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纪录片创设地理教学情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纪录片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围绕着中心词“城市化”深入分析了城市化问题。该视频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利于引起学生兴趣和共鸣。文章尝试选取和分析其中城市变迁、居住拥挤、交通运输革命、水资源调控、新能源开发、粮食安全等有地理教学价值的视频内容进行剖析,使之与地理知识建立联系,为高中地理城市化、人口迁移、交通运输方式、水资源跨区域调配、可持续发展、农业区位因素等部分内容的学习创设地理情境教学现场,以期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纪录片;地理;教学情境;改变地球的一代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06-03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提出,教与学要遵循便易性原则,教导的方法应该减轻学习的苦楚并尽可能通过感官去进行。传播理论则认为,教育者可以利用形象的视听刺激来创设易于记忆的事件,以促进概念和信息的保持。在央视综合频道《魅力记录》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改变地球的一代人》(以下简称《改变》)围绕着人口爆炸和土地资源有限的

矛盾,对城市化带来的居住、交通、资源等问题展开了生动叙述,并向我们展示了解决城市化难题的创新方式。

实践证明,与现实相关、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难度。因此,利用纪录片《改变》创设合理、必要的情境现场,选择恰当的视频学习材料为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不仅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还能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交流,从积极、自主的学习中获得地理认知和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改变》与高中地理之间的联系

《改变》主要讲述3个主题的故事,每个主题各拍摄一集。各集的主题分别为:《居住之所》《行进之途》《食物、火与水》。纪录片立足全球视角,利用三维立体透视技术,从时间和空间两大维度,围绕着中心词“城市化”分析了城市化的表现、进程、原因以及带来的各种自然和社会影响。其中,与高中地理之间的联系,如表1所示。

二、《改变》中可创设教学情境的片段

1. 基于“居住之所”的教学情境现场

片段1:上海市民姚建良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对家乡的变化速度做了一份独特的记录,在过去二十几年里,他每年两次登上东方明珠塔拍下家乡不断变化的景象,这些珍

贵的照片反映了上海的城市化进程。

观看视频前,教师先对学生提出观看要求:认真观看视频材料,写下你看到的城市化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尝试着对城市化下一个定义。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时期的上海面貌,思考城市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何不同表现、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原因何在。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视频材料,有利于说出城市化的表现,进而总结城市化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也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由此,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上海面貌,可以教会学生从时间角度出发看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片段2:中国农村人口30年前大规模向城市迁移,香港是目前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之一,被称为世界上居住环境最高的城市,一名家庭主妇戏说道:“香港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你要少买东西,不然就得往外扔。”

片段3:世界各地正涌现出大规模的移民潮,每天都有数十万人挤入世界各个城市,而城市已不堪重负,在新兴的城镇化世界有超过10亿人在贫民窟中生活,棚户区贫民窟被称视为灾祸和问题的根源,成为犯罪高发地。

结合片段2和片段3的案例,让学生举例说出某种人口流动现象,师生共同探讨是否属于人口迁移,进而对人口迁移概念进行辨析,有利于学生明确人口迁移的含义。同时,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住宅环境如此拥挤的香港,仍有大批移居民迁居至此,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从故事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依托情境思考人口迁移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视频片段中城市化带的居住拥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有何影响,探讨棚户区、贫民窟出现的原因,进而思考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师生讨论,明确城市化进程不可阻挡,只有从现有教训中吸取经验,用之于今后的城市化建设才是明智之举。

实践证明,通过以上3段视频材料,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口爆炸、城市化、人口迁移三者之间背后隐含的联系,教会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城市建设提出建议有利于培养其家国情怀。

2. 基于“行进之途”的教学情境现场

片段4:20世纪40至50年代,甘德国际机场是规模最大、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几乎所有横跨大西洋的航班都在此停留补给,但如今这里并不像一座大型国际机场。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通过对片段4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出发,分析为什么甘德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如今地位却衰落了,引导学生认识区域地理位置

在不同时期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理解区域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依托甘德国际机场案例,为今后遇到类似问题做好情境迁移的准备。此外,还要求学生尝试分析自己家乡的区域地理位置对其发展有何意义,以此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

片段5:飞机波音787的部件制造分散在各个不同国家,机头部分在法国制造,机身中段在意大利制造,机翼在日本,翼尖在韩国,起落架则在英国制造。

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波音公司为什么把波音787的部件分散在不同国家制造,对波音公司有何好处?这是何种经济现象?视频片段中把“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两个在人文地理的学习中较难理解的概念呈现在同一个案例中,且以可视化效果和讲解员生动的言语呈现,有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轻松达到较深层次的理解,进而引导学生从全球视角出发,思考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对世界文化、政治、经济有何影响,探讨国际分工的意义,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和转出地有何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观念。

3. 基于“食物、火与水”的教学情境现场

片段6:地中海沿岸的阿尔梅里亚地区在20世纪50年代只是一片荒地,如今是地球上最大的温室大棚田区,这里的温室是一个受控环境,利用水培系统,无需天然土壤植物也能健康生长,用细小管道输送营养物质,底部渗出的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