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09-11-23T13:19:21.170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年6月上旬刊供稿作者:张锋[导读] 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张锋(西安职业技术学院)摘要: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

在于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0 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而伴随着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企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培养基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对高职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这是高职教学的独特性。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规格和标准上,与其他类型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异。高职院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导向性,就是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强调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导向性是: 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银领”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应在“实用和够用”上下功夫,哪些是“实用”,怎样算“够用”。“实用和够用”应该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必须具备;二是专业基础知识必需够用;三是基本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必须掌握;四是适应岗位变化的基本素质和应变能力必须培养和初步具备;五是在工作中应具有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强化。使得学生毕业的时候能适应社会、就业岗位的需要。

2 培养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途径

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载体上的,丰富的知识有助于能力的发展,较强的能力有助于获得较多知识。如何培养高职生的职业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2.1 明确高职课程目标的定位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高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课程目标定位在“员”这一层次比较适合,如程序设计员、网络管理员、数控机床工艺员、数控设备维修员等。高职课程目标的设定应该面向整个职业,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即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成课程目标,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在培养职业专门能力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培养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又学会做人的本领,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课程设置还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专业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坚持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2 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特征

在实施就业导向的能力本位课程时,课程结构一般按模块化设计。其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基本性知识、技能和态度确定为核心技能,设计为核心课程模块; 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确定为选择性岗位技能,设计为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多个核心课程模块和就业方向性课程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及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核心课程是相对稳定的,属于必修课程,体现专业特征; 就业性课程是灵活多变的,供学生选修,体现就业方向特征。整个课程结构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结构和方向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灵活性、多样化的特征。

2.3 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要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邀请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的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通过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构成这些能力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要素的详细分析,确定各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不同专业的能力要求各有特点,但从总体上看,基本上由基础职业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职业能力三大模块组成。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以职业为轴心,从“怎样做”入手,按职业活动的内在逻辑来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由公共技术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综合应用实践课程组成的主干课程体系,以保证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需要;安排直接面向不同职业岗位的选择性岗位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即时就业竞争力,设置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构成融职业的一般需要、企业的具体需要和个性的自主选择于一体的柔性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的特色。

在学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要积极探索可操作的产学合作的教学运行方式,大力提倡“订单”式人才培养。

2.4 加强实习实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人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是实践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更应该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重视技能训练课的实践性,使学生对每一项技能操作要领理解到位,训练过程中,能用实物演示的,不用模型;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不单靠演示;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应指导学生亲自参加社会实践。其次,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实验。第三,推行观察性实习实训,积极开展实践锻炼活动。第四,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业技能竞赛,促进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五,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增加实习环节,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良好的实习环境,通过分阶段实习实训教学,使抽象性的知识变成实际操作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