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格律诗的用韵
想要和诗友们谈谈格律诗的用韵,我知道有点班门弄斧,目的是和大家交流一下想法,求得指正。
地球人都知道人类在创造语言时,不约而同地把语音分成了两类:元音和辅音。汉语把元音又称作韵母(也包括复合元音),把辅音称作声母。
各个不同的民族又都不约而同地发现,带有相同或相近元音的音节叠用能产生音乐美。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韵”。
我想人类创造语言之初,肯定不会事先想到这样用“韵”,而应是语言产生之后,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逐渐发现“韵”的用法,并不断成熟和丰富的。
那应该是在文字产生之前吧。根据对《诗经》的研究,那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用“韵”了。
那么当时是否有一个用韵的标准或规范呢?肯定会有,但不会是书面的,或经过某种程序确认的。它应该是长期经验的积累,然后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而被使用者自觉运用的,可以称作“习惯法”。
后来用韵的发展演变,是人所共知的。
那么后来用韵规则为什么越来越严了呢?
个人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用韵经验的总结。
从句句押韵到隔句押韵,从押相近的韵到严格押同一韵部的韵。其根本原因,不是诗人故意难为自己,而是经过实践,如此用韵产生音乐美的效果最佳。
二、中华一统思想在诗词领域,即文化领域的反映。
这基于诗词的载体汉字的本质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交通不便,方言众多,同是汉人使用汉语,常常语言不通。但是用汉字写成的文章都能读懂,这应是汉字的奇特功效。顺便说一句,大一统江山,中华民族大家庭,之所以延续几千年不“拆帮”,其根本原因不是出了几个能征善战的“铁腕”人物,其实是汉字的功劳。这是很多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所忽略的问题。这是题外话。
民歌是用方言唱出来的,所以具有明确的地方标记。我们每天在电视上都能感受到。诗是用字写出来的,当然被注入“一统”理念,这就是用韵规范产生的初始原因和根本原因。
三、交流的需要。
刘三姐不会跟陕北人对歌信天游,口头文艺,是植物,它对土壤的依赖是极强的。诗词是“国”风,它要纵横天下。作为书面文学在广大地域进行交流,没有统一的规范肯定不方便。
四、竞技心理的因素。
竞技心理人皆有之,有的人还很强烈呢。要比比诗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