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性金融的实践与理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性金融的实践与理念

■编者按开发性金融理论是国家开发银行在十年改革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实践证明,开发性金融理论是符合当前国情的理论创新,并正在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使自治区各级党政部门,包括各旗县党政部门进一步深入了解开发性金融的实践与理念,加强与开发银行的合作,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本刊推出如下文章:

■概况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3月,至今已经历了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国家开发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具有法定国家信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金500亿元人民币,总行设在北京,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一个香港代表处……

一、国家开发银行的基本情况

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于1994年3月,至今已经历了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国家开发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具有法定国家信用的开发性金融机构,注册资本金500亿元人民币,总行设在北京,目前在全国设有32家分行和一个香港代表处。

(一)开发性金融实践与理论框架的形成

从1998年开始,以三次信贷改革为主要标志,开发银行从20XX年开始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根本好转,显着增强了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较好实现了开发性金融机构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的结合和统一。在不断的改革和探索中,开发银行除了自身经营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在理论的总结和理念的转变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发性金融实践与理论的框架逐步形成。

立足国情需要,考虑开行自身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开发银行在实践中完善了自身的任务、定位和目标。

开发银行的任务: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和市场缺损的国情特点,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宏观调控政策目标,运用开发性金融的建设市场方法,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筹集和引导社会资金,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及其配套工程建设,以及政府急需发展的其他领域,完善风险约束机制,推进市场建设,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实现政府持续稳定发展和安全的目标。

开发银行的定位:开发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具有法定国家信用的开

发性金融机构。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深化和发展,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市场业绩为支柱,通过融资贯彻国家政策,实现政府的发展目标。

开发银行的经营目标:实现国家信用和市场业绩的统一,并防范金融风险,以此不断提高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开发银行取得了丰硕的工作成果

国家开发银行在积极支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几年来,开发银行累计投放贷款一万多亿元,重点支持了国家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业,采矿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和软件业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20XX年年底,开行已连续4年聘请国际着名的会计公司进行外部审计,并在国有银行中率先通过年报披露外审结果。普华永道在对20XX年开行贷款分类逐笔跟踪和复核认定后,出具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认为:“开发银行在多项财务指标上明显高于国内及国际同行。”

开行的工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温家宝总理在今年2月召开的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国家开发银行要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利用自身优势,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防止一些行业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黄菊副总理20XX年11月7日在会见国家开发银行国际顾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的成员时说:国家开发银行是中国政府的开发性金融机构,在制度创新、支持经济和市场业绩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将成为支持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开发性金融的基本原理和作用

(一)开发性金融的基本特征

开发性金融是实现政府发展目标、弥补体制落后和市场失灵,有助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增强竞争力的一种金融形式。

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通过融资推动项目建设和所及领域的制度及市场建设,用建设制度、建设市场的方法实现政府发展目标。

二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市场业绩为支柱,信用建设为主线,促进融资体制的完善和信用制度的发展。

三是以融资优势和政府组织协调优势相结合,推动经济发展和市场建设。

四是通过实行政府机构债券和金融资产管理方式相结合,实现损益平衡。

(二)为什么需要开发性金融

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推进开发性金融合作的基

本出发点。我国是发展中经济、发展中体制、发展中市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但经济金融体制及市场建设仍然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人口多、资源少、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大量存在。中央提出要实现“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根本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体现在金融上,就是要把金融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相结合,立足于科学发展观来认识金融,积极发挥金融的作用。加强与各地的开发性金融合作,是从国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一个重要关口,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许多新的矛盾和瓶颈。我国经济连续25年年均增长%,去年GDP达到14,000多亿美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这种高速扩容的趋势至少要维持10年以上。同时,瓶颈制约和市场缺损广泛存在。自去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新一轮周期性波动,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电油运等供求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贷款结构不合理。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这些矛盾从根本上都可以归结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金融发展相脱节,融资体制发展落后,市场建设发展落后,使得经济社会得不到统筹发展所必需的融资支持,投资、消费、出口三大因素难以协调高效地发挥作用,瓶颈领域不断涌现。表现为既有能源交通等物质瓶颈,又有融资体制瓶颈,使“三农”、中小、西部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县域经济等领域,得不到信贷融资的足够支持。

供给瓶颈和需求制度落后产生的瓶颈就是制度和市场瓶颈,是相连并存的,有供给瓶颈的地方,往往也有制度和市场瓶颈。制度和市场瓶颈不仅使政府难以有效调节区域间、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是造成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社会信用缺失等问题的根本原因。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由于制度建设和市场发育方面的不足,对经济建设产生的不良影响往往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制度和市场该由谁来建设以及如何建设

中国的发展与西方不同,西方国家形成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盲目、漫长的演进,付出了极高成本和代价。中国不能再走自发演进的老路,没有自由进化、重新发育的时间和空间,也没有财力承受巨大的自然演进成本。制度在中国不是自然演进的,是可以而且必须进行建设的。

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的任务,其主要内容就是建设市场,把它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这可以看成是经济发展的第四个拉动力,就像投资、出口和消费三个拉动力一样。中国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