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现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

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史前文化厚重。

兴隆洼遗址被考古界誉为“华夏第一村”,出土的1500多粒粟和黍碳化颗粒标本,经C14等手段鉴定论证距今8000年,认为是人工栽培形态最早的谷物,由此推断敖汉旗有近万年的农耕文明历史,是中国古代旱作农业起源地,也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八千年的风风雨雨,时代的变迁,粟和黍这一古老的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代代传承,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

敖汉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根植于敖汉旱坡地的粟和黍耐干旱、品质优良等特点,其品质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所以有“敖汉杂粮,悉出天然”一说,赢得了“优质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正是由于敖汉的小米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金黄馨香的小米粥成为女人哺乳、老人患病、婴儿断奶的首选食物。

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尚且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

在燕山山脉东段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山川秀美,沃野无边,它因有八千年的历史文化遗存,而被考古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因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而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五百佳。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是世界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敖汉旗历史文化悠久,早在一万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全旗境内有古文化遗存3000多处,尤其是以当地地名命名的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小河沿四种史前文化,以其丰富的遗存,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

在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石器、骨器等,其中石杵、石斧、石铲、石刀等,则大多为原始农耕生产用具。

有专家推断,这里是世界农耕文明的源头。

目前,敖汉旗原始地理环境和自然风貌没有大的改变,仍保留原始农业种植形态,是旱作农业系统的典型代表。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被抛弃的危险。

赤峰市敖汉旗政府编制了专门的保护与传承规划以及管理办法,使这一重要农业生产系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为当地带来了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本世纪初,在赤峰市敖汉旗境内的兴隆沟文化遗
址惊现8000年前的粟和黍碳化颗粒震惊考古界,经研究考证,这些标本证实了敖汉地区是我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今年的9月5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有关人员在北京向敖汉旗颁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牌匾,该旗成为我国第6个、全球第18个农业文化遗产之一,由此也标志着敖汉旗有着悠久历史的旱作农业系统被世界所认识。

这是塞北小城敖汉旗继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之后获得的第二个世界级大奖,也使其成为全国县级唯一同时拥有联合国授予的两个世界级品牌的地区。

就此,记者对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粟和黍发现过程、申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以及敖汉旗对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采访。

1500粒粟黍穿越8000年
敖汉旗有着近万年的农耕文明,享有龙祖圣地,世界玉文化的源头之美誉。

这里地处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位于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带上,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这里古老的历史文化,近年来,一系列震惊中外的考古发现,大批文物珍品,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4种史前文化均在敖汉旗发现、命名。

1982年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兴隆沟遗址,与兴隆洼遗址毗邻,属于兴隆洼文化聚落址。

兴隆沟遗址位于敖汉旗宝
国吐乡大窝铺村西南500米的缓坡地上。

2001~200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敖汉旗博物馆及部分外国研
究人员,对兴隆沟这处重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4.8万平方米,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揭露房址约37座,居室墓葬26座,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贵文物及文物标本。

其中5号房址出土了一组摆放规整的兽头,包括12个猪头和鹿头,多数兽头前额正中钻有长方形或圆形孔,具有鲜明的宗教祭祀性质。

再加上在兴隆洼遗址出土的人猪和葬墓,充分说明了养殖业在当时已很发达。

在发掘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志军博士组织、指导了浮选工作。

在房址内提取了1500多个土样,并在实验室进行识别鉴定,发现了1500多粒碳化谷物标本,其中糜子(黍)占90%、谷子(粟)占10%。

加拿大和英国的专家鉴定后认为,这些糜子和谷子是人工栽培形态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行了C14鉴定后认为这些谷物距今7700至8000年,比中欧地区发现的谷子早2700年。

由此专家们推断,西辽河上游地区是这两种谷物的起源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
的发源地,兴隆沟遗址发现当今世界上所知最早的人工粟和黍的栽培遗存。

这些古老的谷物出土自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遗址,该遗址距今约8000年,是内蒙古及东北地区时代较早、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专家认为,这些碳化的粟和黍证明这里是横跨欧亚大陆旱作农业的发源地。

漫长的申遗之路
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回忆说,8000年前远古先民耕种的粟和黍能够保留至今,这让考古专家异常兴奋。

经过认真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敖汉旗兴隆沟文化遗址出土的碳化黍和粟具备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条件。

听了专家们的建议后,敖汉旗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申遗”事宜,积极准备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料准备工作,制定全旗粟、黍种植规划并组织实施,制作宣传牌、宣传单,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敖汉旗政府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2010年6月,由敖汉旗政府旗长、分管副旗长和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组成的敖汉旗考察团前往北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边疆考古中心主任刘国祥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赵志军先生、北京莫高丝路文化有限公司总裁、敦煌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陈建军先生等有关人员先生进行了座谈,“申遗”工作由此正式开始。

2011年4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与适应性管理会议召开后,旗政府向中科院进行了口头申遗;5月份,向中科院项目办递交了申遗报告;6月份,敖汉旗被确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候选地”。

为确保“申遗”工作顺利开展,敖汉旗政府将旱作农业系统申遗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由旗政府旗长为
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申遗”办,配备得力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申遗工作的协调与开展,拔付专项经费,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

2011年6月9日,敖汉旗政府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
遗产国际论坛;11月份,旗政府派人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云南红河州举行的农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国际论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敖汉旗又精心筹备并参加了由国家农业部和中国社科院举办的中华农耕文化展,展出了一批敖汉旗绿色农产品,扩大了敖汉旗“申遗”工作的影响力。

在今年8月份举办的首届中国兴隆洼文化节期间,敖汉旗人民政府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项目办又联合举办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摄影作品展”和以黍、粟等绿色杂粮为代表的“敖汉旗农业地工产品展”。

同时,还注册成立了敖汉远古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积极筹建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

在中科院资源与地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申报文本的撰写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申遗”工作终于顺利完成。

传承数千年的农耕文明
历经8000年风雨变迁,粟和黍等古老物种不但没有在敖汉旗这片土地上灭绝和消失,而且繁衍不息,世代传承。

今天8300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到处都有它健美的身姿。

远古先民们用石耜耕种,用石刀收割。

由于粟和黍多生长在
旱坡地上,且株型较小,不便于机械化作业,时至今日仍保持着牛耕人锄的传统耕作方式。

敖汉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这些条件决定了根植于敖汉旱坡地上的粟和黍,耐干旱、抗倒伏,适应性强,品质优良等特点。

敖汉旗是农业大旗,产粮大旗,历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0万亩,粮食常产8亿公斤,谷子是敖汉旗除玉米之外的第二大作物,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品种有赤谷四、赤谷八、赤谷十、山西红谷和部分农家品种,种植面积约50万亩,正常年份平均亩产200公斤,总产量近1亿公斤。

敖汉旗小米成了当地有名的绿色生态有机米,是受县级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

悠久的农耕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的种植方式,朴实的乡土人情,铸就了敖汉谷子的绿色品牌。

谷子施用农家肥,少施或不施化肥,大多采用生物技术防治病虫害,再现了敖汉杂粮的天然特性,也赢得了“优质杂粮出赤峰,绿色杂粮在敖汉”的美誉。

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视,敖汉旗开展了谷子无公害生产,制定了《谷子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农民按照规程要求生产。

同时,敖汉旗加强谷子无公害生产基地的申请认证工作,认证无公害谷子品种8个,有机小米品种1个,已认证面积30万亩。

粟和黍享誉国内外
据介绍,敖汉旗自然环境适合谷子生产,近几年来,该
旗建设以林家地为中心的谷子产业带,谷子集中产区的南部丘陵山区,幅员广袤,土壤矿物质含量高,微生物元素丰富,污染少,生态环境良好,谷子病虫害少,籽粒个大饱满,产量高、品质优,利于发展绿色保健无公害谷子产品。

独特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使敖汉谷子生产更具地方特色;谷子生产发挥地方优势,逐渐形成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如今,敖汉旗大面积的粟、黍种植催生了相应的加工企业,该旗依托独有的农耕文化,打造了一部分谷子知名品牌,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建起了多家杂粮种植合作社,成立了敖汉远古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谷子加工企业遍布全旗各乡镇,“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目前,敖汉旗已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供销分会、中国农产品加工专家评价中心、北京农爸爸合作社产品专卖中心、内蒙古绿谷清禾杂粮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签订了基地种植和产品供销合同,敖汉品牌小米经过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技术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导,北京东方嘉禾认证中心的有机认证,中国有机农业产业发展联盟的推广,已经进入全国各大中心城市和东南亚地区。

敖汉小米正以绿色的品质、“全球500佳”的效应、健康的标志享誉国内外。

敖汉旗以谷物种植为代表的旱作农业,保持了连续的传承,时至今日还有古老的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和耕作机制,
呈现了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千百年来支撑着敖汉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百姓的生存需要。

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部和中科院专家的指导下,提出了保护可持续发展,保护与造福地区、造福百姓的工作思路,将本着尊重历史与尊重现实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今后的保护和发展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