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微”: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微”: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虽然作文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关于作文教学的研讨也在各地风生水起,但是大部分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仍处于迷茫之中,作文教学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一些语文界的学术权威对作文指导持否定态度,许多让人仰望的大师精品课堂基本围绕阅读教学,基层老师缺少学术引领。另一方面,语文老师良莠不齐,很多人很难有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缺少老师的引领。再加上城市化生活导致的学生生活经验简单化,应试制度导致的生活经验单一化,学生很难有生动深情的佳作。

基于这样的作文教学现状,近年来,笔者带领本校的语文团队致力于有效作文教学的探索,实践作文“,三微”教学,成效显著。下面以笔者在相城区与南京市秦淮区作文教学研讨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为例,具体阐释作文“三微”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微角度,做学目标明确

微角度,就是一节作文课切口微小。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基于学生文章中存在的细小问题,寻找一"教学点进行教学思考,组织写作活动。如《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这课的教学就是基于前一篇学生习作《——的人》中存在的人物描写相近,人物形象相似的共性问题来设计的。笔者选择了学生习作的两个片段:“那深陷的眼珠,干裂的嘴唇以及

那如爬满了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都掲示了其年龄之大。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皱纹,仿佛一个个干涸的溪流,记载了她一生的不易与辛酸”。(《轮椅上的人》)“她消瘦而憔悴,白雪般的头发有丝零乱,脸上有些很深的皱纹,好似岁月流淌过的长河。眼眸深深陷在眼窝里,悄悄诉说着岁月的沧桑”。(《银杏树下的老人》)笔者先让学生自由点评两段文字,学生一致肯定文笔生动,认为两位同学关注细微、巧用比喻、描写细膩。在此基础上,笔者再启发学生思考:“两位同学笔下的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用“苍老、沧桑、饱经风霜”来形容。笔者再进一步追问:“他们笔下的人物呈现出苍老、沧桑的共同特点,那描写的方法有没有共同的地方?”学生敏锐地发现都是通过皱纹、眼睛来刻画人物。笔者顺势归纳:“是的,这两段文字所呈现出的是相似的面孔。我们笔下的人物失去了个性,写母亲往往都是眼角布满细细的鱼尾纹;写父亲常常都是宽厚结实的背;写老爷爷喜欢突出青筋绽出;写老太太大都是满头银霜。千篇一律,人物失去了灵性,很难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由此,笔者明确本节课师生活动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

这样的作文教学设计需要执教者对学生文章进行精细阅读,诊断问题,明确有价值的教学点,精选最佳学生作文材料,基于学生文章切入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切口小,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

微角度,就是一节作文课目标微小。践行一课一得的教学原则,一节作文课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集中。教师应摒

弃传统作文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指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的写作技能。如笔者将《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的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此次作文指导,学生能通过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口语化的言语方式来凸显人物个性,并升格个人习作《的人》。”教学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定位为:“学生学会通过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口语化的言语方式凸显人物个性。”再如《如何写雨景》是作文《雨中情》的升格指导课,笔者将其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此次作文指导,学生能学会抓住雨中的某一景物来表现雨的特点。”这样的教学目标基于学生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指向性明确,又极具针对性和操作性。教师明白“教什么,,,学生明白“学什么”,如此作文教学才能有效。美国微格教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训练目标单一,只注意一种技能,使被训练者容易掌握、指导者容易评估。作文教学从“微”入手,一节课重点掌握一种写作方法、训练一种写作技能,学生便容易掌握,教师也容易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估。如果能持之以恒,形成作文教学序列,汇编作文教学案,攒零合整,这定能极大提升作文教学的效益。

二、微材料,教学内容简约

微材料,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所使用的篇幅短小的案例材料。很多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喜欢以整篇文章为例,或带领学生归纳佳作的众多亮点,或引导学生寻找文章的诸多不足。哪怕一节课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如材料详略处理、文章结尾写法等,大多老师也喜欢从整篇文章出发。所以,很多老师总觉得作文教学费时费力,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难以

当堂完成。使用篇幅短小、针对性强的微材料,省时省力,教学效果显著。如《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教师让学生掌握通过标志性的行为方式凸显人物个性的方法,就是根据微材料——“又是一个傍晚,她依旧坐在病床旁,双脚规矩地并拢在一起,双手整齐地放在大腿上,面色容和地与病床上的男人交谈着……她又回到了那病床旁,规规矩矩地坐着,手掌不停地抚摸着床单,平静又柔和地看着男子。”(《坐在病床旁的人》)教师让学生掌握通过口语化的言语形式凸显人物个性的方法,也是根据微材料:“'阿吃过了?''吃了哇,上咯饭店。’‘路口那家今天办喜事,真热闹。‘'是咯,是咯,是我侄子。‘'蛮好,蛮好。'”(《穿橘色马甲的人》)前一则材料通过“容和”的神情和“规矩”的动作表现人物的拘谨慈爱;后一则材料通过地方方言来表现人物的热情淳朴。所选材料都篇幅短小,却是用来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例。

微材料,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使用的源于学生的案例材料。很多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喜欢以名家名篇中的语段为例,带领学生鉴赏大师作品的精妙之处,模仿大师作品的高超技法。如通过萧乾《枣核》的最后一段学习“如何在记叙中结合议论”;通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绘,学习“写景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此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教师如果能放低姿态,捕捉学生文章中的亮点,发现平凡材料中的不平凡,以学生习作为例,更能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因为教材中的一些经典名篇和学生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有一定的文化及情感隔阂,学生大多

描其形而难绘其神。而同龄人有着相近的生活背景、相似的心理特点、相仿的情感需求,他们在读者意识上也有共鸣。以同伴习作为例,既可以直接以此作为范文材料,供学生赏析,如前面所举的两则微材料《坐在病床旁的人》《穿橘色马甲的人》就是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习作片段;也可以以此作为修改材料,供学生练笔。如《让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起来》教学案例中,课堂实战练习环节所使用的材料也是来源于学生的文章:“我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了声'谢谢'。他说:'没关系。‘'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一个农民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运用本节课所学方法修改升格,凸显农民工的形象。以同龄人习作为作文教学素材,发现学生的长处,易于正面激励,促进学生投入写作;打破与名家经典文章的隔阂,考虑中学生的写作心理特点,易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提高写作的信心。当然,执教者在选择学生材料时要仔细慎重,必要时需进行适当修改加工,让材料真正为教学服务。

作文教学中使用微材料,课堂教学内容简洁明了,避免了大面积的文本阅读,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在与同龄人对话中亲近写作,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课堂教学自然会更有效。

三、微练笔,学习活动简单

微练笔,就是进行简短的片段写作。张志公先生曾说:“一段是一篇的具体而微。”“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