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鲁迅的读书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鲁迅的读书观
【摘要】鲁迅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读书主张,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虽然其观点不无偏颇之处,但是他的首创精神首先应该值得肯定。
【关键词】西化;主张;肯定
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学贯中西、古今,博闻而又强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是无人企及的。关于他的读书观,更是别具一格,大胆而又发人深省。
关于读书,鲁迅认为“(中国文学)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至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热风四十六》)”因此归纳得出对待西学“all or nothing”,(《热风四十八》)提出要全部读外国书学习西方。
一方面,鲁迅提倡“全盘西化”是有其必要性的。正如他在《老调子已经唱完》中所说“保存旧文化,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苦下去,苦下去。”《无声的中国》中也表露出旧文化,文言文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除旧布新是势在必行的。事实上,鲁迅所说也是符合事实的,中国当时文坛确实是这样一种状况。鲁迅深深理解中国人安于现状,不愿变革及中庸的心态,他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
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回来调和,愿意开场了。(《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所以“瞒”和“骗”是必要的。鲁迅在《爬和撞》中所言,走正经路的永远也上不去,只有撞开别人别出心裁才能早日爬上去。我想鲁迅先生是精通此道的,把别人都撞开才能使中国早日“开化”。否则只能是白白的浪费时间。鲁迅先生是明白世故与圆滑的,《捣鬼心传》就是其中一个证明。然而鲁迅这样做并不是出于自私的目的。鲁迅曾经开玩笑把男人分为“父男”与“嫖男”,那么他自己肯定是“父男”喽,并且是“人之父”而不是“孩子之父”,(《热风·随感录二十五》)整天想着怎样教育,才能使生下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出于这种“天性的爱”鲁迅先生苦心的奋斗着,甚至不惜让下一代“拿我做一个踏脚,超越了我,向着高的远的地方进去”。这是何等博大的胸襟。实际上鲁迅的全部读外国书也只是针对一些年轻人,他们初入社会,希望他们少沾染怀习气,少走一些弯路,多吸收最先进的文化知识,他自己是不以为然的。他的许多作品都显露出深厚的古文化底蕴,如《估学衡》《说胡须》《由中国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有的给论敌沉重打击,并且也没有事实表明他在哪段时间之后就不读古书。只是提倡多读新书罢了。“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看不起托尔斯泰,自然也是自由的,但尤希望先调查一点,他的行实,真看过几本他所作的书。”特别是在《选本》
好像是反对读选本,提倡读古文全集的意思呀!这说明鲁迅先生从初期沉淀下来,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关于怎样读书,鲁迅在《读几本书》中认为要多读书,但不能读死书,否则真成了“在自己脑里给作者跑马”,并且“踏得一塌糊涂”了。中国古代就有所谓“开卷有益”的说法。认为无论读什么书只要读对人都是有好处的。我想这是不无道理的。在《热风三十三》中,鲁迅先生指出了反科学的宗教迷信对社会的危害,及其对国人造成的思想混乱。《热风智识即罪恶》作者用近似讽刺的小说形式,对“知识即罪恶”这种观点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深刻的批评。这两篇都表明鲁迅先生提倡多读书。读书可以使人明理,可以使人早日走出愚昧与落后。多读书让人有自己的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盲从与他人。鲁迅的不能读死书,是指读了之后,不能仅仅记住作者写得是什么,而应有所得,从所读的书中得出自己的东西。读死书只能步人后尘,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收为己用,进而进行创新,活血或用才是真正读了书,否则只是假读书,毫无用处。又如《爬和撞》认为老实人是永远爬不上去的,所以由此来看读书,没有必要所有的书都从头看到尾或所有的书都看,至少没必要每篇都看得很详细,总之要有所取舍。
鲁迅的读书观像一把利剑,砍向盘根错节的封建文化,收益既快效果又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割断与之的联系,特别是一些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的东西,更不能丢弃。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是十分讨厌国粹和国粹家的,也很讨厌中医,认为中医都是骗人的。但鲁迅所讨厌的国粹是“吃人,劫掠,残杀,人身买卖,生殖器崇拜,灵学,一夫多妻,认为凡所谓国粹,没一件不与蛮人的文化恰合”(《热风四十二》),所以由此看来,这些都是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传统文化中另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如尊老爱幼,尊师重教,重友情守信用等等。并不是一提起传统文化就避之唯恐不及,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而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治疗门类,中医治根,鲁迅先生对中医的误解也是由于自己私人感情注入太深,父亲被一些庸医治死,幼年丧父使他饱受世态炎凉。今天看来中医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进行了全盘的西化,思想教育以至着装全面学习西方,社会得到了全面进步。但是日本还是保留了自己的东西,如茶道,和服等等。尤其是日本首相每年一度的参拜靖国神社,表明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存留。我们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是深恶痛绝的,对武士道精神也持一种蔑视态度,但也不能否认武士道精神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从日本明治维新我们也可得出彻底的变革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但一个民族完全丢弃本民族的精神而别立新宗也是不可能的。民族文化与精神是一种长期积淀的产物,只能长期过程中进行变化。我们回过头来在来看鲁迅先生的“全盘西化”,只停留在了思想文化层面,而科技,经济以及社会的“西化”却没有涉及到。鲁迅先生想
通过思想文化的进步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但是中国的权力者是不同意用这种“民主共和”来取代“专制”或“独裁”的。因此造成掌握这种先进思想文化的青年和有识之士与政府的尖锐对立,如女师大学潮等。因此一部分人的思想进步与社会的进步没有统一起来,这与西方文化涌入是有很大关联的。由于许多知名人士都提倡西方文化,也确实造成一部分人盲目崇拜西方,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胜于中国的。这影响一部分人后来亲日亲美甚至投敌卖国,这也是不无关系的。这也影响了一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一定程度上造成传统文化价值的失落。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全盘西化也是达不到的。一方面接收者西方文化知识的接收者只有青年知识分子以及激进的文化界人士,涉及范围太小。封建传统文化存在与大众之中,存在于身边点点滴滴,要想用一滴水来解所有秧苗的旱是渺茫的。
从长远来看,鲁迅先生的主张是对是错,是很难站在公允的立场进行论证的。但无论如何,鲁迅先生的这种勇敢坚决向封建文化宣战的精神是值得所有人佩服的。正像《这样的战士》种的战士,面对各种诱惑与假象,“但他举起了投枪”,毫不迟疑,毫不畏惧,将刀指向了封建思想与文化。他的这种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开创精神是大家所景仰的。联想鲁迅先生认真做学问的态度,对主题深入开掘以及对论敌左右开弓毫不留情,“痛打落水狗”,他的这种严谨刚正不阿的人格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从鲁迅先生身上,我们首先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