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间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晶间腐蚀
1.产生条件:
①金属或合金中含有杂质,或者有第二相沿晶界析出。
②晶界与晶粒内化学成分的差异,在适宜的介质中形成腐蚀的电池。
③有特定的介质存在。
2.机理
现代晶间腐蚀理论,主要有贫化理论、晶间б相析出理论和晶界吸附理论。
①贫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晶间腐蚀是由于晶界析出第二相,造成晶界某一成分的贫乏化。以奥氏体不锈钢为例,因晶界析出Cr23C6,造成晶界贫铬。(如图1)
由于晶界钝态受到破坏,在晶界析出的碳化铬周围贫铬区成为活化的阳极区,而碳化铬和晶粒处于钝态而成为钝化的阴极区,在腐蚀介质中构成活化—钝化微电池。该电池具有大阴极—小阳极的面积比,加速了晶界区的腐蚀。
②晶间б相析出理论
对于低碳和超低碳钢,已不存在因碳化物在晶界析出引起贫铬条件。可是超低碳不锈钢,特别是含高Cr(﹥20%)、含Mo不锈钢,在650~850℃内热处理,易引起б相(FeCr金属间化合物)在晶间沉淀析出而产生晶间腐蚀。
④晶界吸附理论
实验表明,当固溶体中P达到100ppm或Si为1000~2000ppm时,它们在高温区会被晶界吸附,并偏析在晶界上。这些杂质在强氧化剂介质作用下便发生溶解,导致晶界选择性的晶间腐蚀。
3.影响因素
①腐蚀介质。在酸性介质中,不锈钢产生晶间腐蚀比较严重。
②温度。由于450~850 ℃为敏化温度,所以在加热过程特别是在焊接时,应
尽量避免敏化温度区。图2为不锈钢TTS(时间—温度—敏化)曲线。
图2 不锈钢TTS(时间—温度—敏化)曲线
③冷却速度。不锈钢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在敏化温度区停留时间越短,发生晶间腐蚀的几率越小。
④含碳量的影响。碳元素对不锈钢的晶间腐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当碳含量较小时,就没有足够的碳析出与铬结合。当碳含量高于0.08wt%时,析出的碳逐渐增多,在晶界处形成的碳化铬也随之增加,从而就产生了贫铬区,造成了晶间腐蚀。
⑤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奥氏体不锈钢的相结构中,如果仅仅是单相奥氏体时,抗晶间腐蚀性能较差。奥氏体-铁素体的双相组织抗晶间腐蚀的能力较好。(如图3)⑼
图3 双向组织对抗晶间腐蚀的影响
⑥合金元素的影响。添加一些与碳结合能力大于铬的元素就可以提高抗晶间腐
蚀的能力。
4.控制方法
①降低或消除有害杂质。
②加入稳定化元素(如Ti、Nb)或晶界吸附元素(如B)。
③适当的热处理工艺。避免在敏化温度、时间内停留。
④采用双相钢,如在奥氏体中有10~20%的铁素体的刚。
5.举例
世界各国核电站的沸水反应堆陆续在l8%Cr、8%Ni不锈钢管道的焊缝处发生裂纹,便是由于晶间腐蚀。不锈钢在焊接时,相对于焊接热影响的母材再一次加热,在熔合线附近有严重的晶间腐蚀,分为焊缝腐蚀和刀线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