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校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校训
暨南大学(Jinan University)简称暨大,是中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誉为"中国第一侨校",是中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综合性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
"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校训:忠信笃敬
暨南大学校训“忠(zhong)信(xin)笃(du)敬(jing)”四个字的出处十分古老。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说:孔子的学生子张问怎样才能使自己到处行得通。
孔子回答:“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是说:“言语忠诚老实,行为敦厚严肃,即使到了别的国家,也行得通。
言语欺诈虚伪,行为轻浮狂妄,就是在本乡本土,难道行得通吗?”其内容包括了“言”和“行”两个方面,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是很全面的。
“忠信笃敬”是高度概括的抽象的道德观念,数千万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它们大致具备了以下的意义内涵:
忠:有忠诚、不贰、尽心、无私等意义。
信:有诚实、不欺、道义、真确等意义。
笃:有厚实、真诚、牢固、专一意义。
敬:有恭敬、严肃、尊重、谨慎等意义。
这四个字的意义有交叉,也可以组合使用,更可以与别的字组成新的具有道德内涵的词语,变化很多,富于生成能力。
校史发展
光绪三十二年(1906),时任两江总督的端方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允许"南洋各岛及檀香山、旧金山等处侨民"回南京读书,以"宏教泽而系侨情"。
经过筹备,校址被选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
该处地居南京城中央,鼓楼之南,唱经楼之北,西北紧邻金陵大学。
1907年3月23日,暨南学堂正式开学。
首批学生21人,全部是爪哇归国的侨生,原籍大部分为广东。
1907年8月28日,巴达维亚中华会馆董事潘立斋、梁映堂又护送10名侨生到达南京学习。
1908年5月,南洋各岛第三批46名侨生抵达南京。
早期的暨南学子年龄一般在十三四岁,远离家乡和父母,远涉重洋,负笈祖国,年龄幼小,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加之来到语言习惯和生活环境相当陌生的地方,普遍会难以适应。
因此,学堂采取"家庭学校制",所有设备,均仿家庭之布置,管理学生,亦按各生之习惯,视其不良者,矫正之。
两江总督端方对侨生多方照顾,极为优待,规定侨生除了自备衣物和零用钱外,学费和食宿费一概豁免。
每年另外发放冬夏两季制服。
学堂还为侨生免费医病。
1911年10月,武昌首义,各省纷纷响应。
驻守南京的张勋领着"辫子军"攻进南京城后,曾运来大炮对着暨南学堂。
学堂赶紧把学生送到上海避难,大部分侨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参加了革命军,而暨南学堂也因此停办。
民国初年,袁世凯窃据大总统宝座,由于惧怕革命党威胁其政权,担心"暨南都是些革命党",因而对暨南复办一事态度消极。
导致当时的大多数华侨青年或失学海外,或滞留内地,或流离失所。
时教育界的知名人士和海外华侨强烈要求政府尽快恢复暨南学堂。
不但暨南的侨生发出复校的要求,就连任职于交通部航政司的司长雪兰莪和华侨代表叶兆菘等人也于1912年联名具呈教育总长,他们认为,光绪末年开办的暨南学堂功不可没,"自丁未南京有暨南之设,侨情始与内地相洽,迄今五年,而荷政府之对待我侨民者与昔遂异:昔之不准立小学者今亦听我立小学矣;昔之不准设中学者,今且听我立中学矣。
"
1917年,战事稍停。
11月1日,教育部终于批准恢复暨南学堂,并委派江苏教育司司长黄炎培为筹办员。
1918年3月1日,暨南学校补习科正式开课。
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暨南学校"。
1918年5月,学校研究后决定变通章程,并呈报北洋政府教育部:"凡国内高等小学毕业,其父兄或保护人现在南洋经营商业者,又师范科华侨学生有缺额,而国内学生有赴南洋为教师之志愿,且具有相当资格者,均得适用入学手续,准予入学试验。
"
1923年,为了适应学生的增多,并创建大学部,暨南学校从南京迁到上海的真如。
1927年6月,在赵正平和姜琦之后,郑洪年继任暨南校长。
担任暨南学校校长后,郑洪年力主将商科改为商学院,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农学院、文哲学院、自然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和艺术院五门,将暨南学校扩充为当时唯一的华侨大学--国立暨南大学。
1938年,暨南大学迁到上海公共租界。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租界为日本军占领,暨南大学又播迁到福建建阳。
1945年8月,抗战终于胜利。
暨南大学开始着手迁回上海的事宜。
何炳松惨淡经营,呕心沥血,都要找到合适的校址了,却被一纸调令发到国立英士大学当校长。
他曾给学生阮毅成发过电报,称"不得已力疾拜命",准备鞠躬尽瘁了。
但因长期劳累过度,1946年7月病逝于上海,时年56岁。
暨南大学复员回沪后,受内战影响,侨生比例非常低。
1949年,暨南大学只有20余名教职员和40余名学生追随时任校长的李寿雍去台湾。
1949年6月,暨大被接管。
7月12日,暨大教授陈炳相向军管会要求取消人类学系,理由为人类学所教内容"为反动课程",学生人数极少,且"多要转系"。
8月20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表军教字第一号命令,将暨南大学恢复为华侨高级学府,原有文、
法、商及理学院分别并入复旦及交通大学,地理学系并入南京大学(前身为中央大学),人类学系并入浙江大学。
暨南大学暂时停办。
1958年,在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铸大力扶持下,暨南大学得以重建。
陶铸担任了重建后的第一任校长。
1966年,"文革"开始,暨南大学停止招生,但学校里还有1000多人。
1970年1月,林彪想把第一军医大学搬到广州,取代暨南大学,就口头上称国务院同意将"房子已经空起来"的暨南大学转交给军方。
2月,口头通知暨南大学革委会,宣布撤销暨南大学,并在2月12日确定了搬迁计划。
5天后,《关于撤销暨南大学的请示报告》才被起草。
到3月5日,广东省革委会才正式下发撤销暨南大学的通知。
1978年4月1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关于恢复暨南大学、华侨大学有关问题的请示》。
10月,暨南大学再度复办。
1979年,学校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
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11工程)。
2007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校被评为优秀。
2011年4月16日,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三方签订了部部省共建暨大协议;2011年7月6日,研究生院挂牌成立;番禺大学城新校区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获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2012年5月19日,番禺新校区正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