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肉即轴下肌分化为3层,即腹外斜肌、腹内斜 肌、腹横肌,以在陆地上保护和支持内脏。 由于出现五趾型四肢,附肢肌变得强大而复杂。
腹直肌
两栖类的躯干肌
16.3 两栖类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16.3.1 呼吸系统
肺呼吸:咽式呼吸
皮肤呼吸
口腔呼吸 鳃呼吸
• 肺呼吸,但丌完善
皮肤呼吸占很大比例
肺(薄壁的囊,蜂窝状)
分。
爬行类的体型有三种基本形态:龟 鳖型、蛇型、蜥蜴型。
蜥 蜴

眼 镜

17.2.2.皮肤系统
特点: (1)具角质鳞片,为表皮衍生物 (2)表皮高度角质化,干燥,缺乏腺体,失去呼吸功能,可防止水分蒸发,有
蜕皮现象
(3)具丰富的色素细胞。
巨型陆龟
蛇的花纹——红尾蚺
蛇蜕皮
17.3 爬行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16.1 两栖类的外形和皮肤特点
两栖类是最先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 物,初步适应了陆地环境。
水陆环境的差异
由于水陆环境在密度、湿度、含氧
量、温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动物 登陆就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主要有:
在陆地上运动;在空气中呼吸;防止
体内水分蒸发;在陆地上繁殖;维持
体温以及适应陆生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骨,房间隔不完全
鱼螈(因营地下穴居而鲜为人知)
版纳鱼螈
16.6.2 有尾目(Urodela)
适应水生的较低等两栖类。体似鱼形,终生具长 尾,多数具有几乎等长的四肢,一般不具鼓室及 鼓膜,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眼睑。
蝾螈
大鲵
(娃娃鱼)
二类保护动物
蝾螈幼体具外鳃
16.6.3无尾目(Anura)
两栖类中最高等,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体短而宽, 成体无尾,后肢发达,适于陆地跳跃运动。通常 水陆两栖,水中产卵、受精。
16.6 两栖类的分类
16.6 两栖纲的分类
现存两栖类约有5500种,我国有280 多种,根据其四肢和尾部的特征,分为 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蝾螈

鱼螈
16.6.1 无足目(Apoda)
又称蚓螈目或裸蛇目,是现存最原始而特化的两 栖动物,身体细长,蠕虫状,无四肢,营穴居生 活(感官退化);脊椎骨双凹型,无荐椎,无胸
• 延脑调节内脏活动
• 已具发育完备的植物性 神经系统
蛙蟾类的脑(转自Ecker)
蛙的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自Ecker)
视觉--眼
已具有一系列不陆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角膜凸出,
晶体稍扁
平,晶体 距角膜较 远,适于 远视
晶 体
角膜
具保护眼球,防止干燥的下眼睑、泪腺及瞬膜
听觉--耳
听神经 半规管
• 雄性的输尿管兼具输精管功能。
排泄系统

肾上腺
输尿管
泄殖腔 膀胱
• 肾除了泌尿功能外,还具有调节体内水盐平衡, 维持渗透压的作用。 • 两栖类主要利用避免暴露于干燥和高温环境的行 为使其免于失水,同时定期回到水中来补充。
16.4.3 生殖
输卵管口 输卵管 输精管
脂肪体
卵巢
脂肪体
精巢
输尿管 子宫
一心室和退化的静脉窦,心室出现不
完全隔膜,使多氧血和缺氧血的分流 比两栖类完善。
血液循环仍为不完全双循环
多氧血
晒太阳
17.2.8 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 肾
(1)羊膜动物为后肾动物。
(2)后肾完全失去体腔联系,以血管收集废物,
后肾管输尿。
(3)排泄产物为尿酸,可减少体内水分的损失。 在干旱地区的种类膀胱具有吸收水分的功能。 (4)许多种类在鼻部或眼部附近具有盐腺,能排 出浓度很高的盐溶液。
骨在腹中线联合。
四肢为典型的五趾型附肢。
指端具爪。
• 四肢骨与中轴骨呈横向直角关系,不能将身体抬离
地面,运动时以爬行为主要方式。
斑鬣蜥蜴的水上飞奔
17.3.2 肌肉系统
肌肉分节现象基本消失,突出的特点是: (1)皮肤肌发达,可控制角质鳞的活动; (2)肋间肌发达,控制肋骨升降, 改变胸腹腔大小,协助完成呼吸; (3)皮肤肌和肋间肌为陆生脊椎动物特有。
含色素细胞,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皮肤可进行呼吸。
红亚马 逊箭毒 蛙
蛙的色素细胞
色素扩散使体色变深
色素集中使体色变浅
蛙的色素细胞-保护色
雨蛙
16.2 两栖类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头骨
16.2.1 骨骼系统
中轴骨
附肢骨
脊柱 带骨:肩带、腰带
肢骨
典型五趾型附肢的出现 意义:多支点;
多功能。
五趾型附肢的骨骼构成
• 荐椎:2块,加强承重,横突发达,通过腰带关节
使后肢承受体重的机能加强。
• 椎体:低等双凹型,其余后凹或前凹
形成胸廓(胸椎、肋骨、胸骨)
• 由胸椎(背面)、
肋骨(侧面)、 胸骨(腹面)围 成,保护内脏, 增强了肺呼吸。
蜥蜴断尾
17.3.1.3 附肢骨骼
肩带:具间锁骨 闭锁式骨盆:左右坐、耻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 羊膜卵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个体发育中 对水环境的依赖,成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 物。 • 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一个飞跃,为动物 登陆征服陆地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纴深分
布创造了条件。
17.2 爬行类的外形和皮肤系统
17.2.1 外形(External form)
体分头、颈、躯干、尾、四肢等部
循环类型------丌完全的双循环
变温动物 (心室混合血)
体动脉
变温动物,具休眠现象
16.4 两栖类的消化、排泄和生殖
16.4.1 消化系统
• 两栖类的消化系统与鱼类没有本质区 别,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 消化道包括口、口咽腔、食道、胃、 小肠、大肠和泄殖腔。 • 消化腺主要包括肝脏和胰脏。
齿、侧生齿、槽生齿。多为同型齿。
• 口腔和咽明显分化,食道延长。
• 消化道中出现了盲肠。
• 泄殖腔孔是消化道通向体外的出口。
端生齿
侧生齿
槽生齿
引自陈渊自然组FIAP绶带奖作品:《鳄鱼的死亡翻滚》The crocodile death roll
蛇毒牙的类型
①无毒类②后牙类③前牙类④管牙类⑤前沟牙类⑥后沟牙类⑦管牙
带骨和肢骨
蛙的肩带和胸骨
肩带:丌不头骨相连;肩带加固,由乌 喙骨、肩胛骨、前乌喙骨、锁骨组成。
蛙的腰带
腰带: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不荐椎相 关节,以支撑体重。 形成髋臼,不股骨形成髋关节;
肩带 荐椎 髂骨 尾杆骨
16.2.2 肌肉系统
分节变得丌明显,无肌膈,部分肌肉仍保留原
始分节现象
轴肌的比例变化:轴上肌比例减少;腹部的肌
盘舌蟾科
蟾蜍科
雨蛙科
蛙科
树蛙科
沙漏树蛙 产卵
姬蛙科
17.1 爬行纲概述及羊膜卵
爬行(纲)动物或称爬行类,是体被
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上进行繁殖的变 温羊膜动物。
爬行类起源于古代的两栖动物,并已
演化为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它们可保 持体内水分,能在陆地上繁殖;并在其
他许多方面比两栖类更适应陆栖。
蛇的爬行
17.4 爬行类的呼吸、循环和排泄系统
17.4.1 呼吸系统
• 由于颈部延长,出现发达的气管和支气管。 • 肺呈海绵状,分隔增多,加大了气体交换的面 积。 • 由于胸廓的出现,借助于胸廓的扩张和缩小完
成呼吸运动—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
17.4.2 循环系统
不完全双循环。心脏包括两心房、
肺循环:从肺皮动脉流入肺脏的血液再回到心脏。 丌完全双循环:由于两栖类的心室没有分隔成两 室,多氧血和缺氧血在心室中有混合现象,因此
肺循环和体循环丌能完全分开,所以称之为丌完
全双循环。
循环途径
肺循环
左心房
多氧血
肺皮静脉

肺皮动脉
缺 氧 血
前后腔静脉
静脉窦
右心房
缺氧血
心室
动脉圆锥
多 氧 血
…………………………………………………………………. 颈总动脉 体循环
颞窝-头骨类型
无颞窝型:龟鳖类 合颞窝型:哺乳类
上颞窝型:只见于化石
双颞窝型:爬行类和鸟类
17.3.1.2 脊柱
(1)脊柱进一步分化: 颈椎(多枚:寰椎、枢椎、其他) 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
• 颈椎:数目加多,第一为寰椎、第二为枢椎,颈椎
数目不定。枢椎前方具齿突,可插入到寰椎的椎孔
中。
盐腺
鳄鱼的眼泪
17.5 爬行类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雷克斯属霸王龙
风神翼龙
沧龙
17.5.1 神经系统
• 具有颈弯曲; • 大脑开始出现新脑皮; • 脑神经12对
鱼类与爬行类脑的比较 (示脑弯曲)
鱼类
爬行类
17.5.2 感觉器官
• 感觉器官更趋发达 视觉:可调节晶体位置和曲度以调节视距;具眼 睑、瞬膜、泪腺、顶眼等结构。 听觉:具有内耳、中耳,蜥蜴听觉尤其发达,鼓 膜内陷形成雏形的外耳道。 嗅觉:出现鼻甲骨、犁鼻器 其它感受器:红外线感受器
食道 口咽腔
16.5.1 消化系统
胰腺 舌 咽
蛙的内
部结构
图(消 化系统)
胆囊
泄殖腔

大肠 胃 小肠
内鼻孔 舌
犁齿 耳咽管孔
声囊孔
喉门
食道口

与 摄

肝 小肠 胃
胆囊 胰腺 直肠
16.4.2 排泄系统
• 两栖动物的排泄系统主要由一对中肾
和一对输尿管组成。
• 泄殖腔的腹面形成膀胱,可储尿。
储精囊
泄殖腔
生殖系统一般结构示意图
体外受精,具“抱对”现象
达尔文蛙
青蛙的变态及其意义
16.5 两栖类的神经和感官
16.5.1 神经系统
• 脑的五部分分化丌高,仍处于同一平面上 • 大脑顶部开始出现原脑皮(神经物质,主管嗅觉)
• 中脑仍是神经系统的最高中枢,背部为视叶,司视觉
• 小脑丌发达
17.3.1.骨骼系统
17.3.1.1 头骨 (1)高颅型 tropibasic type
(2)一个枕髁 occipital condyle (3)次生硬腭 secondary palate (4)颞窝 temporal fossa
头骨(示枕髁)
wenku.baidu.com生硬腭
• 出现次生腭:使口腔和鼻腔分隔,内鼻孔后移, 使呼吸通畅,效率提高,在吞食大型食物时可正 常呼吸。 • 鳄类有完整的次生腭,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两栖动物的特征一方面表现出对陆
生生活的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出对陆 生适应的不完善性。
16.1.1 外形
无足类—蚓螈型
有尾类-鲵螈型
无尾类-蛙蟾型
16.1.2 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粘液腺 表皮 色素细胞 结缔组织 真皮 毒腺 生发层 角质层 血管
神经
血管
皮肤裸露、富含腺体、表皮角质化程度低;真皮厚,
除内耳外,出现中耳, 用于传导声波。 中耳由中耳腔、鼓膜 和耳柱骨组成。 鼓膜直接暴露于体表。
耳柱骨 椭圆囊
鼓膜
鼓室 耳咽管孔
口咽腔
嗅觉--鼻腔
• 嗅囊一对,通过外鼻孔不外界相通,内鼻孔不
口腔相通,因此鼻腔兼有嗅觉不呼吸之功,这 也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侧线:
• 水栖种类及陆栖种类的幼体具有侧线器官。
树螈无肺,完全依靠皮肤和口咽腔呼吸
鼻孔 舌 口咽腔 声囊孔 喉门
声囊
声囊
声囊
口咽式呼吸
A.口底下降,鼻瓣开放,空气入口腔 B.鼻 瓣关闭,口底上举,喉门开,空气入肺 C-
D.通过体壁和肺收缩,呼出肺内空气
16.3.2 循环系统
单循环(鱼)
丌完全双循环
(体循环和肺循环)
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
右动脉干 右动脉干
左动脉干
前腔静脉 右肺静脉 左肺静脉 右心房 动脉圆锥 静脉窦 心室 后腔静脉 左心房 左肺静脉
背面观
腹面观
心脏剖面(腹面)及血流特点
右体动脉 右肺皮动脉 前腔静脉 肺静脉 入肺皮动脉 螺旋瓣 颈动脉 到左体动脉
到左肺皮动脉
丌完全双循环
体循环:血液从心脏流到身体各部再回到心脏。
腕骨
跗骨
头骨
(1)头骨扁而宽,脑颅为 平颅型;骨片减少;具一对 枕髁; (2)颌弓不脑颅为自接式 连接;
(3)舌颌骨转化为耳柱骨;
鳃弓消失或转化。
脊柱有了较大的分化
脊椎加固、分化:
颈椎---1枚,称寰椎 躯干椎--- 若干枚 荐椎--- 1枚,横突特长,不腰带相关节 尾椎--胚胎期几个尾椎骨愈合而成 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无肋骨 椎体前凹或后凹型
8.生殖
• 受精在母体内进行。
• 卵生(羊膜卵,少数卵胎生,将卵产于温暖潮湿
、 阳光充足的地方;或有营巢习性,如多数毒蛇 • 和 一些蜥蜴类)。
• 雄性均有交配器。龟鳖 类和鳄类具有真正的交 配器。
网纹蟒
湾鳄
雅加瓜蜥蜴
羊膜卵
概念:指具有羊膜结构的卵,是爬行类、 鸟类、卵生哺乳动物所产的卵。
羊膜卵动物的胚胎发育
羊膜卵的结构
羊膜、绒毛膜、
尿囊(膜)、
卵黄囊、卵壳
尿囊表面和绒毛膜内壁有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
的壳膜和卵壳,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此外,尿囊还
作为一个容器盛纳胚胎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尿酸。
顶眼
蛇的听觉器官
耳柱骨 方骨
关节骨
齿骨
鼻 犁
的忌 以
v
’ 钮跑
2
f
s
( 在 巨惭)
鼻腔
耳孔
鼻孔
苦的阂 。
分 叉的舌 三
红 外 线 受 器 颊 感 窝
17.6 爬行类的消化和生殖系统
17.6.1 消化道进一步复杂化
• 次生腭的出现使消化道和呼吸道分开
• 具有广泛着生,无咀嚼作用的牙齿,牙有端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