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历史和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积约514000平方公里,人口5061万(1984)有30多个民族,泰人占总人口的40%,老挝人35%,马来人3.5%,高棉人2%。

此外,还有苗、瑶、桂、汶、克伦、掸和傈僳等山地民族。

佛教为国教。

官方语言为泰语,英语为通用语言。

首都曼谷。

古代早在远古时代,在今泰国的领土上便有人类生息繁衍。

20世纪60年代,在北碧府探拍洞遗址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粗糙石核和刮削石器,此外还发现中石器时代的石核工具和人类骨化石。

在班考遗址出土大量石斧和新石器时代人类骨化石。

在孔敬府能诺他遗址出土的有稻壳印的陶片,由此可以断定早在几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已懂得栽培稻谷。

公元初年,在今泰国的北部和中部出现一些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政权。

最早的有金邻国(即金陈国),位于今叻丕府境内。

中国史籍《扶南异物志》载:“金邻一名金陈,去扶南可二千余里。

地出银,人民多好猎大象,生得乘骑,死则取其牙齿。

”其地隘古代东西交通之要冲。

在这里出土有公元 2世纪的铜质小佛像和希腊罗马式铜灯。

公元 6世纪孟人建立堕罗钵底国,统治着湄南河下游的富庶农业区今佛统府的著名佛塔遗迹高达127米,为世界之冠。

该国后为真腊所吞并。

10世纪在湄南河下游兴起的孟人国家罗斛国,农业发达,物产殷富。

曾多次遣使到中国访问和贸易。

在泰国的北部边陲地区,很早便有泰人活动。

13世纪兰那泰王国在清莱建立了政治中心后,泰人不断向南发展,先征服了孟人的哈利奔猜国,继占领了泰人的帕尧国,1296年建成了清迈城。

兰那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迁移至此。

13世纪在湄南河上游称雄的素可泰王朝,国势兴盛,人民生活安定。

在文化上的重要建树是吸收了古代巴利文、吉蔑文和孟文的优点,创造了符合泰语特点的泰人文字,并用这种文字刻写了碑铭,为兰甘亨国王歌功颂德和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

这种古泰文便是现代泰文的基础。

同时,国王从锡兰引进了小乘佛教。

著名的素可泰式的青铜佛像,便是这一时期的文化代表。

素可泰与兰那泰通好,同中国关系密切,曾聘请中国陶瓷工人前往传受陶瓷制作工艺,创造了享誉东南亚的宋加洛瓷器。

14世纪中叶,泰人首领乌通王吞并了素可泰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

为了适应领土不断扩大的形势,国王把全国划分为畿内省和畿外省进行管理,京都及其附近地区为畿内省,边远地区属畿外省,此外还有附属国。

至18世纪中叶,其国土东部伸张到呵叻、尖竹汶,南至北大年,西抵丹那沙林、土瓦等地,北部兰那泰也为它所臣服。

15世纪中叶,戴莱洛迦纳王推行行政制度改革,开始实行军务与民政分治此外还制定了萨克迪纳制,国王按全体皇族、各地方领主和大小官吏社会地位的尊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同时,又按爵位的高低分别赐予不等数量的食田,社会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也可获得5莱土地。

阿瑜陀耶时代生产发展,物产丰富,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国王拥有一支庞大的船队,专门运载土产到邻国交换货物。

中国史书记载,从1370~1643年间,其使节来中国访问和贸易达 102次,中国明朝使者回访也有19次之多。

清朝乾隆年间在广州设立“本港行”,专门办理对暹罗的贸易、税务等事项。

阿瑜陀耶与西方国家尤其是荷兰葡萄牙等国商务交往也很频繁,它以“夏利脑”(新市的意思)这个名称闻名于西方世界。

16世纪中叶以后,曾经盛极一时的阿瑜陀耶与缅甸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边境常陷于战乱之中,北部属国兰那泰有时也不得不向缅甸称臣。

内忧外患交错,国势暂衰,1767年4月京都被缅军攻陷,财物被抢劫,人口被掳掠,皇室、寺院、民房和典籍文物全部焚毁殆尽国难期间,在华裔民族英雄披耶达信的领导下,暹罗人民英勇反抗外族入侵,取得了复国斗争的胜利。

随后迁都于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达信被拥为王。

他继续领导击退缅军的频频进攻,把四分五裂的国家重新统一起来。

吞武里王朝于1782年为曼谷王朝所代替。

曼谷王朝初期,君主继续实行等级森严的“萨克迪纳”制,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同时也对旧的徭役制度和税收制度进行改革。

主要措施是减少服徭役时间和增加实物税的项目,因此人身依附得以减轻由于吞武里、曼谷及其附近地区的开发,湄南河三角洲肥沃平原被开拓为新的农业耕作区,水稻耕植面积逐渐扩大,甘蔗、胡椒的种植也发展起来,制糖、制盐和金属加工工业也随之兴起,航海、造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木材开采加工工业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达而发展起来。

贸易和生产的发展吸引了中国南方尤其是广东沿海居民前来谋生,这些中国侨民受到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欢迎。

近现代曼谷王朝传至第四代君王蒙固王,或称马古大帝(即拉玛四世,1851~1868在位)时代,亚洲两个文明古国印度和中国已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蒙固王屈从于英国的压力,于1855年与英国政府代表J.鲍林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

条约破坏了暹罗传统的司法独立、关税自主和宫廷垄断对外贸易的政策。

其他西方列强也纷纷效法前来订约,从此暹罗沦为半殖民地(见鲍林条约)。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法在中南半岛进行争夺双方先后于1896年和1904年签订协定,承认暹罗为“缓冲国”。

暹罗虽然例外地成为东南亚地区中唯一在政治上保持独立的国家,但是它已处在西方势力的团团包围之中。

第五代君王朱拉隆功大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领导了一场近代化改革运动,引进西方的行政、税收、教育和军事制度,传统的“萨克迪纳”制为薪俸制所代替,废除奴隶制,国王聘请了外国顾问在政府各部门任职,又选送青年到西方留学,外交活动重心也倾向西方。

暹罗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见朱拉隆功改革)。

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和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暹罗的打击,导致了1932年 6月24日政变的爆发(见泰国1932年政变)。

从此暹罗制定了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1938年上台的銮披汶政府推行“大泰族主义政策”。

对内造成民族压迫,对外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利用。

銮披汶·颂堪政府在日本威胁利诱下签订了攻守同盟条约。

1942年 1月25
日又向英美宣战,正式参加轴心国一方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泰国外交方针受到美国热战和“冷战”政策的影响,1954年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

在朝鲜战争和印度支那战争中,充当美国的亲密伙伴。

战后历届政府都注意发展国家经济,1954年政府建立了促进工业委员会同年颁布了促进工业发展条例,鼓励国内外资本在泰国投资发展生产。

60年代开始,政府领导工业化运动。

1961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经过四个经济发展计划的努力,泰国已成为亚洲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

1957年9月,陆军司令沙立·他那叻发动政变,推翻銮披汶政府。

1963年沙立逝世后,由他侬·吉滴卡宗和巴博·乍鲁沙天执政。

1973年10月14日,曼谷等地20万知识分子、学生和工人举行示威游行,他侬、巴博被迫下台。

1975年 1月举行大选,克立·巴莫和社尼·巴莫先后出任总理。

1976年军人团发动政变,组成国家行政改革委员会接管政权1977年10月20日,“革命团”发动政变,组成以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江萨·差玛南为总理的内阁。

1980年 2月反对党利用石油涨价等经济和社会问题要求召开国会特别会议,弹劾江萨。

随后江萨宣布辞职。

同年 3月国防部长兼陆军司令炳·廷素拉暖上将出任总理。

1988年7月,泰国举行大选。

执政党-民族党仍占优势。

炳·廷素拉暖执意引退。

差猜·春哈旺接受国会提名,经国王核准,于8月9日正式出任泰国第17任总理。

他是12年来第一位民选总理。

泰国于1967年参加东南亚国家联盟,历年来努力履行该组织提出的发展区域经济和文化合作、建立东南亚和平中立区的方针。

1975年7月1日中泰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1980年 3月炳·廷素拉暖总理执政以来,中泰两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了磋商与合作,人民交往日益频繁,从此揭开了中泰传统友谊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百科网张映秋)
泰国传统文化
2006年10月07日星期六 12:37
泰国目前之地方,于几千年前即有人居住,但并不是泰族。

据一般的了解,泰族是发源于中国的南部,而于公元第十一与十二世纪才移居到目前的泰国。

考古学家在泰国东北部的曼清发现许多古老的遗迹,证明泰国的文化起源于大约五千年前的青铜文化期。

史前正确的资料至目前仍然不明,因为泰国的风俗和残存的文化一直在变动,而且很少记载下来,尤其在第十八世纪,由于受到外族的侵略而毁了不少早期的文物。

公元第十三世纪末,泰国史上的第一位最英明的国王---孟莱大帝,就在目前泰国北部的清莱与清迈一带建立了一个繁荣的社会,当时所兴建的庙宇显示受到佛教很大的影响。

一般而言,泰国除了受到印度佛教的影响外,孟族、高棉族对泰国的影响也不少。

泰国最大的民族是泰族,这些住在北部的民族,早期己够自给自足,但他们的军事力量却相当薄弱,在公元十三世纪初,终被邻国吴哥王朝的高棉族所征服,不过,这段入侵时间并不长,泰族在1238年打了一次胜仗,从高棉人手中夺回素可泰城,并建立起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定都素可泰。

素可泰在巴利文里的意思是“幸福的黎明”。

当时,泰国还没有统一的文字,因此用“素可泰”作为第一个王朝的年号,以表明新时期的开始。

素可泰王朝的君主为兰甘杏大帝,他被泰国人尊称为“泰国之父”。

其最大的贡献,是将国内通行的真腊(即高棉)文字,改创成泰国自己的文字,约在1283年,泰文开始在全国流行。

兰甘杏大帝受人尊重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团结各族,以平等方式对待泰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如高棉、马来人和华人。

他本身亦崇尚佛教,并派信徒至锡兰(今斯里兰卡)学习佛经,让他们回国后宣扬小乘佛教教义。

素可泰王朝建立后,国泰民安,其势力开始向湄南河盆地流域扩展。

到公元十四世纪初期,素可泰王朝的势力,己经影响整个马来半岛和老挝(即寮国)一带。

兰甘杏去世后,强盛一时的王朝逐渐衰弱下去。

此时,泰国东部的一股泰族势力,正在日益壮大,很快蔓延到中部地区。

1347年,一名太守的女婿拉玛铁菩提,结集兵力在湄南河和巴塞河的汇合地方,建立了一座新城,取名阿育他(华人称之为大城),并立号为王,这就是后来的大城王朝。

拉玛铁菩提称王后,立即展开外交和军事攻势,有意占领整个湄南河流域,包括北部的素可泰王朝。

他的精明思想和治国才能,为大城王朝的基业奠定了基础,且取代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

大城王朝维持了四百多年,经历三十三位君主。

十五世纪末,绕非洲好望角至东方之航线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前往泰国通商。

首先到来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占领了马六甲一带后,于1512年抵达大城,从此,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亦相继而来,企图在泰国这块富饶土地
上获得利益。

此外,泰国与邻国缅甸在这一时期经常发生冲突,持续了一段很长时间。

1767年,缅军再次攻入大城,城内的王宫、佛寺、民房和艺术宝藏均被摧毁。

昔日的辉煌殿阁,如今只存残垣断壁,荒草遍地,仅供游人凭吊而己。

大城王朝的京城在1767年陷落后,缅军仍留下士兵驻守,以镇压泰国人的反抗。

但在泰国东南沿海一带,却崛起了一支抗缅部队,这支部队的主将原是大城王朝的将领郑信(在中国史书称郑昭)。

郑信是华人后裔,其父郑镛原籍广东澄海,由于家贫才往泰国谋生,并与一泰族女子结婚,于1743年诞下郑信。

郑信当日在大城被侵时,率领随从逃出大城,于泰国东南的罗勇府建立基地,组织力量,半年后部队分乘战船,沿湄南河而上,首先攻破了西岸吞武里,继而乘胜追击,到大城与缅军展开血战,最后络于收复沦陷的大城。

郑信进城,目睹昔日首都大城只留下一片焦土,故决定迁都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起泰国的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并削减了据地称雄的其势力,收复失地,统一泰国。

然而,宫廷内部的争权夺利,很快又再次出现。

郑信在政后期传说因妃嫔争宠而精神错乱,并于1782年一次倒戈事件中被杀。

另一说称郑信被乱党困于宫中,后死在囚中,时为四十八岁,吞武里王朝就此覆灭,为时只有十五年。

后人为纪念郑王的丰功伟绩,特在吞武里区域内建立郑王庙,并在大罗斗圈广场中央为郑信塑造了一座纪念碑,碑上耸立着郑信的骑马戎装铜像,策马挥剑,极之英武。

每年12月28日即郑王加冕之日,循例在铜像地区举行郑王朝祭大典,并封锁附近公路,举行两昼夜的文娱活动。

郑信的王朝被推翻后,其手下部将昭披耶节基登上王位,他就是拉玛一世王(拉玛是取自泰族民间传说的一位英雄人物),也就是目前泰国的王朝,即当今皇上蒲英蓬大帝(拉玛九世王)之先祖。

由于地方太小,加上国防上的理由,拉玛一世王把国都从吞武里移到昭拍耶河东岸,于是曼谷就成了泰国史上的第四个国都。

至此泰国开始得到安定,曼谷王朝或称节基王朝或拉玛王朝至今仍然是曼谷。

拉玛二世王,1809年登基,在位十五年,曾遗使卦北京二次,时为清朝道光及嘉庆年间。

拉玛三世王(在位公元18424年至1851年)开始又对西洋各国开放,甚至当时美国也派了首任官员出使泰国,接着美国的传教士也来了,他们同时也带来了印刷术,经过改良后使泰国开始有了泰文的印刷,另西欧医学、造船学也传入了泰国。

拉玛四世王蒙库是节基王朝的英明国王之一,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位接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国君,精佛学,重科学,知识广博。

他通晓许多语言,如拉丁文、英文等。

他是第一个准许平
民可以亲近的国王。

为了抵抗西方国家的侵入,他与邻国化干戈为玉帛,又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他曾写信给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林肯总统,声明以物质支持他。

王位传到拉玛五世王,也就是泰国史上最著名的朱拉隆功大帝,他从事大力的改革和积极的建设。

他废除奴隶制度,兴建学校、博物馆、国立图书馆,并在国内修建了第一条铁路,发展道路系统,创办邮电局和其它现代化的开端。

他是引导泰国现代化的英明国王,在位直到公元1910年。

朱拉隆功于1910年逝世,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在曼谷国会大厦前的广场摆放他的铜像。

每年110月23日他的祭辰之日,此广场都有纪念活动举行。

朱拉隆功去世之后,英、法便在泰国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由于拉玛六世王曾在英国剑桥求学,同时也曾服役于英军,所以第产次世界大战时,泰国就派兵到法国支持同盟国。

大战结束后,暹罗也就加入了国际联盟。

第一次大以前,泰国人是只有名字而没有姓氏的。

大战后拉玛六世王就宣布每个人可有姓,因此至今泰国人虽然有姓但很少用,而通常只叫名字。

随着世界潮流之趋势,皇族的权力渐渐被宪法所限制,拉玛七世王执政,结束了长逵七百多年的君主专制,在1932年12月10日开始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于是泰国成了君主立宪的国家,由国会组织政府处理国家事务,一直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泰国为了保持国土的完整,勉强与日本签订友好条约,次年日本军队就进入泰国。

泰国军民感到对日本抵抗并非上策,遂加入轴心国。

战争结束,虽然轴心国(日本、德国等)失败,但泰国乃“非原始发战国且没有出兵”而仍被邀加入联合国,目前泰国国内驻有联合国的分支机构。

拉玛八世王,是五世王王子公摩銮宋卡王子之长公子。

1934年继承王位,时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起,随王太后驻跸瑞士,1945年回泰准备举行登基大典,不幸翌年6月9日中枪驾崩。

年廿,在位12年。

当今王上拉玛九世王今年圣寿六秩晋九,1927年12月5日在美国麻省康毕城蒙奥本医院诞生,本生称蒲美蓬.亚伦耶益德亲王。

1934年,拉玛七世王驻跸伦敦宣布逊位,因无所出,宫庭按谱立嗣君,请王兄继承大统,号称颂绿巴拉民他拉玛哈南他玛希隆陛下,简称拉玛八世王。

1935年,当今王上以王上御弟身份封昭华蒲美蓬亚伦耶益德王弟。

1946年月9日,拉玛八世王突告驾崩,当今王上以先王无嗣,按王族继承法规定宣布登基继承大统,号称拍昭裕华蒲美蓬.亚伦耶益德陛下,简称拉玛九世王。

1950,王上自国外回泰京都,三月钦命举行先王火葬御礼,同年四月廿八日赐定于十八涌宫殿举行大婚庆典,敕令封诗丽吉.吉滴耶功女亲王为王后,号称颂绿缘拍拉栖尼诗丽吉王后。

1951年4月5日王后在瑞士洛桑之蒙瑞司医院临盆,诞生第一位公主,称号昭华乌汶乐叻查干.诗丽越他那攀哇哩公主。

1952年7月28日白储太子诞生,1955年4月6日拍贴公主诞生。

1957年7月4日朱拉蓬公主诞生。

1956年10月22日王上剃度出度家,皈依佛门,为期十五日,守戒于玉佛寺,政务方面敕令王后代为主政。

还俗之后,鉴于王后秉政期间诸事有不紊,循依古例敕封王后为正王后之位。

溯自1946,王上秉政以来,爱国爱民之圣怀,为国为民之圣包罗万象,几乎日无稍懈,宣慰四方,视察民瘼,垂询当地官府军警详情,赐问各地民教卫生情况及生活实况。

节基王朝第九世王蒲密蓬.阿伦耶勒陛下次1946年月9日登基以,至今己五十,他是泰国有史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盛世明君。

几十年来,王上以他超人的智能,圣躬不屈不挠的毅力,为泰国的民主自由和繁荣进步建立了不朽的功绩。

王上以坚定的决心,高度的热诚和德泽广被的视和力,把全国经济地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种族背景不同的各民族人民团结成一体,朝向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总目标。

1996年6月9日是王上登基满五十周年之日,泰国全体臣民都以欢欣鼓舞的心情,热烈举行况空前的崇庆活动,以颂扬王上登基五十周年的爱民若赤、圣泽广被和伟大仁政,表逵全国万民感戴王恩浩荡的赤诚。

泰国位于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交汇点,其文化也受到两国文化的渗透。

泰国的宫庭文化主要是基于佛教和婆罗门教,极大巷地受到印度的影响。

泰国的文化可分为三方面:语言文化、宫庭文化和传统文化。

一、语言文化:
泰语基本上是由单音节的词组成,它是素可泰王朝国王兰甘杏于一二八三年根据孟文和高棉文创造而成。

经过七百年的历史后,夫天的泰语由四十四个字母组成,即二十个辅音音素,十五个元音符号代表二十二个元音、双元音和三元音。

由于泰语是一种音调语言,具有五种不同的音调,因此常使不了解这种文化的外国人感到迷惑。

例如Suea不同的音调代表不同的意义:Suea降调是虎;低调是垫,席子:升是衣服。

像世界上其它许多语言一样,泰语是一种复杂的各种文化的混合体。

泰语中的许多词汇来于巴利语、梵语、高棉语、马来语、英语和汉语。

二、宫庭文化:
宫庭文化是指绘画、建筑、文学、戏剧和音乐。

过去宫庭文化主要受到宫庭和贵族的支持,多数作品服务于佛教,其体系受印度的影响,进一步融祫发展,形成独特的泰国文化。

绘画:泰国的古典绘画多限于寺庙和宫庭里的壁画,其主题都与佛教有关,例如释迦牟佛的生活;天堂、地狱的故事及有关的传统习俗。

绘画的主旨是美化寺院,促进佛教的发展并给人以启迪。

建筑:除了在皇家宫庭建筑外,还可以在佛教的所属物---宝塔和寺庙看到泰国的古典建筑。

借鉴印、中国和缅甸等国的建筑艺术,泰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多层屋顶、高耸的塔尖,用木雕、金箔、瓷器、彩色玻璃、珍珠等镶嵌装饰。

在阳光照耀,这些建发出灿烂的艺术之光。

雕刻:泰国的刻集中在佛教人物的表现上,在泰国,佛教人物非常,这些人物是用木材、金属、象牙或稀有石器和灰泥制成。

文学:早期,泰国文学与宗教、皇家、贵族有关,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二十世纪早期,拉玛六世己对泰国的文学作了改革,从此,散文成为泰国作家喜爱的写作形式。

在他们的作品里,也描写普通的日常生活。

最主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是《拉玛坚》。

戏剧:泰国的戏剧和舞蹈是密不可分的,舞蹈源于印,但泰人将其改变得动作缓慢、优美。

在大城时,主要有泰南舞剧、民间舞剧和宫庭舞剧。

到本王朝第五世时期受西方戏剧影响,又增加了哑剧、孔剧、古剧、杂剧、唱剧和话剧。

早些时候,戏剧通常是在宫庭和贵族官邸上演,普通百姓只能在佛教节日才能看到。

音乐:泰国的古典音乐使用自然音阶。

乐器分弹、拉、敲、吹四种。

弹的乐器有古筝;拉的有;敲的有、排琴、钲、葫芦鼓、马来鼓和钹;吹的有双簧管和笛。

在宗教仪式、传统仪式和节日时,都会奏古典音乐。

泰国古典音乐,节奏有一定程序,时而明快,时而缓慢,悦耳动听,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的艺术享受。

三、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与农业和人文、制作日常必需品的工艺有关的习俗。

泰国的传统习俗基于家庭(由双亲组成)。

正如中国和亚洲其它国家样,年轻人要尊重并服从父母、长者、教师和僧人的意愿。

谈到传统的泰国文化,就不能不提到寺庙和佛教,佛教传遍泰国,数百年来,己深深地影响了泰国人民,任何节日喜庆、结婚、丧葬、新店开张或楼宇落成等都会邀请僧人诵经,举行祭典。

寺庙除了是佛门之地外也成为村镇的中心,是人们接受教育、举行仪式、庆祝节日的场所。

泰国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
泰国位於东南亚的中部,是东南亚连接印度尼西亚的主要通道。

泰国的北部和东北与老挝(寮国)相邻,北部和西部是缅甸,西部有安德曼海,东部有泰国湾,南部与马来西亚接邻。

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