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运脾化湿法”在功能性腹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运脾化湿法”在功能性腹泻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中医运脾化湿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

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65例给予自拟中药汤剂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4周及停药4周时的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用药4周总有效率83.08%(54/65),高于对照组的70.77%(46/65);观察组停药4周后总有效率80.00%(52/65)高于对照组的67.69%(44/65),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运脾化湿法治疗功能性腹泻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均满意。

标签:功能性腹泻;运脾化湿;中医中药

功能性腹泻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西医认为该病发病机理复杂,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精神心理因素、社会因素、饮食结构改变、肠道微生态系统、胃肠动力及内脏感觉异常、个体免疫及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等有关,尚无有效针对性治疗方法[1]。笔者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方面有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功能性腹泻发病关键是脾主运化功能受损,湿蕴难化为标,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在诊治上以辨证与治法相统一,用药特点注重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并用。笔者通过近2年的临床观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住院的功能性腹泻患者130例。根据就诊顺序,在征得患者同意的前提下,按照随机数字化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其中男29例,女36例;年龄21~64岁,平均(45.78±1

2.43)岁;病程3~15个月,平均(11.24±2.43)个月。对照组65例,其中男28例,女37例;年龄23~65岁,平均(45.72±11.25)岁;病程6~16个月,平均(10.47±2.79)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期间,均忌油腻、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与用药习惯给予丽珠肠乐1亿U、2次/d,谷维素30 mg、3次/d,维生素B1 20 mg、3次/d以及思密达3.0 g、3次/d[2]。观察组患者则根据中医辨证给予以下中药治疗方法。治法:运脾化湿、寒热并用。方药:乌梅18 g,黄芩12 g,黄连9 g,肉桂12 g,干姜15 g,煨诃子15 g,党参18 g,炒白术18 g,茯苓20 g,薏苡仁20 g,砂仁12 g,合欢皮12 g,夜交藤18 g,焦三仙各15 g。以上药物,水煎服,日1剂,连服4周。

1.3 疗效评定

1.3.1 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泄泻常见症状分级量化表[3]。分别是大便泄泻、肠鸣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嗳

气、腰膝酸软、形寒肢冷等症状。按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3级。分别计2、4、6分,治疗4周、停药4周时各进行症状评分1次。

1.3.2 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疗效评定标准分以下3级[3]。显效: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积分对比观察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积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停药4周后与停药前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停药4周后积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临床效果观察组用药4周总有效率8

3.08%,高于对照组的70.77%;观察组停药4周后总有效率80.00%高于对照组的67.69%,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从功能性腹泻的病因、病机的角度来说,功能性腹泻属于功能性肠病范畴,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排松散便或水样便,且不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的一组症状群[4]。该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医家将本病归于祖国医学“泄泻”范畴,病因病机主要为脾胃素虚、情志失调、外感寒热、劳倦、痰浊食积等因素致使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而发病[5],笔者除认同这些观点外,又指出功能性腹泻更重要的应考虑脾主运化之功能,若脾之功能受损则湿从内生,升降失常,水谷并走于下而为泻;病位在肠,主病之脏属脾,脾虚失运为本,湿蕴难化为标,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

从中医辨证分型的角度,功能性腹泻大致可分为肝脾不和、脾气虚弱、脾肾阳虚、食积痰浊等4个证型[6]。笔者认为其基本病理应是脾虚失运为本,湿浊久蕴不化为标,临床用药紧扣这一基本病理,则可持简驭繁。笔者在治疗本病注重辨证与治法的统一。笔者认为在临证只有辨证正确,治法的针对性才能明确和具体,根据治法谴方用药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辨证与治法是相互为用,密不可分的。如患者既往有精神刺激病史,症见情绪较低落、常因情志刺激而发病或加重病情,辨证属肝脾不和的,治法当以疏肝健脾为主,主方中适当加重调节情志药物的剂量如百合、合欢皮、夜交藤、木香等;如有明显脾胃虚弱表现,症见纳少、腹胀、倦怠乏力、肠鸣失气,辨证属脾气虚弱的,治法当以健脾益气、化湿

止泻为主,主方中当以健脾药物为主,如党参、白术、云苓、山药等;如患者久泄不愈,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温,形寒怕凉,腰膝酸软,辨证属脾肾阳虚者,治法当以温肾健脾、涩肠止泻,谴方中当选用如乌药、当归、肉桂、乌梅、诃子等。从用药特点的角度来看,笔者注重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并用。笔者认为本病以脾虚为本,湿胜为标,此类患者大多由于劳倦、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生活失于调摄所致。其病之初多为脾虚失运,湿浊不化。然而久泄不止,脾阳渐衰,日久及肾,命门火衰,寒从中生;又因久泻伤阴,阴虚生内热[7]。故其病日久则多表现为寒热虚实错杂,笔者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论治功能性腹泻标本兼治,运脾化湿,寒热平调。

乌梅性味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久泄、久利,正伤邪恋之际。《名医别录》曰:“无毒。止下痢,好唾,口干。”笔者认为涩肠止泻固然是其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取其至酸至柔之性,缓肝、泻肝,肝气畅达则自能助脾胃后天运化之功。正如近时朱良春言:“梅占春先,得生发之气最早,味虽至酸,然与兜涩之品不可同日而语。”现代药理研究乌梅可刺激唾液腺、胃腺分泌,对胆囊有轻度收缩作用,可促进胆汁分泌,并可改变胆汁酸碱度。乌梅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奥氏括约肌有弛缓作用[8]。乌梅为本方之君药。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本草备要》曰:“泻火除湿。”笔者认为黄芩泻肺火,治脾湿,苦燥而坚肠胃,故湿热黄疸,肠癖泻痢,为必用之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抑制肠管蠕动的作用[9]。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泻火解毒。笔者曰:虽然苦寒药多可致泄,然黄连虽性寒而燥,能够厚肠胃而止泻,《名医别录》曰:“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提取物具有抑制胃液分泌、抗腹泻的作用[10]。黄芩黄连为本方之臣药。

肉桂味辛、甘,性大热。归肾、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通经、活血止痛。笔者认为肉桂辛热之性,温肾暖脾,尤其对于腹泻日久、迁延不愈、脐腹喜温畏寒者,常配伍乌药、小茴香、川椒等,效果较好。现在药理研究亦证实肉桂对胃肠平滑肌的自主收缩有抑制作用。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经止血。《神农本草经》曰:“味辛,温。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辟下痢。”笔者喜用干姜,认为其气薄味厚,半沉半浮,可升可降,脾恶湿,干姜能燥脾而补脾,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以除湿止泻。俗语曰“干姜无附子不热”,常配伍少量附子,对于久泄患者,效果良佳。肉桂干姜亦为本方之臣药[11]。

煨诃子味苦、酸、涩,性平。归肺、大肠经。功效涩肠敛肺、降火利咽。《本经逢原》:“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煨诃子酸涩性收,善能涩肠止泻,笔者常与乌梅、五味子配合使用。现代研究认为其所含鞣质有收敛、止泻作用。党参、炒白术二者均味甘,性平或温,主入脾经。为补气健脾之主药。《本草经》曰党参:“补中益气,和脾胃……”《本草通玄》曰白术:“补脾胃之药,更能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