,康熙年间江都的黄履庄, 以擅长制造“临画镜”和“缩亮镜”等光学器具而闻名。 长州人薄钰和湖南清泉人谭学之也擅长制造光学器具。 清代陈文述曾对钱塘县黄履研制的“多镜头暗箱”作了 如下描述:“千里镜于方匣布镜器,就日中照之,能摄 数里之外之景,平列其上,历历如画。”
1. 干版的发明
• 人们期望一种涂布能“干”用的材料,在商店里可以买 到,并可以随时装入照相机拍照。
• 1871年9月,英国的一位医生马多克斯(Maddox)在 《英国摄影》杂志上介绍了自已的研究成果:以糊状的 明胶为材料的溴化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干燥时, 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现象。其他人在试验马多克 斯的方法时,又发现在配制乳剂过程中,延长加热时间, 可使乳剂光敏度大大提高。用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干版 拍照影像质量好,性能稳定,感光度强,在室外曝光时 只需要1/25秒,且不一定要用三角架,外拍时便于携带, 也不必再带上“暗室”、帐篷和药品等一大堆笨重的物 品了。
3. 摄影术的诞生日
•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 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正式公布了“达盖 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 的诞生日。
• 1.4.1 世界摄影发展的现状 • 1.4.2 世界摄影发展的展望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小孔暗箱能够成像,并可以在绘图领域广泛应 用。但它也有缺点,即不能解决影像亮度和清 晰度之间的矛盾。
1. 银盐变黑现象
• 某些物质经过阳光长时间曝晒之后会发生 变色现象,如皮肤晒黑、衣服褪色等。对 此,人们早己有所察觉。中国古代书籍中 也有许多记载。如宋代文人苏轼所编撰的 《物类相感志》中记述了“盐囟窗纸上, 烘之字显”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 为盐卤中含有卤化银或其他金属卤化物。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记载银盐变黑现象的 文献。
3. 感光成像的研究
• 17世纪末,一位英国陶瓷工人的儿子韦奇 伍德(Wedgwood)将不透明的树叶、昆虫 的翅膀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试图制 作“阳光图片”(Sun-picture)。他将 这种皮革放在太阳下曝晒后,取下树叶时 出现了非常优美的白色轮廓图案。遗憾的 是,他没有找到将这个优美的图案固定下 来(即定影)的办法,因此,受光后仍有 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很快也变黑了。但韦 奇伍德的功绩在于证实了感光成像的可能 性。
4. 日光摄影法
• 20年后,法国中部夏龙市的一名石版印刷工人尼埃普斯 (Niepce,1765-1833)因不善于绘画,就想创造一种 将线条画转印到石版上的自动转印法。他采用了一种受 光而硬化的材料-“犹地亚沥青”,这种沥青受光后会 变硬,未受光部分可以很容易地溶解在薰衣草油溶液中。 尼埃普斯将沥青溶液涂在锡与铅等金属的合金板上,用 浸过油呈半透明的原稿贴在涂层上曝光,结果受光部分 变硬,因黑线条遮挡而未受光的部分用薰衣草油洗去后 露出金属板,于是,在较暗的金属板上呈现出了与原稿 相似的正像。尼埃普斯称这个方法为“日光摄影法” (heliography)。1826年,他将这种涂有沥青的合金 板放在暗箱中,将镜头对准工作室的窗外,经过8小时 的曝光后,将合金板浸入薰衣草油中冲洗,尽管所得到 的影像很粗糙,然而,它毕竟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保留 下来的经感光而成的图像。
1. 达盖尔摄影法的诞生
• 1833年,达盖尔用铜板,表面镀上银,然后用碘蒸气进 行光敏处理,使铜板上形成碘化银。碘化银的感光性能 好,大大缩短了感光时间,“记录”大部分明亮光线下 的景物约为30分钟。一天,达盖尔正在用一张装在暗箱 里的铜板“拍照”,忽然天空乌云密布,光线暗了下来, 他只好将这张感光不足的铜板存放在柜子里。三天后, 他从柜子中取出铜板时,发现照片比过去更清晰了。后 来经过试验证实,是水银的作用加强了影像的显现效果。 于是达盖尔又掌握了用水银蒸气与铜板上曝光过的碘化 银进行化学反应的“显影”方法,使受光部分与水银化 合成汞合金。这种有光泽的汞合金,就成了影像中的明 亮部分;未受光的碘化银分,没有汞金生成,而被达盖 尔用硫代硫酸钠溶解。这样,未受光的碘化银从铜板上 溶解掉了,也不再会感光,就刑成了影像中的暗部阴影。 1837年5月,达盖尔终于使摄影的实用成为现实。他把 自己的银版摄影法命名为“达盖尔式摄影法”。
2. 卡罗式摄影法的优点
• 卡罗法的优点在于每张负像片可以印无数正像 片,价格较低,印出来的像片不是左右相反的, 且便于邮寄和保存;未印正像片以前,负像片 还可以进行修饰,如去掉脸上的皱纹、斑点等。 最大的缺点是由于负像片是纸质的,纸基的纤 维影响了印片的清晰,影纹较粗,而且不均匀, 易退色;感光性能较低,需要长时间曝光制作; 与达盖尔法差不多,工序也很繁杂,致使不具 备一定化学知识的人都不敢把摄影作为业余爱 好。到了1850年,人们仍在为摄影方法的局限 性而苦恼,许多人在进行着更进一步的探索。
• 1. 银盐变黑现象 • 2. 德国医学教授的研究 • 3. 感光成像的研究 • 4. 日光摄影法
• 1. 达盖尔摄影法的诞生 • 2. 达盖尔摄影法的推广 • 3. 摄影术的诞生日
1. 摄影的萌芽──小孔成像
• 提起摄影,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照相机和胶 片。但作为照相机的前身──“暗箱”, 早在摄影发明之前的几百年前,就被画家 用来作为绘画的一种工具了。1558年,意 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画家乔万尼.波尔塔 (Giovanni Parta,1538-1615)对用暗 箱绘画作过如下描述:把影像反射在放有 纸张的画板上,用铅笔画出轮廓,再着色, 就完成了一幅画。这种方法很简单,即使 不会绘画的人,也可以使用这种装置。
3. 小孔成像在西方流行
• 在西方,关于小孔成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古希腊 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比 较完备地应用小孔成像原理来作图画,大约是 在16世纪。著名画家、科学家达.芬奇也曾应用 小孔成像描绘景物,在他的笔记中有应用这种 方法的记载。对应用暗箱作画记述得较详尽的, 则是波尔塔所著的《自然魔术》一书。
4.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缺点
• 湿版法是摄影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 是,它也有不足,即制作不方便,时间要求较 严格。凡拍摄者无论是在摄影室里或是在野外, 都必须在附近备有暗房或不透光的帐篷及水源, 而且要在20分种内完成配药涂布在火棉胶、光 敏增感曝光的冲洗的全过程。那时没有放大机, 要想得到大幅照片,只有用又大又笨的摄影机。 对技术不大熟练的人来说,即使知道操作的方 法,但对那些会污染手指和衣物的银化合物、 又粘又稠的火棉胶、具有强烈刺激气味的乙醚 和上述严格的工艺条件,总是难以接受的。湿 版法经过20年的兴盛之后,人们又在向往着更 简易的摄影方法。
2. 达盖尔摄影法的推广
• 1839年1月,达盖尔请自己的一位朋友,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阿拉哥向法国科学院 介绍这项发明。阿拉哥极力赞扬使用这种 摄影法所拍摄的细节有“数学般的准确性” 和“难以想象的精确性”,并预言这一发 明将会给科学和艺术带来好处,从此任何 不会绘画的人都可以轻易地制作完成一幅 优美的图画。当年6月,法国政府授予达 盖尔四级紫绶勋章,并给予他津贴奖。达 盖尔把自己的发明公布于众,使他的摄影 法得以在法国广泛流传。
1. “蛋清玻璃”摄影法
• 人们想得到的是既像达盖尔法拍摄的照片那样具有清晰 的影像、细致的影纹,又像卡罗法那样能便宜、迅速地 印出许多的照片,于是,有人提出了用透明片基代替纸 基制作负像片的设想。那时,制作透明片只有玻璃可用。 然而,感光药品怎样才能附着在玻璃上呢?人们开始寻 找一种透明的粘合济,它既可以将感光化学材料附着于 玻璃板上,又能经得住显影、定影的冲洗。人们首先想 到了用蛋清作粘合剂。1847年,尼埃普斯的侄子圣-维 克多( Saint-Victor)首先取得了“蛋清玻璃”摄影 法的专利权。然而,混合于蛋清之中的感光药品极有限, 曝光约需5至15分种,不适于拍摄照片。但是,它对于 制作“蛋清相纸”并用于洗相片和制幻灯片还是很适宜 的。
2.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
• 1851年,一项划时代的重要发明出现在英国。这一年3 月号的英国《克密斯特杂志》发表了阿彻尔(Archer) 的“火棉胶摄影法”。火棉胶是将火棉(硝酸纤维素) 溶于75%的乙醚和25%的酒精的混和溶液中的一种高粘性 液体,干燥后变坚硬,无色透明。阿彻尔是伦敦的一名 雕塑家,他的方法是将含有碘化银的火棉胶涂在玻璃上, 然后使玻璃倾斜,让火棉胶均匀地扩散在玻璃上,再浸 入硝酸银溶液中以增强光敏性。拍照时,必须在玻璃片 湿的时候进行,火棉胶越干,感光度越底,这就要求火 棉胶负片必须很快做好,并立即使用。因此,这种方法 又被称为“湿版”摄影法。
• 1. 镜头的改进 • 2. 光圈系数系统的制定 • 3. “莱卡”照相机的问世 • 4. “尼康”等品牌照相机的问世 • 5. 不同类型照相机的相继问世 • 6. 测光表的问世 • 7. 电子闪光灯的问世
1. 卡罗式摄影法
• 1834 年 , 英 国 的 一 位 业 余 科 学 家 塔 尔 博 特 (Tatbot)在涂有氯化银的纸上盖上花边或树 叶,并放在阳光下曝晒,结果也得到一张黑色 衬底的白色图像。不过,塔尔博特用浓盐水解 决了定影问题。同时,他的最大贡献是只要把 所得到的黑底白图像的负像片与另一张未感光 的感光纸的药面相贴,然后曝光、显影、定影, 就可以得到无数张与原物影调一致的正像片。 这种负片─正片法一直延用至今。他把这种方 法取名为“卡罗式摄影法”。
3. 火棉胶(湿版)摄影法的优点
• 湿版法的优点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风景约 需10秒至1分种,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 清相纸,便可以印出无限量永久性的照片,且 影像、纹理清晰,层次丰富,景物优美真实, 价格低廉。同时,由于阿彻尔没有将湿版法申 请专利,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从 1851年到1870年的20年中,湿版法几乎成为英 美及欧洲大陆的主要摄影方法,这就意味着摄 影获得了新生。从此,大部分人可以自己操作, 并多次复印得到影像清晰的照片。不久,就没 有人再去拍摄达盖尔或卡罗法的照片了。
• 2. 干版涂布机的发明 • 3. “柯达”照相机和胶卷的发明 • 4. 摄影技术的普及
• 1. 火棉胶、蛋清到早期明胶乳剂的特点 • 2. 正色片的发明 • 3. 片基的改进 • 4. 胶片感光灵敏度的改进 • 5. 影像颗粒度的改进 • 6. 一步摄影系统的出现 • 7. 一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 8. 三层乳剂彩色片的发明
1.1 摄影术的起源 1.2 外国摄影技术的发展 1.3 中国摄影简史 1.4 世界摄影发展的现状与展望
• 1.1.1 • 1.1.2 • 1.1.3
东西方的摄影萌芽 摄影术的萌发过程 摄影术的诞生──达盖尔银版法
• 1. 摄影的萌芽──小孔成像 • 2. 小孔成像在我国的流行 • 3. 小孔成像在西方的流行
2. 德国医学教授的研究
• 德国医学教授约翰.海因里希.舒尔茨 (J.H.Schulze)也曾发现了银化合物的光敏特 性。1725年,他在制造磷时,将用于制作粉笔 的白粉与硝酸银混合,置于玻璃瓶中。过了一 段时间后,他发现放在窗口的玻璃瓶中的混合 物被日光照射的一面变成了黑紫色,未受光的 一面仍是白色。为了进一步证实银化合物的这 种光敏特性,他用挖空字形的纸把烧瓶盖住, 结果在白粉混合物上清晰地出现了黑字。然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尔茨的实验成功没有与摄影联系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