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常州市潞城中学政史地教研组

2016.3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学生主体

“学生主体”,主要是从教育意义上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及自我的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

课堂教学中,学生和老师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发挥主体作用;但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还是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呈现,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就是指普通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即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透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工具相互交流信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实现预期交往任务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

3. 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就是指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评价类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

(二)课题设计论证

1、选题: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1)现状评述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新的教育评价观应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方法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但是,从新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给新课程改革以强有力的支持,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拔,过多地关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纸笔测试与自上而下的评价等,已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教育评价改革已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选题意义

新的评价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如何全面地贯彻这一理念,并发挥评价发展性功能,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推动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这是课改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因而开展本子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学习评价的实施,并通过评价促进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

(3)研究价值

课程的评价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课程并行,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用以辅助教学。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评价学习者能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了解自己的学习,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使自己处于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它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学习效率及结果等。教学过程中评价可以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兴趣并投入到学习中来,使课堂保持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研究目标

1、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探索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评价的多元指标,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纯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口头回答或书面测验、考试来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探索和建立运用成长记录袋、成长手册等多种方法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

评价重心的转移。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2、探索和建立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构建和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发挥教师在自身发展和教学实践能力提高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教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接受评价结果,改进教学实践。

3、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及其在评价中的效能

探索并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家长共同

参与的评价制度,促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三、研究内容

1、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政史地学科教学评价类型和评价内容。

2、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3、研究通过课堂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

4、研究通过课堂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

本课题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鼓励发现、探究与质疑,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创新之处

本课题力图从课堂评价入手,寻求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评价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案例研究法:开展以学生学习“成长记录”的案例研究,教师“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两方面为主的案例研究。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与理论研究结合,滚动式推进,以行动研究为主。

4、经验总结法。总结经验教训,重视资料的积累,按照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和经验总结,建构科学评价的运作范式。

五、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4月——2013年9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文献研究、制定方案,修改完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

2. 论证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

(1)开题论证。2013年9月17日,课题校内开题论证。2013年10月23日,

课题校内第二次开题论证。2013年11月21日,邀请区课题主管部门专家对总课题进行了区级论证。

(2)总课题区级论证后,分各个教研组,组建政史地子课题组。由教研组长徐泽囡担任子课题组长,教研组教师全员参与;针对现状,从学科特点、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形式等角度确定子课题的主题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3)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研究技能的培训。

3. 实施阶段(2014年3月—2015年12月)

(1)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每位成员不断强化理论学习,并定期在课题网站上分享理论学习资料和心得,提高认识和研究水平。

(2)2014年12月,完成课题中期论证,根据专家建议修改课题研究方案并实施。

(3)开设研究课并进行研讨,不断总结提高。

首先,本课题研究采取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方法,即:学习(查找资料广泛学习)→实践(开设教学研究课)→反思(策略提炼、规律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研究过程。

其次,本课题研究还与教研组校本教研紧密结合。

每学期,开设课题研究课,并围绕研究点“课堂评价”进行1-2次组内集中研讨,其余时间分散在集体备课和教研组的校本教研中,相互总结提高。

特别是,2015年3月-5月,我组章正平、高海斌、姚炳华老师参加校级评优课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展示课活动。经过个人准备,备课组、教研组磨课,集中集体智慧,上出了一堂堂精彩的课题研究课,上出了“课堂评价”的亮点。听课教师根据观察量表进行课堂打分、评价,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上课结束后及时围绕选题进行反思(分学科特点、相应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策略、策略实施效果、成果总结或改进措施四部分写),并将其发在教师博客中。其他教师听课结束后,围绕活动主题进行点评,并将点评的内容上传到校园网教师博客中。

另外,政史地教研组还采用了课堂观察量表(见下表),对平时的研究课进行观察和分析,提高了课堂评价效率,更好地总结课堂策略取得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