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详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仰望苍天—城墙根下的故事》
前言:我于3年前来到金陵这座古都,不由的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金陵地处江南,文化多清丽柔美,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而矗立在这座温柔之乡的城墙可谓雄浑壮美,颇有气吞万里的壮怀激烈。
而我也为这种壮美的景观所震撼,对明城墙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我的学科偏好,我侧重从历史人文方面解读明城墙。而学了风景园林这个专业后,逐渐了解到明城墙作为南京地域的特色文化遗产,对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古都中,不乏古城墙,而它们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现状如何,
我们该对他们如何保护,利用,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会把这个个人兴趣深入下去,变成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拟定提纲:
城墙的起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墙根下的故事,(详细介绍在各历史朝代与城墙建设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故事,富有人文气息)
古城墙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实地走访,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案例分析)
人与城墙的故事(人与古城的故事,人们对古城的态度——保护?拆除?它们在人的生活中扮演这怎样的角色?)
历史展望(若干年后古城的状态,如何利用这些地域历史遗迹建设我们发展着城市)
书写手法:我希望以纪实的手法来写这本书,看历史,讲故事,以古城为线索,把这些真人真事徐徐展开,这也是我不想让它看起来像一本教科书地方,而相一部小说,一部纪实文学。让不管青年,老人,只要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都愿意读下去,可以说,这样也起到了一个科普的作用,让大家在了解古城的历史之后,进行自己的思考,产生感悟,启发。
后记:(感想,原创)
仰望苍天——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
故国晚秋,落日楼头,和煦的秋光透过残缺的女墙,倾泻在黄叶满地的山路上。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踩着漫天飘飞的黄叶,一半是秋色里的静谧与安详,一半是历史的肃穆与沧桑。面对着静默不语的巍峨城池,漫步于此的我们无法揣测历史风尘之下的几度沧桑。
史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谋士范蠡在中华门一带筑越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尽占吴地,在此建城,称金陵。
公元211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改名建业。
这些千年之前的古城墙早已在雨打风吹中消失的无半点踪影,只留给后来的文人墨客以无限的凭吊和追思。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多指南京明城墙。1357年,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富商沈万三的资助下,开始大兴土木。南京明城墙的建筑工作在这一年正式拉开帷幕,直至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停止修建。
明城墙高14,21米,上宽4—9米,下宽14.5米。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城周33.67千米,现存23.74千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如今,站在巍峨而残破的城垣下,依旧能感受到600百年前明初欣欣向荣的气象,在古代或许只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辉煌。明城墙屹立600年而不倒,骄傲的在历史的雨打风吹中散发着自信的勃发英姿,尽管风流散尽,在时光的剥蚀下留下的却是难得的质朴,明初盛世的恢宏,七下西洋,万国来朝的自信与威严,依旧在600年后蔓草丛生的墙头上恣意绽放。并且镌刻在这所虎踞龙盘的千年古城,锻造成她城市的品格。
高大的城池蜿蜒的延伸到苍茫天际,悠悠碧空下我们竟如此渺小。如今我们已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修建了明城墙,更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等到城墙建成的那一天,就倒在了这片古老的沃土上。据不完全统计,明初征调各地民夫在百万以上,以及20万军人,近10万工匠,数万囚犯。建城的死亡率很高,同万里长城一样,砌成这巍峨城池的每一块墙砖,都浸透着千万人的汗水和生命。每一项伟大的辉煌背后都是白骨累累。
明城墙耗砖上亿块,95%以上有铭文,从府,县官吏到造砖人的姓名一览无余,一旦出了问题,都可以追查到个人。朱元璋检验城墙质量的方法就是用大锤猛击城墙,如果城墙倒塌就算是事故,一旦检验不合格,当即就把相关责任人填进该段城墙,再次修建,直至合格。所以每一块墙砖,每一段铭文,都是一担重于泰山的责任,决定着千万人的生死。且抛开朱元璋定下的严刑峻法不说,这种责任追究制度下的产品是如今大部分建筑难以望其项背的,现代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大多是70年,而如今明城墙却已经经历了600年时光的磨洗了。
严格意义上说,南京明城墙的防御作用是到清代才开始发挥作用的。明初的靖难之役,以及清军入关都没有打正真的攻城战,明城墙在靖难之役中第一次遭遇战争就不攻自破,而清军兵临南京则是以赵之龙,钱谦益跪地献城而告终的。尽管明城墙在这两次浩劫中幸免于难,但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又怎能摆脱动荡岁月里的悲剧命运呢,她高大的城池又怎能改变战争的面目。
1853年,太平军从静海寺挖地道炸塌仪凤门城墙20余米攻入南京,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建立。
1864年清军合围南京,太平天国已是穷途末路,6月1日,洪秀全病逝,7月3日,地堡城被攻占,至此,城外据点尽失,城内守军仅剩4千人,天京保卫战进入
(图)城墙砖明朝的责任追究制度
最后关头,胜负在此一击!7月19日,
湘军如法炮制,挖通地道后引爆了3万
斤的炸药,20余丈的太平门在石破天惊
的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浓烈的硝烟直
冲云霄,硝烟里杀声震天,清军蜂拥入
城,把天京付之一炬,大火七日不熄。
当劫难再次降临在这里,明城墙依
旧默然屹立,默然的凝望着连天的烽火
吞噬着这所千年古城,,凝望着这个仅
有11年昙花一现般王朝的覆灭,她见证
了太平天国曾经的兴盛,何其壮哉!之后又目睹了它的灭亡,何其衰也。11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一颗绚烂的流星转瞬即逝,而明城墙从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看惯了政权兴替,王朝更迭,这种周而复始的兴衰荣辱在她漫长
的一生中又算的了什么呢。
(图)荒烟蔓草淹没了600年的沧桑
南京明城墙在近代的动荡与变迁中又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直至1937年。12月日军大肆进攻南京。守卫南京的原计划是守城外围汤山一线,然而经过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损失殆尽,才改为守卫雨花台,紫金山一线。紫金山作为守卫南京的重要据点,古老的明城墙最后一次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防御的重任。
1937年12月,教导总队守卫紫金山,守军3万,驻扎于中山门,太平门,孝陵卫等地,开始了为期5天短暂而惨烈的战斗,而历经风雨的明城墙以巍峨沧桑的身躯悲壮的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
(图)中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