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125区块提高井网适应性方案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125区块提高井网适应性方案研究
【摘要】自2005年以来油水井大面积套变,严重影响了区块的开发效果,开发矛盾极其突出,导致区块较高含水条件下采出程度偏低。本文针对此问题从提高井网适应性等方面入手进行了论述,立足于调整完善注采井网、理顺注采关系,提高分层有效注水,实现区块良性开发。
【关键词】精细油藏研究构造水驱井网部署调整
1 区块基本情况1.1 地质概况
木125区块位于新木油田北部,主要发育泉四段的扶余油层,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分流平原;物源方向为西南方向。主要砂体类型为水下分支河道、远砂坝和席状砂。受岩性-构造控制,平面上i~iii 砂组发育连片,主要发育3~11号小层,油藏埋深600m。从油层发育情况看,含油性砂岩主要分布在主河道沉积条带以及受断层折断的构造高部位。地质储量344.11×104t,含油面积3.35km2,储层孔隙度为23%,渗透率41.4×10-3μm2,原始地层压力5.3mpa。
1.2 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区块油水井大面积套变,导致区块开发形势变差,调整难度非常大
区块共有油水井82口,套变63口,套变率76.8%,投产初期区块日产油134t,目前日产油35t,降产幅度极大,采油速度0.33%,采出程度6.83%,预测采收率为14%。
1.2.2?治套难度大,成功率低,影响油井生产能力
近几年对14口套变井实施大修,成功只有3口井,成功率低。
1.2.3?东西向水窜现象严重,开发矛盾突出
木125区块储层厚度大,且油水井大面积套变,分层注水状况差,区块单层突进现象较严重,平面及层间矛盾特别突出。
1.2.4?区块储量丰度高,目前采出程度低,剩余可采储量较多
木125区块储量丰度为102.72×104t/ km2,标定可采储量61.94×104t,目前采出程度只有6.83%,剩余可采储量35.671×104t,平均单井控制剩余可采储量在0.595×104t左右,区块潜力较大。
1.2.5?区块生产层位多,含水低,有一定的剩余油分布
木125区块ⅰ-ⅳ储层分布均比较稳定,目前主要开采的是ⅱ砂组5-7号层,其次是ⅲ砂组8、9号层。该区块储层砂体有效厚度大,目前累计产油量低,含水级别也较低,具有一定的剩余油。
2 区块整体井网调整技术方法
2.1 进行了小层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确定区块的油水界面
通过认真的对比研究,确定木125区块的油水界面为-420米(如图1所示)。
2.2 以精细油藏研究为基础,开展剩余油研究
对木125区块油井进行小层划分、分层产出重新认识,确定剩余油分布,为挖潜提供依据。
2.3 开展了井网适应性评价工作,提出区块完善注采井网方案
针对区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充分开展储层分布特征、储量动用情况及未动用储量潜力认识及剩余油分布认识等工作基础
上,兼顾木125区块地面条件,制定出1套完整的井网调整方案,具体如下:
(1)仍采用100*200m的井网格局,由原先的反九点面积注水调整为线性注水。
(2)在油水井井排错开半个井距部署新井,同井排2口新井之间距离仍为200m。
(3)原水井井排老井,在近期作业过程中未发现套变的直接转注,不打更新井。
(4)水井井排的新井完钻后,原老井全部用水泥封堵封井,以免发生注入水从原井点套返等现象。水井适当控制ⅰ砂组水量,防止b/a界限附近再次发生套变。
(5)考虑部分老油井产量高,在完钻新井后,新老井同时进行生产,当老井产量降到一定程度或无法生产时彻底封井。
(6)井网调整后,为了避免井间干扰,原则上新井只动用老井未射开层段。待老井彻底封井后,新井再射开遗留层。
(7)新井完钻时需要采用钢级为p110
图3?井网调整示意图
3 取得的成果3.1 技术成果
制定出的井网调整方案有效利用原井网系统,减少投资;充分动用地下资源;避开原水线,充分挖掘剩余油。
3.1.1?井网调整原则
(1)充分利用原有的管网系统,以原井网为依托进行调整。
(2)构造高部位水体覆盖区域部署水平井开发。
(3)大修成功的井、未发现套变井和构造低部位潜力小的井不进行更新,继续利用。
3.1.2?井网调整实施方案
考虑木125区块地处松花江的江心岛上,需充分利用冬季有利时期,集中钻机力量,紧密安排钻井投产运行,加强产能建设每个节
点的管理,尽快完成55口井的完钻、投产投注工作,提高产能贡献率。
3.2 几点认识
(1)精细油藏描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区块采收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2)观念转变和认识程度的提高,为有效解决大面积套变制约区块开发水平的棘手问题,拓宽了途径;
(3)合理的注采井网是实现油田有效开发的基础;
(4)创新发展配套技术是提高产能改善水驱开发效果的保障。参考文献
[1] 裘怿楠,薛叔浩,应凤祥。中国陆相油气储集层[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2] 路基孟,地震勘探原理[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