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人的勤劳意识-应用日语_本科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论日本人的勤劳意识

姓名:0000

班级、学号:0000班、0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00000

开题时间:2009-6-4

完成时间:2009-11-12

2009 年11 月12 日

目录

课题论日本人的勤劳意识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日本人的勤劳意识

0000

中文摘要: 日本人向来以工作热情高而文明于世,并以吃苦耐劳、忠于职守、对企业极端忠诚著称。他们的劳动观是由日本特有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民族性格所形成的。日本人的勤劳意识是日本国民素质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关键。本文主要从日本人勤劳意识的形成及其表现来论述。

关键词:日本;劳动观;形成原因;具体表现

0.引言

日本人具有特殊的劳动观。他们普遍认为,人仅仅求生存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工作,生命才有寄托,当工作之际,才是真正的生存之时,“劳动带来陶醉,工作就是快乐”,劳动即一切,劳动即人生,劳动即生命观念根深蒂固的日本人,在工作劳动中刻苦图强,被西方人称为“不可思议的劳动癖”和“劳动中毒”,对于日本人来说,经济活动往往是经济美学中一种唯美的对象。当你诚心工作时,一定会产生喜悦,这种自然感到的喜悦,是其他任何喜悦也代替不了的。日本人的劳动观是日本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1.勤劳意识的形成

1.1强烈的岛国危机意识

众所周知,日本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匮乏的资源不能使日本人的生活得到根本性保障,甚至于对他们的自下而上构成一定的威胁。日本民族意识到:他们赖以自下而上的这个岛上的自然环境与自下而上条件是靠不住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能发生危机,为了不使自己的生存受到威胁,就必须加倍的努力劳作,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并把它积累起来,以备急需。并要不断的扩大积累,以此来增强抵御灾害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实力。这种意识,同时也造就了日本民族勤劳、节俭的优秀品格。

张宗植在其著作《樱花岛国余话》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日本木造房舍的寿命,如果不是寺院或将军豪族的特别挑选的梁柱制造的话,平均只有二十五、六年,也就是一代为止。所以在庶民的生活观念上,不会像中国那样动辄计算到“一劳永逸”的“百年之

计”。上一代的房舍,传到自己的一代,已经无法坐享其成,必须重新来改建。即使房子无恙,出于安全和生活习惯的考虑,也会对房子来进行改建。这个小例子反映出日本人基于心理深奠的危机意识,养成了勤劳的生活习惯。危机意识转变成一种求生存、求发展、求进步的劳动意识。

1.2武士道精神的传统观念

武士是日本传统社会国民的楷模,其精神境界与人格理想深深印入日本国民的灵魂。武士道是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之道。这些训条并不是成文法典,是一部不言不文却铭刻在内心深处的律法。新渡户稻造认为,武士道在道德史上所占有的地位,与英国宪法在政治史上所占有的地位一样。武士的全部教育和训练是以忠义为基础来进行的,而武士的智、仁、勇的品质如同鼎的三足一样,支撑着武士道德的忠义这鼎。一直以来,武士道是非经济性的,它以贫困而自豪,甚至武士道教导至节俭并非出于经济的理由,而是出于训练克已的目的,这一状况到了德川时代有了很大改变。

上杉鹰山等一批武士头领,把武士的逻辑变成了酱、经济的伦理,变成了世俗伦理。上杉道德从生活方式上改造武士。让武士自己劳动,提倡不劳动者不得食。而更具有历史意义的是,上杉提出“劳动即忠诚”的观念,改变了武士道的非经济性,把武士的日常生活及劳动观念与武士的修行联系起来。把武士道固有的“灵魂的劳动不能够用金银来衡量”的观念改造成为了“劳动是修行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劳动是武士表示忠诚的表现”的新观念。这种改造影响深远。因为武士道

在日本人中起到了酵母的作用,向全体人民提供了道德标准,使得日本人把劳动看作是对于国家尽忠的表现。

1.3铃木正三、石田梅岩的影响

山本七平在其著作《日本资本主义精神》中称铃木正三和石田梅岩是缔造日本的两位思想家。

铃木正三提出了“四民日用”,他把谋生视为高沿的行为,并从心底认为劳动本身就是佛行。他的理想是所有的人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修行,把世法当作佛法。劳动即佛行,一方面,世俗的劳动者若想修佛行、积善果不必专门到寺院中持戒清修,而是在每天的日常劳动中修佛,只要劳动,不论士农工商,都是在修行中。这摒除了原有的只有僧侣才能够修行积善的观念;另一方面,劳动的目的不仅仅是世俗之人认为的求金钱、赚衣食这样的求利、获利,而是为了宗教修行。这种观念的提出和发扬,使得世俗劳动具有了宗教的神圣性。劳动者为了获得精神的平静就会不停的劳动。

铃木正三的“劳动即佛行”思想对后世影响甚深,使佛教信仰世俗化,确立了日本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精神,重塑了日本人劳动观的精神内核,为劳动奠定了宗教信仰的基础。经过铃木正三思想的发扬光大,日本人认为勤奋的劳动具有宗教的神圣性,每天的世俗劳动不再平凡、卑下,在洒扫耕作、经营店铺这些普通人进行的普通工作中,到处都闪耀着佛性的熠熠光辉。铃木正三开创了独特的禅宗社会伦理。

石田梅岩从儒教教义出发,继承和发挥了铃木正三的思想,创立

了商人世间的劳动道德。他提出,商人必须一心为消费者服务,不能有丝毫的贪欲,不能偏离“为商这道”,只有勤恳地为消费者服务,努力经营,献身于自己身为商人的义务和职业,买卖才能兴隆,而这种合理商业利润不是为个人的享乐,而是为了万民的方便。

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奠基人涩泽荣一把铃木正三和石田梅岩的劳动伦理思想应用于现代企业当中,对日本人的劳动道德观进一步做出了明确规定。他认为:一个具有长远观点、明智地、正确地进行规划,并把国家和公司利益放在心上的正直企业家,最终能获得更大利润——而生活的价值在于劳动。

山本七平这样评价道:“当我们读到这些以正三和梅岩为代表的思想家的著作时,就会感到日本站在所有酱主义国家的最前列并不出人意料。无论任何国家,只要把所有的职业都视为佛行,在世俗的业务中发现宗教性的意义,置其他一切于不顾地专心工作,同时把追求合理性视为必须遵守的‘道——伦理’,在实践‘道’的过程中获得良心的满足,并在节俭中获得极大的精神安慰,那么,这个国家的酱积累日益增多,‘作为结果的利润’达到世界第一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1.4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的历史因素

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日本民族的心理趋同性很强,行为方式也是集团主义的。一个人无法从集团中分离出来,一定要归属于某种社会组织,这个社会组织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社会,或是整个国家。日本人普遍害怕孤独,惟恐推动与他人交往的联系,结果是他们特别满足于戴着“面具”汇入人群之中。这种集团归属意识是从长期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