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策略
[摘要]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识谱能力”。本文从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现状出发,谈了有关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策略,要在歌唱中渗透识谱,在情境中学习识谱,在亲身实践中巩固识谱。
[关键词] 音乐识谱律动能力
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要应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规定了不同的学段的要求。识谱教学要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它是学习音乐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乐教育的目标。但在实际课堂中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音乐课堂中的唱歌、律动、游戏都十分感兴趣,也非常愿意积极参与进来,而一旦让他们视唱歌谱,课堂中的气氛就会越来越冷淡,更加不要谈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了。本文从教学现状出发,通过营造氛围、开展唱音活动、运用律动、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四项举措,尝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现状
在短短的几年音乐教学中,我发现,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像是孩子们在学习认字时要学会查字典一样。只有掌握了这一辅助的技能,才能更快更好地完成音乐的教学目标,而这一技能也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从一年级开始层层深入,不断提升巩固。实际情况是,缺乏有效的音乐识谱教学策略,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唱名和简单的节奏型尚不明确,在老师的带领下勉强跟唱。四年级以下的学生情况则更不理想,而这一情况在小学阶段十分普遍。
二、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的有效策略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识谱能力”。教会学生识谱的方法,运用各种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表现,从而为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营造氛围,在亲近中产生兴趣
小学生一开始接触乐谱,往往存在陌生感,不仅要认识还要唱出来,就会产生畏难情绪。时间一长,就逐渐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亲近音符,并对其产生兴趣。
教师在音乐教室里可以把最基本的“哆来咪法索”等按照音高的位置做成教具,孩子一进教室就可以去坐坐,可以去摸摸,还可以唱唱,调动多种感官,让孩子找到每个音符,唱准音高等。还可有把音符编成儿歌、小故事等成为音乐课中的一个环节,每一堂音乐课中都有孩子参与讲,让他们说一说成为一种期待。
在校园里,可以打造“音乐角”,设计成由音符作为主角的环境。学生在课间、中午等都可以到那儿去放飞心情,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形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老师还可以有主题有计划地在音乐角开展活动,这样高年级的同学帮助低年级的小朋友,“大手拉小手”“同伴互助”等多种形式。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逐渐认知,因为常见就消除了陌生感,因为有体验就能认识音符,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产生兴趣,认识音符就水到渠成。
(二)开展唱音,在歌唱中渗透识谱
识谱教学需从一年级开始逐步渗透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在改版的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中,第一首要求学生识唱歌谱的歌曲是四川民歌《太阳》:在低年级开展识谱教学不应刻意为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在教授唱名和节奏时需要贴近歌曲内容,把sol、la、mi 看成三个太阳公公。“sol”是早晨9 点时的太,“la”是正午的太阳,“mi”
则是傍晚落山的太阳。三个音的音高不同,好比三个太阳公公的高度各不相同。而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了解“音有长短”,让学生感受X (一拍,念ta)、X – (两拍,念ta-a),初步将唱名和节奏相结合,从最简单的音组开始唱起。(如:6 - 5 3 6 - 6 -)最后跟着老师的指挥,模唱《太阳》的旋律。
而在后面的教学中也将可以运用这样类似的方式,将抽象的音高、节奏与歌曲内容结合,使得孩子们在生活常识中潜移默化地为识谱演唱奠定基础。有时我也会和孩子们玩“找朋友”的游戏,让他们抢答,为1234567 找一找朋友,让学生对于“七个音符所对应的唱名”进行巩固再复习。
(三)运用律动,在情境中学习识谱
中年级与低年级相比较,对于识谱中的音高概念的最大优势在于三年级的音乐课程中开始导入了柯尔文手势。这无非是对个别音准不是很好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便利,更训练了学生的“内心听觉”能力。在三年级的第一节音乐课上,我使用了“双手”依次呈现了七个音的柯尔文手势,让学生猜一猜所摆出的造型像什么。最后统一了口诀:DO 是拳头紧紧握,RE 是一座小山坡,MI 是一个平底锅,FA 是爱心系你我,SOL 是小门平平立,LA 是大手拉小手,SI 是小小羊犄角,后面跟着高音DO。柯尔文手势的加入,使得视唱歌谱平添了很多趣味性。我会时常摆出一些造型,让学生猜一猜我呈现的这段柯尔文手势是今天所教的歌曲中的哪一句,并鼓励他们一起加入进来,这就将律动带进了识谱教学中。
当然,“先教歌曲、后唱歌谱”也是一个十分通用的办法,在学生已经掌握歌曲旋律节奏的基础上,再让他们来识谱演唱,效果会好很多,但是这样会减少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来学习识谱。
(四)培养能力,在实践中巩固识谱
高年级对于识谱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视唱出歌谱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歌谱感受、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及情感,深化学生在音乐课程中的情感体验。不同的旋律组合,所呈现的旋律线条也将不同,高低不同的音高和紧疏相间的节奏结合在一起,将歌曲作品的风格和基调固定了下来。所以,在高年级的识谱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识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
1.音乐欣赏,在倾听中巩固
高年级的学生需逐步建立各自的欣赏和审美能力,那么音乐作品中的主题部分,则是一个作品的风格缩影。高年级的欣赏课是提升学生识谱能力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要求学生在听赏音乐作品时,耳朵聆听音乐,眼睛看好书上所提示的主题旋律,在心中构建出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变化,反思这所带来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欣赏管弦乐《蓝色多瑙河》这一作品时,所给出的五个主题均为五个小圆舞曲,学生在分段欣赏的时候,结合歌曲视唱,一来方便学生对作品的结构划分,也展现了三拍子通过不同的音型、音高等不同的排列方式,能够给人以不同的听赏感受。
2.重组创编,在练习中巩固
重组创编是指在教授新歌之前,让学生自主将教师打乱顺序的乐曲旋律以短小动机为单位重新排列。在自主排序之前,教师应先让同学们听听每组动机的音高,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乐感及乐理知识排列成流畅的旋律,之后教师可以随机选取几组进行弹唱,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排列组合进行对比并分析。这样,在听的基础上自主创编,在创编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最后再让大家来听一听,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这样不仅在练习中提高了学生的识谱能力,还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3.运用乐器,在玩乐中巩固
把乐器带进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最有趣、最有效的练习活动。跟着老师摆弄或是简单的演奏,能够让他们接触到各种音符的时值、音高,还能在此过程中起到训练听音的作用。让学生逐渐形成音高的概念,同时增强学生识谱的能力和兴趣。
识谱就好似筑建大楼的基石,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理性的识谱感性地入手来教,深入浅出,贯彻于小学音乐学习的始终,才能更好地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感知音乐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