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毒(TMV)人类﹡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腺病毒是双股线状DNA病毒,基因组35 kb,两端有反向末端重复序列 ITR(inver百度文库ed terminal repeat) 腺病毒的形态图
腺病毒的形态是特征性的二十面体病毒壳体(Stewart et al., 1993)。其 病毒壳体含有三种主要的蛋白:六邻体(II),五邻体基底(III)和纤突 (IV),还有多种其他的辅助蛋白VI,VIII,IX,IIIa和Iva2(Fig. 1)。 腺病毒基因组是一个线性的双链DNA,其5’端与一种末端蛋白(TP)共价结合 (Rekosh et al., 1977),5’端上还具有末端反向重复序列(ITRs)。病毒 DNA与核心蛋白VII和一个称为mu的小肽紧密结合(Anderson et al., 1989)。另一种蛋白V包被在DNA-蛋白复合物上,并且通过蛋白VI为DNA-蛋 白复合物和病毒壳体间提供了结构上的联系(Matthews & Russell, 1995)。 病毒含有一种病毒自身编码的蛋白酶(Weber, 1976; Webster et al., 1989),这种蛋白酶对于加工某些结构蛋白从而产生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 毒是必需的。 腺病毒家族(Adenoviridae)的成员可感染种类相当广泛的有丝分裂后细胞, 甚至包括来自高度分化的组织中的细胞,例如骨骼肌细胞,肺细胞,脑细胞 和心脏细胞。因为腺病毒可将自身的基因组递送到细胞核中,并且高效率地 复制,所以腺病毒成为表达和传递治疗基因的主要候选者。腺病毒的宿主范 围很宽,目前可将之分为三个属,进一步可分为6个种(或称为亚属或亚 群),编号从A到F。主要基于免疫学标准的人血清型的划分,已经由于历史 原因而成为腺病毒分类的基础。有些腺病毒在动物体内可致瘤,在体外能转 化细胞
动物病毒
脊椎动物病毒
无脊椎动物病毒 (昆虫病毒)
二、人类﹡脊椎动物病毒
• 脊椎动物病毒可引起许多人类疾病如流行性感冒、肝炎、疱疹、流行 性乙型脑炎、狂犬病、艾滋病、非典型肺炎(由 SARS 病毒引起)等。 在已发现的动物病毒中约有 1/4 的病毒具有致肿瘤作用,至少有 5 五类病毒(乳头瘤病毒、反转录病毒、疱疹病毒、肝 DNA 病毒和黄 病毒)与癌症发病有关。动物病毒侵入寄主细胞后可引起 4 种结果, 图 3.12 。畜、禽等动物的病毒病也极其普遍,如猪瘟、牛瘟、口蹄 疫、鸡瘟、鸡新城疫和劳氏肉瘤等,许多还是人兽共患病,且危害严 重。 • 动物病毒属于大多呈球状,含有单链或双链的 DNA 或 RNA 。有些是 有包膜的,有些无包膜(裸露的),大小差异很大。 • 动物病毒的增殖过程与噬菌体相似,但在某些细节上有所不同。大多 数动物病毒无吸附结构,少数病毒如流感病毒在其包膜表面长有刺突, 可吸附在宿主细胞表面的粘蛋白受体上。
植物病毒(TMV)
人类﹡脊椎动物病毒 昆虫病毒
一、 植 物 病 毒
植物病毒大多是单链 RNA 病毒。从病毒粒子的形态来看基本上有三种类 型:杆状、线状或近球形的多面体。有些植物病毒也具囊膜。 植物病毒没有专门的侵入机制,主要通过昆虫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其中 半翅目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如蚜虫、叶蝉和飞虱等是重要传播者。有的病毒则 是通过带病植株的汁液接触无病植株伤口而感染;有的则是通过嫁接传染。 与噬菌体不同的是,植物病毒必须在侵入宿主细胞后才脱去蛋白质衣壳,这 一过程称为脱壳
病毒侵染植物后,还出现内部细胞的或组织的不正常表现。最突出的是感 染病毒植株的细胞内形成包涵体,这是是确诊病毒存在的证据。细胞包涵体 有两类:一类是一般为不规则形、六角形、纺锤形、针形和线形的结晶形包 涵体,另一类是一般呈圆球形或椭圆形的非结晶形包涵体 ( 又称 X- 小 体 ) 。前者通常由病毒粒子堆叠而成,而后者往往由病毒粒子和寄主细胞成 分混合而成。包涵体在细胞内的分布因病毒而异,在原生质体、细胞核、叶 绿体,甚至在空胞内都可以见到有包涵体的存在。
分型、变异与抵抗力
按核蛋白的可溶性补体结合抗原的不同,流感病毒被分为甲(A)、乙 (B)和丙(C)三型;各型流感病毒又根据其表面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抗原 性的不同再分为若干亚型。从世界上过去流感流行的资料分析,认为乙型和 丙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比较稳定;甲型的表面抗原HA、HA最易变异,二者可同 时变异,也可分别发生。 流感病毒抵抗力较弱,不耐热,56℃30分钟即被灭活,室温下感染性很 快消失;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乙醚、甲醛等敏感;酸性条件下更易灭活, 但在-70℃或冷冻干燥后活性可长期保存。 流感病毒经过飞沫传播,侵入呼吸道,通过其HA吸附于呼吸道粘膜上皮 细胞膜上的HA受体上,然后浸入这些细胞进行增殖。经1~2天的潜伏期,感 染者即可出现流感症状。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增殖,造成这些细胞 变性,坏死脱落,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出现喷嚏、鼻塞、咳嗽等 症状。病毒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很少入血,但可释放内毒素样物质入血,引 起全身中毒症状: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白细胞数下降等。流 感病毒感染一般数日内自愈,但幼儿或年老体弱病人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合 并肺炎等,病死率高。
导致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形态
口蹄疫病毒
动 物 病 毒
• 在人类的病毒病中,最严重的是 1981 年 1 月首先在美国发现的引 起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 AIDS )的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uman immunodificency virus, HIV ),其结构见图 3.14 。 HIV 病毒呈 球形,直径 100~120nm 。病毒核心内含有 RNA 和酶(逆转录酶、整 合酶、蛋白酶)。病毒壳体由两种蛋白组成,核心蛋白( P24 )和 核壳蛋白 (P17) 。病毒壳体外包围着包膜,包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 其中嵌有 gp41 和 gp120 两种糖蛋白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
• 当 HIV 病毒进入寄主细胞后,其逆转录酶利用病毒的 RNA 作为模板, 逆转录相应的 DNA 分子。然后 DNA 转移到细胞核,并整合到染色体 上,以此作为病毒复制的基地。 HIV 病毒的寄主细胞通常是 T 淋巴 细胞,这种白细胞在调节免疫系统上起主要作用,一旦受到 HIV 病 毒的侵染和破坏,就会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的丧失。 • HIV 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分泌物(精液、乳汁等),并经粘膜表面和 皮肤的破损处进入体内。传播方式包括性生活、输血和使用血制品。 患艾滋病的母亲也可通过胎盘或乳汁传给胎儿。
1.核心(核衣壳):流感病毒核心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电子致密的核心,由
核蛋白卷曲旋包绕螺旋形RNA组成,其核酸为单股负链RNA,分子量为5.96.3×106道尔顿,分节段。甲、乙型流感病毒为8个节段,丙型为7个节段, 每一个节段就是一个基因,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其基因组分节段的特 点使本病毒具有高频率基因重配,容易发生变异。流感病毒RNA外包绕的蛋 白质中,三种分子量较大的蛋白P1、P2、P3均为RNA多聚酶,与RNA的转录有 关,其他均为核蛋白。核蛋白的抗原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根据核蛋白抗原性的不同,可把感染人的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图3.14 艾滋病病毒示意图
图3.15 引起2003年人类非 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结 构
返回上一页
人类﹡脊椎动物病毒
流感病毒
腺病毒 其他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感的病原体,流感是一种上呼吸 道急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已引起数次世界 性大流行,仅1918~1919年的世界大流行,死亡人数就达2000万,对人类的生 命健康危害极大
• 植物病毒病种类繁多,绝大多数种子植物均能发生病毒病。禾本科、豆科、 十字花科、葫芦科和蔷薇科的植物受害较重,感染病毒的种类也较多,致使 很多重要经济作物遭受严重损失。例如水稻黄矮病、烟草花叶病、蕃茄丛矮 病、马铃薯退化病、柑桔衰退病等。
• 植物病毒也是严格寄生生物,但专一性不强,一种病毒往往能寄生在不同的 科、属、种的植物上。例如烟草花叶病毒能侵染十几个科、百余种草本和木 本植物。病毒侵染植物后可使植物表现出三类症状:一是引起花叶、黄化和 红化,因病毒破坏了叶绿体或使之不能形成叶绿素;二是使植物矮化、丛簇、 畸形;三是形成枯斑、坏死等。一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可以随着植物的种或 品种而不同。一株植物可同时感染两种以上的病毒。两种以上病毒混合感染, 有时可以产生与单独感染完全不同的症状。如马铃薯 X 病毒单独感染发生轻 微花叶, Y 病毒单独感染在有些品种上引起枯斑;而 X 病毒和 Y 病毒同时 感染时,则使马铃薯发生显著的皱缩花叶症状。
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的 形态图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有的呈丝状、有的呈杆状,但一般为球形,病毒 的直径为80~120nm,内有一直径约为70nm的电子致密核心,其实就是病毒 的核衣壳。丝状体长短不一,长度有时可达4000nm,直径与球形病毒相同。 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即病毒囊 膜)两部分。
• 图3.12动物病毒感染的结果 ( 引自 Prescott et al., 2002)
返回上一页
病毒感染时,首先是病毒 表面的吸附蛋白与敏感宿主细 胞表面特异的受体结合,病毒 的核壳体或整个病毒粒子侵入 细胞。此过程不象噬菌体感染 原核生物时,壳体蛋白留在细 胞外面。动物病毒基因组和壳 体的分离发生在细胞内,称脱 壳( uncoating )。然后病毒 基因组在细胞核或在细胞质中, 进行病毒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包括病毒核酸的复制和转录, 合成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 蛋白,最后装配成子代病毒。 若是无包膜的病毒、装配成熟 的核壳体就是子代病毒体。若 是有包膜的病毒,核壳体还要 图 3.13 动物细胞吸收有包膜的病毒粒子的过程 在细胞内,或通过与细胞膜的 a. 病毒核壳体与包膜分离的过程 相互作用获得包膜才能成熟为 子代病毒体,见图 3.13 b. 从宿主细胞质膜芽出时获得包膜
2.病毒囊膜
:流感病毒囊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蛋白、类脂和糖蛋白
三层。内膜蛋白(M蛋白)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六结构,介于核蛋 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形状 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类脂层是脂质双层结构,它来自宿主细胞膜或核膜, 其中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脂质双层形成刺突,构成了流感病毒囊膜的 第三层一糖蛋白层。糖蛋白层由两种糖蛋白刺突组成,一种是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 NA),一种是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马铃薯受病毒感染症状
• 在一些马铃薯的杂交后代小,常常可见类似受感染的卷叶 (由 PLRV引起)(Le Clerg,1944)和脉坏死(PVY引起)。尽管有过几 次试验(Salazar和Hooker,未发表),但这两种异常不能通过与感 病性品种嫁接而转播,也未在受侵染的植株小检测或回收到病毒。 遗传性卷叶很难与病毒引起的卷叶区分开,但通常不会出现由病 毒侵染所引起的其他典型症状,如褪绿、异常着色和叶片革质化。 遗传性脉坏死主要出现在中脉,而病毒引起坏死出现在主脉、次 生脉甚至三级叶脉。 有两种与体细胞突变有关的重要异常被称之为野生型(Wilding) 和巨丘型(giant hill)(Howard,1970)。野生型的特征为细弱 茎增生,其症状类似于植原体引起的丛枝病。块茎小而均匀,产 量大幅度减少。受巨丘型影响的植株比正常植株要高,叶片较小; 块茎通常成熟晚。表现巨丘型的植株在大不列颠还被称为多枝症 (boulter)。野生型和巨丘型均被认为是马铃薯的返祖现象。这 两种异常均为块茎和茎的外层突变导致的周缘嵌合体。 马铃薯中其他形式嵌合体(chimeras)通常能引起叶片的花斑 (varigation)。其特征为褪绿、白色、或叶面黄化区域,这些区 域与正常绿色组织有明显的边界(Schmelzer和Schmidt, 1963)(图)。在病毒诱发的花叶和黄化中,受侵染的和健康组织 间的边界并不是如此明显。


图为遗传性与生理性异常: a亚致死低温引起的褪绿 (箭头所示),b由土壤高 盐引起的叶缘坏死,c土壤 微量元素缺乏引起的叶脉黄 化和褪绿,d由咀嚼--吸吮 类昆虫蚕食造成的坏死和畸 形,e遗传异常(嵌合体) 引起的花斑
• 花生病毒及被病毒感染的叶片
被花生病毒感染的植株
动植物病毒的结构
• 动物、植物病毒特别是相当多 的动物病毒,其核衣壳外面还 有一层或多层由糖蛋白、脂类 所构成的囊膜把它们包裹起来, 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狂犬 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以 及小麦丛矮病毒等。有的病毒 在囊膜的最外层还有突起物 (见流感病毒的粒体形态)。 引起天花一类疾病的痘病毒是 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类病毒 (见痘病毒的表面结构)。外 形呈砖状或面包状,大小 300×250×100 毫微米,所以 用光学显微镜就可以看到,但 要看清表面结构还需要电子显 微镜。它的核衣壳的结构复杂, 而且囊膜上还有很多管状突起 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