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_解读_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_及_口红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7期(总第55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 URE
No 1712008General 1No 155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81
 【文化论坛】
论池莉小说创作中的缺失性体验
———解读《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及《口红》
秦祖辉1
,黄红英
2
(1.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中文系,南昌330013;2.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财贸系,南昌330013)
摘 要:池莉作品具有强烈的写实风格,同时也渗透着她个人情感和经历,体现了文艺心理学中的缺失性体验。

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池莉把她个人童年时期对自由和认同感的缺失,渗透在豆芽菜的生活、心理描写之中;在《口红》中池莉把自己对知识分子的不屑,以及对商海的无限向往,夹杂在宁岸、赵耀根的性格之中。

关键词:池莉;缺失性体验;自由;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I 207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08)0720081202
收稿日期:2008201223
作者简介:秦祖辉(1974),男,南昌人,讲师,扬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黄红英(1976),女,南昌人,讲师,从事财贸经济研究。

文艺心理学里的缺失性体验即主体对各种缺失(物质和精神的)的体验。

它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在童年或者早年得到过美好的东西,由于后来缺失而不断回到这种体验中;二是在早年由于对比而强烈地感到失落,因此一直在生活中强烈地渴望着;三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现实总是没有办法得到它,只好在缺失性体验中寻找。

缺失性体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是个体生命基于现实的种种缺失而产生的强烈情感冲动,它可以激发生命个体丰富的想象力,并在想象中取得对现实缺失的弥补,实现生命平衡。

缺失性体验是池莉小说创作的重要内驱力。

池莉的缺失性体验最突出地体现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里和《口红》中。

一、对自由和好人缘的向往———池莉缺失性体验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的体现
池莉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中通过对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一段历史和一个主要人物(豆芽菜)的成长叙述,把自己对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把自己对自由和好人缘的向往赋予给了作品的主人公,从而实现对自身缺失的弥补。

池莉在小说中并没有直接介入,而只是通过对豆芽菜的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影射她内心的向往,来追求她想要的自由和认同感。

由此更能发现,豆芽菜身上凝聚着作者本人的生存经历及缺失性体验。

池莉这部小说的背景在农村,小说里的豆芽菜一直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自由。

然而,最后她仅有回忆,这个美丽执着的女孩最终在生活面
前落荒而逃,生命的幻想最终也破灭了。

从小说中对豆芽菜命运的安排并不难发现,这也就是池莉对自由和好人缘的缺失性体验的表现。

池莉的缺失性体验主要是童年时期的生活的枯燥与邻居小孩的快乐,对比强烈而感到失落,因此一直在生活中强烈地渴望着得到丰富的童年;于是在她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现实中总是没有办法得到它,只好在缺失性体验中寻找。

她从小缺少朋友,也缺乏自由,在邻家小孩成群结队兴高采烈地在她前面跑来跑去,还互相传递野果子的时候,她就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因此她也渴望在生活中能够得到。

另一方面,她从小缺乏自由,当她在小时候看《红楼梦》被发现并被父母禁读课外读物时;在她写日记被父母偷看时;在她晚上不能出门、中午必须睡觉时她就深深地感到了自由的难能可贵,于是她努力掩饰自己的内心想法和需要,努力地做好孩子。

但也因此她在生活中逐渐地形成了对自由的向往,而现实生活中又总是没有办法得到,所以她只好在内心不断地寻求,并通过日记、小说作品的形式来表达。

尽管池莉一再表明,这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但也正是因为她知道在生活中自由和好人缘的不可求,所以她选择做一个好孩子,做一个老实本份的人。

而豆芽菜则不一样,她在下乡的誓师大会上,不顾母亲的反对,穿上李结巴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衣服,戴上月牙形的有机玻璃发卡,吸引了全场所有人的目光,扩大了自己在老知青中的影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年第7期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7,2008
82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N HUA
响。

因此在她刚到农村的第一天,周围的许多老知青便慕名而来。

下乡后的豆芽菜更是充分地享受着农村的自由,说黑话、穿考板裤,和知青们打得火热。

哥们义气地为室友冬瓜和丝瓜二人承担耻辱,并因此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变故,贫下中农一改往日对豆芽菜的热情和关怀,对她说三道四。

但生性乐观的她在得到关山假意“关怀”后心情又开朗起来,并且两人开始了短暂的恋爱,但在慢慢的交往中她发现关山表里不一、专制、自私。

她终于忍无可忍,来到小瓦的豆腐房,在那里她才发现自己真正的爱情。

为此,小瓦和关山支持者在猪臀大战一场,豆芽菜终于找到了自信。

但伴随着小瓦的胜利而来的是,关山和小瓦先后离开了马档,只留下豆芽菜在农村。

这就说明了主人公豆芽菜所追求的“好人缘”和“自由恋爱”是不可能会得到的或是不可能会一直拥有的。

因为池莉她深深地明白,自由和好人缘在现实生活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二、对商海的肯定与向往———池莉缺失性体验在《口红》中的体现
《口红》是池莉的一个剧本,后来改编成小说。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命运与是否毅然投入商海,弄潮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必然的关系。

弥漫在文中对商海的积极肯定和向往之情又是缺失性体验对池莉创作的影响:即池莉内心向往商海却不能实现的缺失导致她在文学创作中发泄不满情绪,并寄希望、理想于文艺作品以获得想象性弥补。

《口红》中的江晓歌从与赵耀根结婚到与赵耀根离婚这段人生经历,是典型的弃妇悲剧:多年一起生活的“妈妈”原来是后母;历经艰难与赵耀根结婚;婚后不久丈夫入狱;为救丈夫低三下四讨好受害人家属,与好色的李主任周旋;丈夫出狱后被原单位发配到码头做搬运工,事业不顺;丈夫离家闯荡深圳,自己被婆婆赶出家门,既要上班又要抚养女儿还要每月寄钱救济婆婆一家;好不容易丈夫衣锦还乡却发生一系列冲突,终于离婚。

然而故事并没结束,江晓歌毅然投身商海,以自己的坚韧、勇气和智慧,几经挫折之后成为成功的女企业家,有名有利,还赢得了赵耀根一家的敬重,并重新拥有赵耀根的真挚爱情。

尽管在唐燕影制造的绑架案中,赵耀根永远地离开了。

但综观全文,江晓歌不是一个弱女子,而是自尊、自信、勇敢、坚韧、大度的女性,令人敬佩。

其次,小说的男主人公赵耀根、宁岸和江晓鸥的身上同样能看到池莉的缺失性体验。

赵耀根原本是单位的团委书记,前途大好,却因为斗殴而顶替江晓鸥入狱,本来是防卫过当却被一拖再拖,好不容易出狱却被单位发配到码头做搬运工。

一度伤感之后,嗅到改革开放的气息,决定背水一战,与江
晓鸥南下深圳,最终苦尽甘来,衣锦还乡,自己创业。

他做贸易、生产保健品、造船,生意越做越大。

赵耀根不是一般唯利是图的商人,他有自己的理想,他投资社会公益,涉足政坛,是政协委员。

虽然文章也写了赵耀根的大男子主义、暴富后的一段荒唐生活,但他终于还是回归到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家和男人的角色,并得到了江晓歌的谅解,同意两人复婚。

他的死也是为了营救女儿,是作为一个勇敢的父亲形象而离开人世的。

与江晓歌、赵耀根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宁岸。

宁岸是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化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他,是一所学校的教师,让别人都觉得有主见,有谋略,对他无比地信任、敬佩,尤其是在赵耀根出事入狱时的那阵子,他就是大家心中的救命稻草。

他重友情,当得知赵耀根追求江晓歌时,他忍痛放弃江晓歌,而将爱情深深地埋入内心深处。

为了让赵耀根早日出狱,他出谋画策,四处奔走。

在江晓歌生活困难时,他给予无私的帮助。

然而改革开放后,他却变得患得患失,寒酸、迂腐,甚至堕落。

先是他管理的厂子倒闭,再是回到学校不能复原职,再后来越来越牢骚满腹,抽烟、喝酒、赌钱、吸毒、打骂老婆,完全变了一个人。

即使有江晓歌、赵耀根的真诚帮助,也无法挽救宁岸的堕落,他最后消失在人世,谁也找不着。

池莉之所以对《口红》中的人物做这样的安排,并不是没原因由的,正如她在《口红》中对宁岸的描写一样,她害怕丢掉现有的职称和国家的保障,不敢自己创业,也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顾虑,这就是缺失性体验中的第三种: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现实总是没有办法得到它,只好在缺失性体验中寻找。

池莉很明确地知道知识分子的穷途末路和商人的大好前景,却只有一边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傲慢,一边对改革开放后的商机虎视眈眈,进退维谷。

总之,池莉的童年是孤独的,她曾不止一次在她的随笔中写自己因此产生的自卑和傲慢;也因为她对自由、理解和沟通有着严重的缺失,所以在她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种强烈的向往和追求。

或许她自己也并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种欲望的存在,但她在《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口红》等一系列的小说和随笔中不断地表现出她对自由,认同感乃至对改革开放后以深圳为代表的商海的向往。

与此同时,她又很明白生活是现实的,理想和现实总是两条平行线,所以她仍然做她的知识分子,做贤妻良母,只是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的向往。

〔责任编辑:赵云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