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摘要]大学生体育社团是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大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展现才华、充分运用体育知识的实践平台。

在学校体育教育日益注重学以致用、课内外整体结合的今天,有必要认真对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充分挖掘学生体育社团在体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消除其不利因素和负面效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引导措施,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的总体计划。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一、大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特征分析
(一)社团形成的原因特征
1.娱乐性。

体育社团的形成源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对体育社团所具有的竞技性的追求,同时,世界性大赛和流行体育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兴趣、形成体育社团的因素之一。

2.目的性。

体育社团的发起人和社团干部在追求和满足娱乐感的同时,往往以一种社会实践的方式成立体育社团,其目的在于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社团会员满足于参与娱乐、扩大交往、缓解学习的紧张、减肥、美容等目的;还有因此而产生的学生裁判队伍,他们借此展示自己对体育的理解和权威性。

(二)社团的组织结构特征
1.社团组织结构丰富,部分社团组织相对严密和权威。

多数社团由组织者和参与者共同组成,部分社团还有专门的后勤服务人员和拉拉队。

裁判性社团存在时间最长,组织相对严密和稳定,业余水平大多接近或达到裁判三级水平,且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社团及校际间举足轻重的中介和经纪角色,受学生及社团尊重和信任程度较高,但此类社团较少,带有一定的有偿服务或变相有偿服务性质,且裁判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社团活动以公益性为主。

社团学生干部组织开展活动,绝大多数不计报酬,他们尽心尽力地服务于社团成员,社团成员在参与活动时也会尽力协助配合,服务与被服务者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体现了体育社团的公益性。

(三)社团的管理结构特征
1.大学生体育社团相对比较松散。

尽管社团都有固定的名称和负责人,但是,社团负责人普遍缺乏对体育社团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发展目标,绝大多数体育社团没有必要的管理章程,相对比较松散。

2.大学生体育社团缺少工作延续性。

往往在社团换届时,新老负责人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新上任的负责人多数推翻前任负责人制定的计划、目标和管理办法,造成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缺少延续性。

(四)社团活动的运作特征
1.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形式为主。

体育社团的业余训练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对于有些项目,学生参与意向虽强烈,但受场地、设施和训练指导的条件限制,难以开展。

如拳击、体育舞蹈、武术、游泳、网球等项目,一时难以满足学生愿望。

2.绝大部分社团为男性社团。

经过笔者在一定范围的调查,只有4%的体育社团是女性社团,这些社团主要以健身操和热舞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体育社团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女性社团尤为明显;体育社团组织活动层次不高,对高年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

3.社团活动缺乏固定经费来源。

社团开展活动时,成员基本费用(服装、器材等)多数为自行负责,活动时的公共费用部分实行AA制。

(五)社团活动的制约因素
1.体育社团缺乏必要的扶持。

学生体育社团一般由校团委下设的与学生会平级的学生社团联合会主管,少数体育部(室)指派教师参与指导工作,部分社团根据开展实际活动的需要,也聘请体育部(室)的教师进行指导;被聘请的体育教师一般进行的是无偿的指导工作,缺乏完善的扶持体系。

2.上级管理体制不顺畅。

由于体育部(室)不是主管单位,体育社团开展活动受限于学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经常与体育教学工作相冲突,制约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和普及。

3.经费短缺、活动质量不高。

根据学生社团联合会的规定:社团向会员收费有一定的限制。

由于体育社团活动层次不高、自身运动水平低、外来赞助极少,造成活动经费的短缺,在缺乏理论、技术指导的同时,活动组织质量不高,参加活动的学生意见较大。

二、大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效应分析
(一)健身效应
体育社团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自发地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束缚,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它反映了大学生运动价值取向已向娱乐、交往、竞争等综合因素转化,运动方式有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效应
体育社团中,受兴趣爱好的驱使,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逐渐增多,希望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个人需求增大,为学校成立运动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和可能。

(三)社会效应
高校各种形式和类别的体育社团积极推动了高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
(一)将体育社团统一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
学校要将体育社团纳入体育部(室)统一管理,并形成独立机构,如体育俱乐部等,逐步打造体育课与体育社团相结合的整体体育教育模式。

1.形成教师、学生自主选择教和学的隐性体育课程。

教师、学生自主选择教和学、自主选择相应的俱乐部,符合高校的教育特点。

由于体育教师的专项能力比较强,新的教学形式应该是教师开课,学生以专项为主,自主选择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制定符合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教学和活动内容,保持体育课与俱乐部在主体内容上的延续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利用体育社团,形成互助合作的学习形式。

人员组合相对稳定的体育团体,其成员知识内容和知识量的获得水平相同,有利于理论、技术、技能的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

俱乐部的实践活动比较强调互助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动机,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知识的流失,有利于学生在学和练的时间序列上形成一定的规律,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和锻炼习惯,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

(二)规范管理
要规范体育社团中学生干部的设置,制定机构发展的长远规划和管理章程,规范财务管理和开展体育活动的秩序,避免社团发展和内部管理低层次的重复。

逐步实现学生体育学生办的项目开发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体育实践活动的良好平台。

1.加强指导。

体育部(室)要统一指定指导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有计划地提供学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实现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承办校级体育活动的模式,并提高学生裁判员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

2.强化实践。

要开发体育项目的综合平台,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从竞赛策划、组织、裁判到赛程的实际操作流程,都要让学生充分参与。

四、结论和建议
1.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产生,是大学体育发展的必然。

体育社团的产生,体现了大学生追求体育运动的积极需要,且学生对运动娱乐、扩大交往、增强体质的需要超过了对体育求知的需要,促进了高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是大学体育发展的必然。

2.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产生,促进了大学体育教育工作。

学生对体育社团的需求,提供了高校成立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开设体育专项选修课的充分条件和依据,有利于学生个体目标与学校整体体育教育思想保持一致。

3.进一步开发体育社团的潜力。

要通过进一步开发体育社团的潜力,力争在符合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目标的同时,努力形成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办校园体育的局面。

4.加大对体育社团的重视力度。

学校主管部门应给予体育社团高度重视,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创造必要条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到场馆进行活动。

[参考文献]
[1]黄瑾.“精武会”的推介艺术及其对体育社团的启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31-36.
[2]黎明.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5(2):147-148.
[3]黄亚玲.制约中国体育社团组织发展的文化因素[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3):1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