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启蒙的历史过程及其结果
摘要:本论文主要是研究中国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对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导致这一结果的内在根本原因,旨在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关键字:启蒙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启蒙运动
一:启蒙的含义及中国启蒙产生的时间:
1:含义
在我们的印象中“启蒙”一词看起来似乎我们都能说上一点,但要准确定义,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历史上关于启蒙的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康德说:启蒙,也就是使人类从自感罪责的未成年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大胆的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决心不依赖别人的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1。

弗兰克·梯利认为,几乎所有遵循洛克原则的哲学家都可以称为启蒙者,也就是说,启蒙与经验主义是分不开的。

大多数人认为,伏尔泰把英国的经验主义思想带到欧洲大陆,促进欧洲大陆的觉醒和新思想的传播的这一行动,就是启蒙和启蒙运动。

可以说,科学与理性就是启蒙的基本内涵。

而“启蒙”在中国人的理解中,无疑与民主,自由,科学相关,与开启理性精神,去除蒙昧信仰相联系。

所以,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心目中启蒙运动就是一场反基督教的文化运动2。

2:时间
有人认为,在明朝中叶时就有了启蒙的星星之火,明清之际时又出现了一大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们,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

尤其是黄宗羲先生的《明夷待访录》还被冯天瑜教授称为中国政治的启蒙书,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来看的话,中国的启蒙显然开始的比西方还要早。

不过很遗憾,由于中国专制制度的阻碍,人们的思想并未开化。

总的来说,它的影响力仍然十分的微弱。

真可谓是启蒙之黎明,明明可望,黑夜却漫无尽期。

这样的状况竟然一直持续了三百多个世纪。

不过,学界更多的则认为,随着西方文化的在华的广泛传播,中国才真正踏上一条全新的启蒙之旅,开启了真正的启蒙或启蒙运动。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大规模的启蒙运动发生了两次。

第一次启蒙开始于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包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政治运动。

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指1915--1919年,后期是1919--1920年。

第二次是始于1936年的新启蒙运动,由陈伯达最先提出,张申府最后一次提及。

到了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三省的沦陷与中国殖民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此起彼伏,冲突不断。

国人对于启蒙的兴趣逐渐被救亡的主题所取代3。

“求亡压倒一切”的口号提出,图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

于是,启蒙问题就被暂时搁置了。

这样看来,中国的启蒙运动就比西方来的要晚些了。

十七世纪的法国是启蒙思想发轫的源头,也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地带,并由此扩展到了欧洲各国。

本论文将着重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启蒙的历史过程及其结果,对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潮,将不做过多的赘述。

二:中国启蒙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启蒙运动的产生,肯定不会是历史的偶然为之。

其背后一定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

启蒙之时,中国还处于封建集权的末期,自然经济也并未解体。

但是,西方的大炮不费吹火之力就打开的中国的大门,这使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深感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文化意识的落后。

于是,艰难的启蒙之路就由此而拉开了。

而且,启蒙与救亡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

1.2.3.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赵林邓守成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2 P64
1.民族危机的加剧,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就是在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中国社会的矛盾日益激化的情况下爆发的。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一步步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

中国人民在封建势力与列强势力的双重夹击下,生活苦不堪言。

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英、法、俄、德等西方大国无暇东顾。

日本则认为这是他独占中国的“天佑”良机4,日本由此迅速加强了扩大侵略,独占中国的步伐。

侵占山东,提出二十一条等激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

另一方面,朝鲜三一运动的兴起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中国的知识界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与刺激。

在与帝国主义不断抗争的过程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们也在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探索。

可以说,是中国的民族的危机把中国的知识分子们逼上了启蒙之路,人们不得不开始重新的思索,一种更好的社会制度。

民族的危机与矛盾为启蒙的到来与爆发奠定了基础。

清末以来,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其开始逐渐解体。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也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下,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中国的工商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不过,在西方廉价工业产品输入的情况下,中国本土工商业的发展仍然有限5。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帝国主义忙于战争,展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工商业发展获得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工商业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发展中,他们成为了爱国学生、知识分子、启蒙者的主要支持力量。

所以,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为中国的启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2.西方文化的大量传入
西方列强入侵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式各样的西方文化。

鸦片战争后,经世学派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冯桂芬主张“以中国之伦常明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着手了解世界的大势。

英法联军战争又使得清政府不得不寻找自强之道,求富之路,开始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和科学。

于是,“洋务运动”开始兴起,它大张旗鼓的仿效西方的资本主义列强,提出“中体西用”。

面对一个全新的局面,梁启超先生这样说道“学者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6。

启蒙先贤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西学,并深刻的认识到了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民主与科学了。

除此之外,西方的新学说新思潮也在中国广泛传播。

这里所谓的新学说新思潮,是指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等国流行的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学说7。

美国的实用主义大师杜威的来华讲学,给正处在黑暗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们带来了实用主义哲学。

这不仅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武器,还给知识分子的政治活动、文化活动都打上了实用主义的思想印记。

而罗素的到来,则有力的深化了先进知识界对中国社会如何根本改造的思想探索,支持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由以英美西方资本主义为目标向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为榜样的历史性转变。

另外,无政府主义、人本主义思潮也在中国开始蔓延。

各种各样不同的学说给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在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股不同往日的清风。

3:新启蒙运动的背景
新启蒙运动又称为第二次启蒙运动,它与第一次启蒙运动的背景是有些不同的。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启蒙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
4.日本外交史》下册信夫清三郎编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P443
5. 五四运动主编金开城编著金东瑞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P12
6.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7. 新编五四运动史张德旺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P272
以说,第二次启蒙运动就是对它们的继承与发展。

但遗憾的是,这时候,五四运动所开启的思想自由的氛围却正在慢慢消失。

其次,国民党在文化领域的法西斯主义是推动新启蒙运动发起的重要原因。

在新启蒙运动倡导这那里,对20世纪30年代初期国民党文化政策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上的黑潮卷土重来......某些哲学的著作,充满了神秘主义,贯穿了神学......8陈伯达先生将国民党的文化政策比喻为黑潮,神秘主义、神学等虚幻的东西来斥责它,这其中所包含的愤怒与不满可想而知。

再次,日本的侵略理论及其在东北“满洲国”实行的奴化教育和文化政策是导致新启蒙运动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自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东北的日渐沦陷,伪满洲国的建立,这种奴化教育全面铺开了。

这深深的刺激了那些有理想有追求的爱国青年们,为了不让日本侵略者泯灭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目标得逞,他们发起了第二次启蒙运动。

最后,为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和振兴民族精神。

一方面,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的党内教条主义盛行,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另一方面,西化派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东化派的文化优越论都不能成为振兴民族精神的有力依托,这就导致了新启蒙运动的兴起。

三:中国启蒙运动的发展
中国启蒙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从第一次启蒙到第二次启蒙再到现今,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与困难。

说起中国的启蒙,总离不开那些为了启蒙事业奋斗终身,至死不渝的青年知识分子们。

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有陈独秀、梁启超、鲁迅、胡适、李大钊等人。

这时,中国正处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民族危机,政治黑暗将人们压得快要喘不过气来,尊孔复古的逆流一浪高过一浪。

绝大多数地区的文化教育虽然受到了辛亥革命的冲击,但基本状况却没有得到实质性转变,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对这一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索。

陈独秀甚至尖锐的指出: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

直无非难执之理由9由此可看出,陈独秀对国人思想的启蒙与开化的重视。

1914年7月,陈独秀在《甲寅》1卷4期上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在这篇文章中,他抨击了国民没有自觉爱国心的麻木,强调了国人必须有现代的爱国意识。

至此,他开始把改善国民素质,解放国民思想,提高国民道德作为消除亡国危机的根本与关键。

1915年6月,36岁的陈独秀结束最后一次留学生活动回国,落脚上海,决心从文化的启蒙入手发动思想革命。

并着手筹办了《新青年》杂志,举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在《创刊号》的《社告》他明确指出,办刊的宗旨是唤起、推动广大青年对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责任感,以面向世界的开发眼光,学习各国的新思潮、新学术,以探求修身治国之术。

陈独秀高举的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就是民主与科学。

关于民主,他首先突出强调的是民权,即人从封建专制、思想禁锢的牢笼中解放出来,结束束缚压迫,抛却奴隶状态。

在学习西方色民主上,他最为推崇的是法国,并高度评价了法国的人权说。

对于如何实行民主,新文化营垒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一致认为,健全的个人主义是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的先决条件。

胡适指出,社会最爱专制,往往用强力摧折人的个性,压制个人的独立自由精神,等到个人的个性都消灭了,独立精神都完了,社会自身也没有生气了,也不会进步了10。

同时,他们还大力提倡科学,在《敬告青年》发刊词中,陈独秀即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焉。

他认为科学是专业的知识体系,科学的本质是“求真”与“务实”这与1916任鸿隽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科学精神论》的主旨不谋而合。

围绕科学这个中心,《新青年》还相继发表了各个国家的译著,如法国薛纽佰的《现代文明史》英国
8.陈伯达《论新启蒙运动》《新世纪》第1卷第2期 1936年10月
9. 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6月第1版 P82
10.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 1918年6月15日
赫胥黎的《近代思想中之科学精神》等等。

随着《新青年》倡导的民主科学的广泛传播,中国文化的传播工具,语言的改革也被提上了发展的日程。

胡适、鲁迅就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胡适联系当时中国的文学现象,从“不模仿古人”“讲文法”“去滥调套语”等不同的角度批判了当时文坛的形式主义、复古主义流弊,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和白话文的推行途径11。

《新青年》大力提倡白话文小说,其中以鲁迅的成就最为突出。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中国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老舍后来就回忆说:“五四运动提出了大众的白话文学......无不以此为世界上最令人幸福的事,我禁不住欢呼雀跃。

”12(夏禹龙主编《中国文化的转机》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 P265)大学在启蒙思想的传播与发展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就是北大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是全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他提出并坚决实行了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

他指出,这种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并不是使各个学派,各位个人各自孤立封闭的严锁门户,而是推动他们在比较、对立、联系中得到进步与发展。

在他的领导下,北大迅速呈现出各种学术思想自由传播、各家学派碰撞交流、会通融合的民主开放、生机勃勃的局面。

北大也成为继《新青年》后的另一个思想启蒙的摇篮。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相互交织,互为表里。

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的启蒙给五四爱国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关于山东问题的正当要求被拒绝,这使得中国人民对巴黎和会的幻想彻底破灭。

北京学生掀起了抗议的高潮,随后,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也就是五四政治运动。

新启蒙运动是对五四运动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五四运动的批判与超越,其目的即愿完成五四运动的未竟事业。

它是一批左翼文化人有感于国难危机,为配合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在北平、上海等地发起并得到部分中间知识分子响应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

新启蒙运动的正式倡导出现于1936年9月,首先是王造时发出了“进行后期新文化运动”的号召13。

在高度肯定五四运动的同时,他也毫不掩饰对现实的失望。

他认为,第一:后期新文化运动应该继承五四的批判工作,并扩大其范围。

第二:后期新文化运动,出破坏外,还要建设新的文化。

第三:后期新文化运动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启蒙运动的直接起点是中共北方局的改组,刘少奇提出要建立“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同年秋天,陈伯达也开始酝酿和倡导在文化街发起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他认为,当前中国尤其是哲学界存在着理论落后于实际的问题,主张哲学思想上的斗争应该和现实中一般人民的斗争结合起来,并团结一切忠于祖国的人民,组织一个反礼教、反独断、反迷信的联合阵营。

最先响应陈伯达的是艾思奇,他同样认为,子五四运动后,中国的文化界需要再来一个新的运动,认为新启蒙运动既是爱国主义的,也是民主主义的。

这一时期,围绕三篇文章而进行的讨论影响很大,它们分别是蒋弗华的《青年思想独立宣言》,沈从文的《论差不多》和朱光潜的《论思想的危机》。

14蒋弗华认为,当前的中国青年迫切的需要教育,呼吁文化界停止一切制造名词、搬弄观念、歌颂偶像的工作。

沈从文则提倡孤立青年自己进行独立的思想,勿要追随风气。

随着五四运动十八周年纪念日的来临,新启蒙运动的讨论也达到了高潮,形成了北京与上海两个中心。

1937年5月,启蒙学会成立,申称将采取进一步行动来推动新启蒙运动。

11. 新编五四运动史张德旺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P72
12. 夏禹龙主编《中国文化的转机》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 P265
13. 14当代中国意思形态的起源》陈亚杰著新星出版社 2009年6月 P44
1937年7月,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进入到了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许多新启蒙运动的参加者也无暇为其呐喊鼓吹,由此,新启蒙运动也转入低潮,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新启蒙运动在一部分共产党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力。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国共间亲密友好的合作气氛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摩擦与斗争,而毛泽东在文化上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15自此,新启蒙运动也就落幕了。

四:中国启蒙的结果
两次启蒙运动,渐渐拨开了笼罩在中国人民头顶上愚昧的乌云,把他们从黑暗的中古时代的睡梦中唤醒,使他们能够自觉到自己的现实的存在。

可以说是为国民思想与肉体的双重解放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两次启蒙运动都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紧密相关,为民族的独立提供了思想武器。

首先,新文化的倡导者们作为一群心系中华民族前途的知识分子,他们怀揣着一颗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从各自最熟悉的领域里对封建专制文化发起了总攻。

这是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封建文化最具冲击力的一次打击。

他们对封建道德的批判是与新的价值追求和政治理想建构同时进行的,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对新国民,新文化的期待,为国人塑造了五四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而也五四运动的倾向几乎决定了以后几十年中国的思想、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在这场思想骚动中开始形成的深刻的社会和民族意识一直长盛不衰。

民主在人们心目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自此以后,甚至那些极力反对民主的人也只能采取迂回对抗的手法。

任何专制主义在这一运动面前,都将感到无处遁形。

其次,新启蒙运动的任务,虽然在根本上与五四运动的目的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四运动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所以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要把这个历史任务继续完成。

新启蒙运动的内容是促成民族解放、实现民主自由与民生幸福。

同时,新启蒙运动中关于理性观的探讨,也更进一步的从权威、迷信和偏见中解放了人的理性。

对中国人民思想的进一步开化起到了深刻的作用。

更值得重视的是,新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起到了一个过渡的作用。

最后,我们还是应该看到的是,五四知识分子们在处理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表现出了缺点与不足,即缺乏耐心和持久性。

一个涉及国家众多方面状况的如此广大的文化和社会变革,需要长期和耐心的工作。

企图在几年时间里取得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而仍没有完全实现的事情当然是一种幻想。

这由此也导致了它的如烟花般的来去匆匆。

同样,新启蒙运动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它在强调民主和充分发挥文化在建设新国家方面的重要历史作用的同时,却没有改变传统的将文化当做政治工具的历史惯性,给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留下了硬伤。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启蒙思想中
虽然,邓晓芒先生认为,这两次启蒙都是昙花一现,虽来势凶猛,却不久就消沉了下来,但这也并不能否认它们的历史功绩及其对中国知识界、思想界、文化界所产生的的巨大影响。

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启蒙思想中得到一些启示与经验教训。

国人的素质、思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开化,任重道远。

写此论文,吾愿与诸君一起上下求索,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中华之再启蒙而奋斗。

至此,本论文也就告一段落了,如果其中有什么不当和错误之处,还望老师多多提点。

15. 当代中国意思形态的起源》陈亚杰著新星出版社 2009年6月 P84
参考文献:
【1】【2】【3】启蒙与世俗化:东西方现代化历程赵林邓守成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2 P64 P1 P4
【4】日本外交史》下册信夫清三郎编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P443
【5】五四运动主编金开城编著金东瑞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2年1月第一版 P12
【6】西学书目表后序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7】新编五四运动史张德旺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P272
【8】陈伯达《论新启蒙运动》《新世纪》第1卷第2期 1936年10月
【9】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三联书店1984年6月第1版 P82
【10】胡适《易卜生主义》《新青年》4卷6号 1918年6月15日
【11】新编五四运动史张德旺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年6月 P72
【12】夏禹龙主编《中国文化的转机》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9年版 P265
【13】【14】当代中国意思形态的起源》陈亚杰著新星出版社 2009年6月 P44
【15】当代中国意思形态的起源》陈亚杰著新星出版社 2009年6月 P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