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 公开发表的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前身为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迄今已有90多年的历史。1997年10月会计系更名为会计学院,在国内会计学界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1981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会计学博士点,1987年被财政部、中国财贸工会委员会评为“全国财税系统先进集体”,1988年被国家教委遴选为国家重点学科,1992年被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同年被财政部评为“全国财政先进单位”,1995年被财政部评为“全国先进财会工作集体”,1995年被授予“上海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1997年被评为财政部重点学科,2000年申报的“会计与财务研究院”被教育部评为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秘书处常设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52名,其中博导12名,教授15名,副教授20名,教师中已取得博士学位的40人。学院目前设有会计理论、审计理论、财务会计、国际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和会计信息系统等研究方向。截止2010年6月,共有全日制本科学生1308名,硕士生202名,博士生32名。
通过十几年来的教学和科研机制改革,致力开展海外合作,1993年以来,学院相继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澳洲会计师公会(CPA Australia),澳大利亚国家会计师协会(NIA)建立了合作关系,1996年与香港城市大学、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建立了“中国会计教育与研究中心”,进行相互间的资料交换、人员互动和合作研究,2006年11月取得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最高培训机构资格。2007年10月获得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公会(ACCA)授予的国内首个最高级别培训证书——白金级。
2002年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完善硕博连读生培养制度:在培养研究型学生的同时,本学科还积极拓展专业性培训市场,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培养体制,其中之一是开设MPAcc(会计硕士专业学位),开拓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本科已经成为各类高层次会计与财务人才的教育培训基地。通过科学研究,设立良好的研究平台,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陈信元教授2000年被教育部遴选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并被上海市教委评为杰出曙光人才,上海市首届十大青年经济人物,2001年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03年被教育部评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200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称号,2006年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接国家级课题16项目,58项省部级项目,横向课题61项。在《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期刊上发表论文27篇,在其他国家一级期刊上发表论文138篇,完成著作64部,在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尤其是在The Accounting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上发表的论文,实现了国内学者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一项研究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组织的结题项目绩效评估会上,被评为特优,这是工商管理领域自1992年至今唯一获得特优的项目。十五项成果分别获得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和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等省部级奖。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进行的教学改革都分别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会计学院一直致力追踪国际上会计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抓住国内外会计师领域的重点、热点和难点,提倡“敢为人先”精神,“踏实肯干、追求卓越”作风,“尊重成果、珍惜人才”风尚,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鼓励跨学科、跨地区的合作研究,推动教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的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人才,使该学科在教学科研上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金融发展、债务融资约束与金字塔结构,李增泉、辛显刚、于旭辉,《管理世界》,2008年1月
论文从债务融资约束的角度分析了金字塔结构的成因,认为金字塔结构的杠杆效应能够放大企业集团的债务融资规模,从而更能适应存在融资约束的金融市场环境。以在我国证券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88家民营企业集团为样本,论文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企业集团控制的金字塔层级越多,该企业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会越高;母公司所在的地区融资约束越强,整个企业集团的金字塔结构层级会越多。该发现不仅有助于我们从理论层面更好地解释金字塔结构的普遍存在,而且对于防范民营企业集团的信贷风险、规范企业集团的融资行为、进而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
2、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分析与中国的研究机遇,刘浩、孙铮,《财经研究》,2008年1月
文章在分析了西方(主要是美国)和中国对公允价值的实证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新会计准则颁布后,中国会计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机遇。文章认为,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引入公允价值,将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而言,决策有用信息的直接表现就是信息观——公允价值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而在中国转型经济的研究中,公允价值在契约有用性方面,将更有可能获得突破性的发现。
3、证券市场“应计异象”研究:回顾与展望,李远鹏、牛建军、姜国华,《会计研究》,2008年1月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以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的首要目标,而会计则是通过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应计来实现这一目标的。那么投资者对会计应计的理解就应该成为准则制定的参考因素之一。自从Sloan(1996)在美国市场上发现了投资者高估会计应计的持续性之后,大量的文献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这些文献,并对其进行了展望,以便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应计异象研究以及中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参考。
4、公允价值的目标论与契约研究导向——兼以上市公司首次确认辞退补偿为例,刘浩、
孙铮,《会计研究》,2008年1月
本文从公允价值的法律渊源出发,指出公允价值概念的产生和推广源于对经济活动中公平性的追求,因此公允价值在会计理论溯源上,其基本内涵是反映公平交易的计量目标。公平交易是产权的重要保护方式,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认为在当前中国产权法律保护尚待完善的环境中,公允价值研究的重心应当以契约研究为导向。即单纯讨论采用何种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更为合理可能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深刻理解会计信息发生作用的契约环境.才能够真正为公允价值会计寻找有效的执行机制。同时我们以首次执行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确认辞退补偿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契约导向分析。
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经济后果,杨忠莲、谢香兵,《审计研究》,2008年1月
本文对沪深两市遭受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处罚的财务报告舞弊公司在公告日前后的市场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舞弊持续时间与该公私德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显著相关;在处罚宣告日前后各3天中,平均累计超额回报率(CAR值)达到—1.6%;通过对处罚原因分组t检验,发现投资者的反应并无差别。在对市场反应程度的线性回归中,只有舞弊持续时间变量与之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股权性质及舞弊种类变量均不显著。
6、非财务指标采用的业绩后果实证研究——代理理论Vs权变理论,张川、潘飞、John Robinson,《会计研究》,2008年2月
对于采用非财务指标的业绩后果,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理论指导。本文以158家中国企业为样本,分析了非财务指标采用程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别对代理理论和权变理论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不管企业具有什么样的权变特征,非财务指标采用的程度越高都会带来越好的企业业绩。而且,相对于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企业而言,选择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采用非财务指标后会得到更好的业绩后果。
7、业绩指标、业绩风险与高管人员报酬的敏感性,陈震、张鸣,《会计研究》,2008年2月
本文论述了通过提高高管人员报酬——业绩敏感性来激励高管人员努力工作,要受到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