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史学史作业
论题: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历史学
班级:2011级历史2班
姓名:***
学号:*************
浅谈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
【摘要】18世纪70年代以后,康德转入所谓批判哲学时期,这个时期他的主要活动是建立他的先验论哲学体系。
在这同一个时期所写的有关历史与政治的理论著作,作为其批判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则在通称的三大批判之外别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故尔曾有“第四批判”或“历史理性批判”之称。
在启蒙运动和法国革命思潮的强大影响之下所写成的这几篇论文,饱含着时代的色彩;它们所表现的要把历史提高为哲学理论的努力、它们之以启蒙运动的批判精神和人类不断在进步的观点对于历史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所做的一系列臆测、它们之从纯粹理性出发来论证天赋人权及其与幸福的联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部法国革命的德国版。
【关键词】康德;历史政治哲学;普遍历史观念;启蒙;人性;永久和平;
共和制;自由国家联盟;权利;纯粹理性原则
一、简述历史理性批判
所谓历史理性批判,其内容实质不外是法国革命原则——即,(一)牛顿的自然法则,(二)卢梭的天赋人权,(三)启蒙时代的理性千年福祉王国学说,——在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中的提炼。
构成康德历史哲学的中心线索的是历史的两重性,即历史的合目的性与历史的合规律性;亦即人类的历史在两重意义上是有道理(理性)可以籀绎的:(一)它是根据一个合理的而又可以为人理解的计划而展开的,(二)它同时又是朝着一个为理性所裁可的目标前进的。
就其当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目的的;就其实然而论,人类历史就是合规律的。
目的的王国与必然的王国最后被康德统一于普遍的理性。
统治这个理性的王国的原则是:正义和真理、自由和平等、不可剥夺的和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
二、《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
康德这篇著作在我看来,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论述人类的行为必定会受到自然支配这一观点,即在所谓的“大自然的隐藏计划”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在开篇康德就提出了人类的优越性在于何处这一问题,并论述了利己性所带来的种种悖论。
然后就引入“历史的线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强调人类社会文明的前进是依循一定方式的。
而推动这一前进的具体人物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依赖于这种规律性这种前进时必然会发生的。
在命题一中,康德提出:自然禀赋的存在必然会具有目的性这一观点。
他采用的是反证法的方式,即通过“合法则的大自然”这一观念来论述目的不存在的矛盾性。
如同启蒙时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样,他强调了“理性”的必要性和“偶然”的令人绝望,即一种把世界的结果置于理性下的妄图。
在命题二中,康德指出:自然禀赋的存在的目的在于发挥人类自身固有的理性,而且这种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种整体上的成果,而不可能是个人的成就。
一个人的单独行为并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却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整个社会的运作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角色。
至于这个角色,我们的行为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自身是无从得知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选择这样做,直接的原因是因为有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这样去做(至于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后面)。
教导,这一过程是一种具有传承性质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
由于有了这种行为,人类的经验就有了一种累加性。
当然,这里的经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具体行为上的经验,而是一种广义的,深层次的,社会宏观发展上的经验。
而这个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也就在于人类的目标充分的与大自然的目标相契合。
在命题三中,康德论述了人类,或者说理性的优越性:即这种优越是完全由人类自身创造出来的。
人类的成果都是由理性而造。
在这里康德继受了牛顿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的思想——大自然不做徒劳无功的事情。
这也抛出了为什么在形体上处于劣势的人类可以在大自然中处于支配地位的问题。
康德把这种成就归功于理性:一种强有力的,自源性的工具。
所有一切的人为的东西,一切区别人类社会与动物的东西,都不是所谓的人类“天生的本能”,而是一种依靠自身努力,自身理性而得到的成果。
在命题四中,康德通过引入“非社会的社会性”这一概念,揭示了社会的形成的发展的根本原因。
康德认为:一方面人类想进入社会,因为在社会里人类自身可以产生一种“类归属感”——即在同类的集合中自身的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
挥;同时另一方面,人类又由于自己的私欲,即“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思摆布来一切”,阻碍了自己完全的融入社会,成为了众人的“阻力”。
而正是这种阻力,这种不可以为所欲为的情况,充分激发了人类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投入到社会中,以满足自己天生的,日益膨胀的私欲。
每个人都想享受更多,但是整个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
没有欲望,就没有动力,否则人类社会就像康德所说的“绵羊”一样始终处于一种低等的状态。
而这又反过来促使人类留在这个社会中,并且充分地发挥理性的作用,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这里康德和亚当·斯密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个人都看似,或者实际上就是在为了满足自己,实际上却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达到社会的最优,不过康德“看不见的手”是大自然“隐藏的计划”,而亚当·斯密的是市场上的价格罢了。
而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这种欲望的出现所导致的人类对自身能力的最大化利用,也极大的锻造了,磨砺了人类的理性——一种“大自然的纷争不和”促使人类提升和前进。
命题五到七康德指出了人类发展的——也是大自然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建立起一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及其在现阶段未被实现的原因和其实现的一个充分条件——国家的对外关系,一个虽然比个人层面要高一个维度,但是本质是一样额问题。
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最大限度的发挥的前提在于要有一种合适的社会条件,因为人类的非社会的倾向使得在没有一种约束这种自然性的倾向的权力下泛滥的自由会导致社会纽带的不稳固,更不用说社会的发展了。
从而为了使人类的非社会性的自由能够被一种外在力量的方式所约束,以使得这种强迫的共处得以维持,一个个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
可是这个目标的实现却是非常的困难,因为个体的利己和社会的终极目标之间冲突是如此之大。
自然性的根深蒂固给这一行为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于是康德就借此引出了人治这一观点。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约束的问题。
于是维持社会的纽带这一问题可以转化为寻找一样事物来约束个人自由的问题。
前人的尝试就在于君主——即通过一个人来对整个社会进行约束。
但是康德也指出,统治者也是人,其自身也不能克服人类本身就具有的问题,更不要指望他能够为社会带来什么。
藉此,康德批驳了人治观念的不合理性。
而所谓的宪政的实现,必须要满足以下的条件——正确的概念,足够的经验,和变革的决心。
通常意义下的社会是很难做到三者合一的,而人治下的改革正是一种“徒劳无功的尝试”。
而这体现在国家层面上便是国家之间的战争,抗衡。
如同人类社会终将走向发展一样,康德同样认为,在这种冲突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到最后终将会达到一种寻求平衡的状态,一种寻求和平的状态。
而这种寻求的意识,也会反过来影响自身内部的公民社会的发展,而且这种影响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道德层面的,是一场内心改造运动的进行。
命题八和九就再一次强调了这种目的的必然性和一种以这种观念为基础的世界的历史哲学观念,在此就不再赘述。
康德在这篇文章中不仅首次天才般地表达了他的历史- 政治哲学观念, 而且以后有关历史- 政治哲学问题的探讨也是由此给予展开的。
显然,康德并不是如传统的历史学家一样要去编篡一部人类以往琐细的经验的历史,而是要以一位哲学家的历史眼光,提供某种观察历史的哲学思维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普遍历史观念。
在康德第一篇历史哲学论文即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 他以历史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原理, 在理性精神的审察下, 终于把人类的目光开始引向那普遍法治的未来。
在这普遍法治的状态下,公民自由和国家自由都将得到全面而彻底的实现, 人类永久和平虽然具有乌托邦的意味,但人们不仅有能力而且有义务朝着这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伟大历史目标而不断迈进。
历史学家在大自然所赋予他的特殊使命的驱使下,不仅可能而且有义务依据哲学家如康德给大自然提供的由智慧所秘密织就的线索去理解并编撰人类的宏伟历史。
这些论述显然是康德深思熟虑的结果,其中涉及的诸多问题, 比如理性启蒙、道德的自我完善、公民宪法、各民族的联盟或世界公民状态、自然计划或天意, 乃至自由与理性合乎逻辑与天意的展开过程,等等,都在以后他对有关历史- 政治哲学问题的论述中得到了更加具体而有力的展开。
康德在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中体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和激情,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的其它文章中也都得到了充分的贯彻与表现。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说, 康德撰写的这篇历史哲学论文是他以后继续探讨历史- 政治哲学问题的纲领性表达。
三、《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
概括地说.康德认为.自由、道德、幸福、立法(保证公开运用理性的自由
权利的法棒)这些概念是浑然地存在于纯粹理性之中的。
他对于这些概忠相互关联的分析.逻辑严谨,丝丝八扣。
但是这毕竟是理念里的东西,现实生活与之相距甚远,这是一个大矛盾。
康德生活在酱鲁士君主专制的体制下,他不可能改变这种制度。
法国大革命曾经给他带来短暂的希望,但在感叹赞赏之后很快就发现这场革命后期竞走上了一条破坏法治准则、残杀异己者的恐怖道路:“一十才华横溢的民族的这场革命,是我们今天就目睹它在我们自己面前进行的,它可能成功或者失败;它可能充满若悲惨和恐怖到这样的程度,以致于~个善于思想的人如果还希望再一次有幸从事推进它的时候,就决不会再下决心要“这样的代价来进行这场实验了。
”于是康穗在理念上承认理论与宴践的统一,但在论证时却不免自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在普鲁士的君主专制的体制下,“法律”绝对不可能保证臣民有公开而充分地运用理智的自由权利。
在这里,康德的理论不可能是彻底的,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柏拉刚式的乌托邦王国。
康德直到晚年也没有找到出路.只能寄望于君主的“开明专制”,至于他所向往的“普遍公民立法的社会”只能保存在理念中或期望以遥远的未来。
终其一生.康德对人类的最大贡献,就是昭示世人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和争取这种自由权利。
这正是《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的主旨。
四、《人类历史起源臆测》
在《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述了自己对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作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
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未来看法是宿命的。
五、《永久和平论——一部哲学的规划》
康德的共和联盟制度下的和平表达了一种精致美好的理念, 体现了理想高于现实、逻辑推演先于真实生活、总体的人类大于个别的人这样一种哲学精神, 但它的实现, 就我们可见的范围而言, 只可能是在书本上、在睡梦里或者象康德本人讥讽的那样在坟场中。
这同民主和平论的倡导者
宣扬的内容大相径庭。
因此, 当我们在试图挖掘民主和平论与康德思想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之时, 应比较谨慎,避免学理上的牵强、尤其是出于政治考虑的曲解。
《永久和平论》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从哲学角度研究和平、世界和平、永久和平的文章,永久何评论中的基本观念,影响了二十世纪的两位大哲:哈贝马斯与罗尔斯。
罗尔斯出版于1999年的《万民法》是直接继承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的基本观念而来的,而罗尔斯前期的《正义论》的基本理念正是继承了以康德为首的社会契约论的自由主义的传统。
哈贝马斯在纪念康德《永久和平论》发表200周年时,继承了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重新提出康德关于世界公民权利(在德语中,权利与法是一个词)的学说,认为应该建立全球性的、具有世界法律意义的世界公民法,并以此作为建立世界永久和平的基础。
六、《论通常的说法:这在理论上可能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
权利乃是以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与每个别人的自由之协调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的自由,只要这一点根据普遍的法则是可能的;而公共权利则是使这样一种彻底的协调一致成为可能的那种外部法则的总和。
既然每一种受别人意愿所限制的自由都叫作强制,由此可见公民体制也就是处于强制法律之下的自由的人们(在他们与别人结合的整体之中而无损于自己的自由)的一种关系,因为理性本身要求这样,并且还确实是纯粹的、先天立法的、决不考虑任何经验目的(全部这类目的都可以概括为幸福这个普遍的名称)的理性。
既然对于幸福以及每个人应该把它摆在哪里,人们有着根本不同的想法,所以他们的意志就不能归结为任何共同的原则,因之也就不能归结为任何外在的、与别人的自由协调一致的法则。
因此,公民状态纯然看作是权利状态时,乃是以下列的先天原则为基础的:1.作为人的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
2.作为臣民的每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的平等。
3.作为公民的每一个共同体成员的独立。
这些原则倒不那么是已经建立的国家所给定的法则,反而是唯有依据它才有可能符合一般外在人权的纯粹理性原则而建立起一个国家来的法则。
当代的自由主义学说,尤其是罗尔斯与诺齐克的理论,某种程度上就是这段话的注脚。
康德
在本书中勾勒出的义务论自由主义——或者说权利自由主义——的原则,放到今天也毫不过时。
他对价值多元论的理解(“对于幸福以及每个人应该把它摆在哪里,人们有着根本不同的想法”),对整全性学说(“幸福”)之于政制的认识(将“理性本身”的要求与“任何经验目的”严格区分开来,这引出了正当优先于善的见解,又引出了国家中立性论题),对权利(“强制法律之下的自由”)与消极自由(“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之关系的看法(以它们的“协调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的自由”,这引出了契约论),即使不能说完全正确的话,至少也构成了一种深刻的、一以贯之的主张。
这些主张历久弥新,不能不让人赞叹。
七、总论康德历史观
和一切旧时代的历史理论一样,康德的历史哲学也没有能避免两个根本性的缺陷。
第一是,他不能正确理解历史的物质基础,从而也就不可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及其与物质生产发展的联系。
第二是,他不能正确认识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历史的创造力;于是他把历史的发展单纯归结为理性原则自我实现的过程。
披着世界公民的永恒的普遍理性这件外衣的,归根结底只不过是18世纪末德国中产阶级市民的悟性。
这些局限性是我们“公正地把康德的哲学看成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时,所需要加以批判的。
【参考文献】
1、[德] 康德. 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 何兆武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2、袁盛勇、张卿均.康德历史政治哲学的纲领性表达——解读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4期.
3、陈乐民.康德论启蒙——读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社会科学论坛,2000,7.
4、曹月.浅析《人类历史起源臆测》.大观周刊.第5期
5、梁军.论康德的永久和平论.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6、百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