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现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厚重。兴隆洼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出土的1500多粒粟和黍碳化颗粒标本,经C14等手段鉴定论证距今8000年,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由此推断敖汉旗有近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八千年的风风雨雨,时代的变迁,粟和黍这一古老的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代代传承,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敖汉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根植于敖汉旱坡地的粟和黍耐干旱、品质优良等特点,其品质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所以有“敖汉杂粮,悉出天然”一说,赢得了“优质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正是由于敖汉的小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小米粥成为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婴儿断奶的首选食物。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尚且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全旗境内有古文化遗存3000多处,尤其是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史前文化,以其丰富的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等,其中石杵、石斧、石铲、石刀等,则大多为原始农耕生产用具。有专家推断,这里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世纪初,在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文化遗
址惊现8000年前的粟和黍碳化颗粒震惊考古界,经研究考证,这些标本证实了敖汉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今年的9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有关人员在北京向敖汉旗颁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牌匾,该旗成为我国第6个、全球第18个农业文化遗产之一,由此也标志着敖汉旗有着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系统被世界所认识。这是塞北小城敖汉旗继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之后获得的第二个世界级大奖,也使其成为全国县级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授予的两个世界级品牌的地区。就此,记者对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粟和黍发现过程、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以及敖汉旗对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采访。
1500粒粟黍穿越8000年
敖汉旗有着近万年的农耕文明,享有龙祖圣地,世界玉文化的源头之美誉。这里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位于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上,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的历史文化,近年来,一系列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大批文物珍品,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4种史前文化均在敖汉旗发现、命名。
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兴隆沟遗址,与兴隆洼遗址毗邻,属于兴隆洼文化聚落址。兴隆沟遗址位于敖汉旗宝
国吐乡大窝铺村西南500米的缓坡地上。2001~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汉旗博物馆及部分外国研
究人员,对兴隆沟这处重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4.8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揭露房址约37座,居室墓葬26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及文物标本。其中5号房址出土了一组摆放规整的兽头,包括12个猪头和鹿头,多数兽头前额正中钻有长方形或圆形孔,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性质。再加上在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人猪和葬墓,充分说明了养殖业在当时已很发达。在发掘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志军博士组织、指导了浮选工作。在房址内提取了1500多个土样,并在实验室进行识别鉴定,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谷物标本,其中糜子(黍)占90%、谷子(粟)占10%。加拿大和英国的专家鉴定后认为,这些糜子和谷子是人工栽培形态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C14鉴定后认为这些谷物距今7700至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由此专家们推断,西辽河上游地区是这两种谷物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
的发源地,兴隆沟遗址发现当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人工粟和黍的栽培遗存。这些古老的谷物出土自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该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专家认为,这些碳化的粟和黍证明这里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漫长的申遗之路
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回忆说,8000年前远古先民耕种的粟和黍能够保留至今,这让考古专家异常兴奋。经过认真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敖汉旗兴隆沟文化遗址出土的碳化黍和粟具备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
听了专家们的建议后,敖汉旗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申遗”事宜,积极准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料准备工作,制定全旗粟、黍种植规划并组织实施,制作宣传牌、宣传单,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敖汉旗政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0年6月,由敖汉旗政府旗长、分管副旗长和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组成的敖汉旗考察团前往北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主任刘国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赵志军先生、北京莫高丝路文化有限公司总裁、敦煌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陈建军先生等有关人员先生进行了座谈,“申遗”工作由此正式开始。2011年4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与适应性管理会议召开后,旗政府向中科院进行了口头申遗;5月份,向中科院项目办递交了申遗报告;6月份,敖汉旗被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为确保“申遗”工作顺利开展,敖汉旗政府将旱作农业系统申遗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由旗政府旗长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