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研究(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的积极认知行为治疗研究(二)

发表时间:2017-05-24T15:27:58.243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9期作者:陈光美宋丽娟(通讯作者)徐丽琴

[导读] 2013年3月—2016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首次发病就诊抑郁症患者。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考察积极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的疗效。方法:使用经典ACBT及改良ACBT分别对文化程度不同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治疗,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及半年分别对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评定,综合两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30%患者获得临床治愈,ACBT治疗效果没有性别差异,但是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30岁组显效最快,30岁组与40岁组显效时间及效果均相当,50岁组效果较差。结论:ACBT治疗抑郁症有确定的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治疗;积极认知行为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141-0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3年3月—2016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首次发病就诊抑郁症患者,年龄在16~60岁,诊断符合ICD-10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评分≥20分,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及因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症,经2名主治医师以上精神科医生确诊为抑郁症。要求不接受其他任何心理治疗及药物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工具

评估工具及指标:采用HAMD对患者的抑郁状态进行评估,评定时间分别安排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及半年。

1.3 心理干预方法

经典的ACBT适用于16~5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患者,本研究中患者文化程度涵盖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对其详细讲解抑郁症相关知识及ACBT治疗原理,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对治疗抱持一定的期待。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患者按照经典ACBT策略进行按部就班的治疗流程,低文化组患者采用改良ACBT进行治疗。

改良ACBT与经典ACBT相比,(1)省去了初期自我探索的过程,由治疗师直接给予具体积极行为指导,并提供简单的积极心理暗示,如“我这样做一定会好一些”等。(2)自第二次来访开始,每次治疗之初,均让患者自我回忆并比较前一段时间的变化,在回忆中肯定自己的感受,因此几乎每次患者来访都会有欣喜的发现,有肯定的进步。(3)在行动和情绪均有较好发展的时候,开始引导患者尝试获得自我的积极认知,同时摒弃先前的不良认知模式。总之,改良ACBT是以行为—情绪—认知这样的操作流程来是患者逐步获得康复。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导入SPSS 19.0软件数据处理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统计分析数据。

2.研究结果

治疗前后,各年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在治疗前与治疗初期2周,两组患者HAMD评分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评分显著高于之前第一二组;治疗到8周后,最后两组评分显著高于第一次两组。根据各组不同时间点平均分差异,可见第一组从治疗开始即保持了相对稳定的缓解趋势,二组与三组在治疗第4周出现明显下降,且其下降趋势一直保持到半年后,但是三组下降幅度略低于二组,D组评分虽然一直保持着下降趋势,但是幅度远小于前3组,至治疗半年后,平均分仍保持在抑郁水平左右,治疗效果不甚理想。

3.讨论

抑郁症是困扰人类的重大心理精神障碍之一,典型症状表现为“三低”、“三自”、“三无”。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大多数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2]。据预测,到2020年,抑郁障碍将成为继冠心病后的第二大疾病负担源[3]。

本次研究显示ACBT治疗抑郁症存在年龄差异,(1)50岁以上患者疗效较差,与唐平教授推荐的适用年龄范围相符,年龄偏大者,其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已经相对固定,很难被扭转,但是尽管如此,经过治疗,仍有个别患者在半年后评分低于8分,其余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2)﹤30岁组患者治疗前评分显著低于30及40岁组,且治疗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好的好转趋势,并一直维持着这一良好趋势。这与这一年龄段的人年轻,处于学生或刚参加工作阶段,面对的各方面压力相对较少,症状相对较轻,求治欲望强烈,且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相对于药物治疗更愿意接受心理治疗,更愿意挑战自我,社会支持良好等有关。(3)30岁组与40岁组初始症状较重,评分较高,在治疗初期效果不如<30组明显,但是在治疗4周后开始出现明显的好转。初始症状中与他们面临的社会压力更多有关,这2个年龄段的人多是家中顶梁柱,工作中多担任较重职务,面对婚姻、养育后代、晋升等各方面压力,经常忽略自己的健康,当不能不重视的时候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显效迟与他们身处各种角色交织,没有更多的精力好好的将ACBT执行,尤其没有更多的时间采取直接行动来缓解自己的抑郁情绪有关,但是他们一旦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使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这就是在4周后这两组患者评分迅速降低的原因所在。

本次研究证实ACBT对于抑郁症的治疗确实有着肯定的疗效,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随访时间过短,不能确认ACBT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是否有着确定意义,同时样本量也相对较少,推广价值有限。

【参考文献】

[1]张骏,杨彦春.一种认知分析心理治疗模式对抑郁症患者的干预[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分会.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2003.

[3]张明园.二十一世纪中国精神医学的思考-由《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引发的联想[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1):1-2.

[6]李桂林,陈炯华,张玉琦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华护理学杂志,2014,49(10):1202-1206.

[7]唐平等.医学心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8]林萍,姚爱华.心理治疗高职学生抑郁症40例案例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7):1760-1761.

[9]l李素娟,金萍,祝春梅.心理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7):790-7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