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欣赏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帖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 间.全篇松紧欹侧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忽 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蹲熊,轻 者似掠燕.结体既有<石压蛤蟆>,也有<树梢 挂蛇>,如年\中苇纸等字,尖笔长竖,锐不可 挡.布局疏密有度,不时透出疏朗之气息.通观 全帖,由缓起渐快的节奏,也有由大及小的字体 ,复有由细变粗的笔姿,更有始淡终浓的墨趣. 以行书起笔写洒脱奔放,笔墨与心境相起伏流转 ,如滔滔江河之泻渲绁于纸卷之上.确是苏轼兴 到而书的神来之笔,是诗文与书法结合的千古佳 作之一!
苏轼书法作品
楷书:《丰乐亭记》《醉翁亭记》 《颍州听琴帖》《司马温公碑》 《宸奎阁碑》《群玉堂春帖子词》 《赵清献公碑》等; 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天际乌云帖》 《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 《江上帖》《啜茶帖》《一夜帖》 《祭黄几道文》《梅花诗帖》 《洞庭春色赋》《治平帖》等
苏轼 《李白仙诗 帖》 现藏日本大阪市 立美术馆
拨镫(dēng)法:
执笔运指如挑拨灯芯。
④
③
②
①
《兰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 《祭侄稿》是圣哲贤达的风格, 《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 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 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 程碑。
苏轼这么高的书法成就完全 是靠练习书法技巧达到的吗?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 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 人终莫能及耳。 ——黄庭坚
7、妩媚天真
• 黄庭坚在《与景道使君书》中称“翰林苏子瞻书 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这种娟秀的 韵味,让人看起来觉得自然率真甚至天真朴拙, 毫无狂怪做作之意。加之丰腴的用墨,扁平的结 字,观之犹如视敦厚贤淑之贵妇,望之未觉生疏 ,反而顿生一股亲近温暖之意。在诸多名家作品 中,独苏轼的作品给人留下妩媚天真、温良敦厚 、肥扁朴拙的印象,如《赤壁赋》中有“客曰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活清苦,每为寒食,清明之雨所苦,眼前觉萧瑟难受,其心
绪或漫声细诉,娓娓道来,或放任声腔,孑然饮泣,或凄然 长啸。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 ,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 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
原文: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与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鸟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黄州寒食帖》解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书法与诗相得益彰,满纸身世颠沛之悲, 家国不宁之沧,字字含泪,令人感受深刻 ,此贴笔致自然沉着,笔画粗壮丰满,从 一字到一行,从一行到全篇,上下左右松 紧欹侧,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字形忽大 忽小,极其随意,各具姿态,用笔重者如 蹲熊,轻者似掠燕。
• 黄州寒食诗帖》,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 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 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 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 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 ,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 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 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 “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 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6、大小悬殊
• 用笔有轻重,字体有大小,几乎是很多名家书法 的一大特点。但同一幅作品中,字体大小悬殊之 大者,苏轼书法可谓独树一帜。如《寒食帖》中 “哭涂穷”三字。这三字所占比例,比前一行中 五个字所占的比例还大。这种字形大小悬殊给人 视觉上极强的冲击力,实际上也表达了当时书写 过程中的一种强烈的情绪。这种情况,在《武昌 西山诗帖》中也有体现。
• 苏轼贬黄州团练副使,四十七岁黄州筑“东坡雪堂”,自 号东坡居士。 • 1085年自常州起知登州。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宋哲宗即位,其祖母宣仁太皇太后高氏听政, 苏轼被召还。官至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因不同意尽 废新法,1089年又出知杭州。浚治西湖,兴修水利, 有德于民,民家有画像。 1090年召还为翰林承旨。后又任兵部尚书,迁任 礼部尚书。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 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诗歌题 材丰富,风格清雅,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代诗歌 的新风气。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 物。气势纵横,豪放自然,如行云流水,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
④1093-1101
1093年宣仁太后死,宋哲宗亲自主政,重新 推行新法。御史检举苏轼旧所起草的诏制对变法 派多所攻击,其中有“民亦劳止,愿闻休息之期” 等语,矛头直指宋神宗云云。苏轼因而于1096年 被贬惠州“安置”。 1096年又被重新"安置"到儋州(今海南省西 北部)。1100年宋徽宗即位实行大赦,苏轼才得 以渡海北上,辗转回到常州居住。次年即病逝。 卒谥文忠。
书法作品赏析
苏轼擅长写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 襄并称为“宋四家”。他曾经遍学晋、唐、五代的 各位名家之长,再将王僧虔、徐浩、李邕、颜真卿、 杨凝式等名家的创作风格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他 曾自称:“我书造意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 古人”。黄庭坚称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 渐近自然。”这说明苏轼一生屡经坎坷,致使他的 书法风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赋》、《黄州寒 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黄州寒食诗帖》 是苏轼存世作品中最为精彩的代表作,被后世誉为 “天下第三行书”。
一、苏轼的书法特点
1、用墨丰腴 2、结字扁平 3、横轻竖重 4、笔画舒展 5、轻重错落 6、大小悬殊 7、妩媚天真
1、用墨丰腴
• 苏轼书法给人第一直观感就是丰腴。瘦金体以瘦 闻名,而苏轼的书法却是以胖为美。当然,环肥 燕瘦,各人喜好不同。有人第一眼便喜欢上了苏 轼的书法,也有人对苏轼书法的第一观感不好。 赵孟頫就评价苏轼的书法如“黑熊当道,森然可 怖”。黄庭坚也认为苏轼书法用墨过丰。正因如 此,在苏轼的书法中,极少看到枯笔、飞白,而 是字字丰润。苏轼的所有作品,皆有此特点。如 《辩才老师帖》、《与董长官帖》。
苏 轼 书 法 欣 赏
经历与人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生平可分 为四期: 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②1069-1085,变法中 ③1085-1093,元祐更化期 ④1093-1101
①1037-1069,变法前,初入仕途
祖父苏序好读书、善作诗;父苏洵是古文名 家。母程氏有知识、深明大义,讲述《后汉书〃 范滂传》,以古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砥砺名节。 苏轼21岁出蜀。22岁兄弟同科进士及第。26 岁,中制科优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 有用世之志,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 改革朝政,勇于进言。
2、结字扁平
• 与殴体字形的修长相反,苏轼书法的结字,多呈 扁平。这一特点,在其《赤壁赋》、《洞庭春色 赋》等作品中,都有突出体现。
3、横轻竖重
• 这一点表明,苏轼书法明显受到颜体的影响。这 一书法特点,在其作品《归去来兮辞》中有明显 表现。
4、笔画舒展
• 习过黄庭坚书法的人,都对他的书法中的撇捺 的舒展有很深的体会。而黄庭坚曾经是苏轼的 学生,被称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两人私 交颇深,苏轼的很多传闻趣事,都与黄庭坚有 关。因此,苏轼的书法,应该对黄庭坚有影响 。这种影响体现在何处?研究苏轼的书法与黄 庭坚的书法,不难发现,在撇捺的书写上,甚 至在结字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很舒展。
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 的情绪。诗写得苍凉惆怅,书法也正是在 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 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 成。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 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 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 ,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有宽 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5、轻重错落
• 轻重错落,主要是指苏轼的书法,特别是行书中 ,字与字之间,经常会出现用笔一轻一重,致使 字体一大一小错落分布的韵律感。如《武昌西山 诗帖》中的“但见落日低黄埃”一句,一大一小 ,错落有致。有时是几个字重,几个字轻,轻重 搭配,同样给人很强的韵律感。如《答钱穆父诗 帖》中“借君妙语写春容,自顾风琴不成弄”一 句。“借君”二字重,“妙”字轻;“语写春” 三字重,“容自”两字轻;“顾风”两字重,“ 琴不成”三字轻,“弄”字又转重。
②1069-1085,变法中
1069年王安石变法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科举兴学校之举,上万言书论新法不 当,在策试进士试题中借古讽今,影射王安石。 王安石“素恶其议论异己”,至此更为愤怒。苏轼遂自 求外任。1072年出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 170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 狱,史称"乌台诗案"。
• 《寒食帖》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名,其艺术水平 也是相当高的。开篇之始,书写平缓,字体端正 ,其后由于感情的变化而使作品的用笔、结字急 剧变化,字越写越大,笔势也越来越急促,最精 彩的是中段,感情象火山喷发一样不可抑制,最 后又复归平缓。苏轼写这件作品时,由于被贬职 流放,正是处于人生的低潮。“君门深九重,坟 墓在万里,也拟哭涂(途)穷,死灰吹不起!” 读其文句,感其心境,观者莫不为之动容,书为 心画,此言不虚也。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 “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 《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 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枯木怪石图》苏轼
米芾《画史》: “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 如其胸中盘郁也。”
苏轼思想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 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 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 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 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 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学艺术的成就
苏轼是文学史上少见的诗、词、文、书、画皆通的大文豪。
苏轼《赤壁赋》 苏轼真迹精品的代表 作。纸本,行楷书。 其书法丰腴劲秀,结 字在方整中有流动的 气势, 特别是用墨虽 浓,而灵活不滞,看 去平平正正,但令人 玩味无穷,被称为宋 代第一,并不为过誉。
《江上帖》9行, 58字。苏轼 , 藏台北故宫博物 院落笔如漫不经 心,而整体布白 自然错落,丰秀 雅逸,端庄圆润, 但不做作,笔法 精严,但不拘束, 作者的学问才气 发于笔端
也拟哭途穷, 死灰吹不起。
人生绝境中 力不衰 意不颓
趣闻:东坡肉
苏东坡喜爱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 以诗介绍其经验:“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 它自美。”百姓们知道苏东坡喜食肉,那一年的 春节,大家不约而同给他送来猪肉、绍酒。苏东 坡收到这么多肉和酒,觉得应该与数万疏浚西湖 的民工共享,便吩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回赠民 工。家人误以为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 香醇味美,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 的为人,仿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 从此以后,以这位大文学家命名的“东坡 肉”,也就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鉴赏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此书兼颜鲁公(真卿)、杨少师(凝式)、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黄庭坚
创作背景
《黄州寒食诗》帖作于元丰五年,是苏轼反王安石变法失
败,政治上失意,谪居湖北黄州后的代表作,此时,苏轼“ 幅贝芒履,与田父野老相从溪间”,第二年(元丰四年), 故友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防废地数十亩,苏轼垦荒建室 ,耕食其间,自号“东坡居士”,诗中自叙来黄州三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