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学的“文道统一”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文道统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语文的形式;所谓“道”,指的是思想,是语文的内容。
语文课不仅要向学生展示祖国语言文字的美,还要利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利用它在无痕育人方面的优势,适时地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既能加强了思想教育,又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作为语文教师,一直在想如何在世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能够达到和谐的统一。
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摸索,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创设情景,加深感知。
比如说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
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
而在我们这个地区生活的孩子,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
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
起,课下来跟学生说起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
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同时让学生在一次走入自己童年的生活,再次的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从而近亿部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语文课上也可以经常会搞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没有上课时的压力,思想轻松,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果老师在活动前能了解后进生的特点,让后进生在活动中发挥特长,找回自信,不失为转化后进生的一个良机。
第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抓住时机,激发情感。
《木兰诗》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北方乐府民歌。
学生对内容大都比较熟悉,且大多数看过由此改编过来的一些影视作品。
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将它改编成课本剧。
让学生与木兰跨越时空,展开心灵的对话,产生情感的共鸣。
再以“木兰美在哪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探讨,受到人格的熏陶,并以其为学习的榜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再比如《再塑生命的人》的作者海伦·凯勒,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
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那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
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
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
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
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创造这一奇迹,全靠一颗不屈不挠的心。
海伦接受了生命的挑战,用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
渗透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要我们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语文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切切实实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那么文道统一、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使得德育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这个有效的载体焕发出新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