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当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作者:曾靖婷
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20期
[摘要]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高校学风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考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工作实践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考试制度高效教育改革
现行的高校考试制度仍然存在着固守课本,重分数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的现象,严重禁锢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因此,如何深化高等院校的考试制度改革,对增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在考试目的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追求分数,应试教育倾向严重
考试实现着教与学的双重功能。
一方面,学生可以检查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然而,现在的高校和社会往往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并且与评奖、评优、升学、毕业、入党、就业等学生最敏感的事情挂钩,致使学生一味地看重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过程,看重考试分数,不重视自身能力的提高,产生“为了考试而考试”、“分数至上”的心理,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考试的初衷。
教师则习惯将改完试卷录入成绩作为一门课程的结束,少有人根据学生的成绩、学习表现,认真分析原因并反馈给学生。
教学管理部门更多的是完成考试的组织工作,对成绩不及格的同学进行学籍处理,很少针对某个年级、某个专业或者某门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价,找出课程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二)考试的方式单一、形式单调。
学生作弊现象严重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都比较单一,闭卷考试多、开放性考试少;笔试考试多,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实操考察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评价内容少。
由于考试方式的单一和缺乏弹性,无法考查出学生的真正水平,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绝大部分的高校课程都集中在期末,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最终评定。
一场考试由于受到试卷容量、考试时间等多方面的限制,不仅给出题老师和备考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很难客观准确地评价出一个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变成通过考试,争取高分,平时上课不努力,每到期末就围着老师划重点、搞突击复习,甚至冒险抄袭、作弊。
每学期都会出现平时不上课、学习不认真的同学考试成绩比平时认真学习同学高的情况,这严重打击了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
(三)考试内容的教材化、笔记化、片面化。
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前,高校考试主要由任课老师出题,考试内容往往根据课程指定教材和其授课内容来决定。
教师授课的重点往往成为考试的重点,学生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而对于课程中的一些没有着重讲到的知识点,常常只做粗略了解或者直接省略不学。
一些教师考前划范围、勾重点,使考试范围变窄,让学生的学习范围受到了限制,造成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成缺乏全面认识,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考试内容侧重于教材和笔记,忽视了实践能力的运用,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读死书,死读书,应付考试,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
(四)成绩评定简单化,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成绩评定的方式大致分两种: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依据或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
前者不能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忽视过程学习和平时积累。
后者从理论上说,相对而言较科学,有利于克服课程考核的片面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发现,由于对平时成绩没有规范化要求,加之其在成绩中的比重较小,在实际操作中随意性较大,带来的影响并没有预期好。
只以分数作为评定依据的做法,片面地夸大了考试的作用,助长了学生对分数的追求,不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五)给予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小,不利于开展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同一门课程常由不同的教师授课。
虽然老师们各有各的风格,但往往被要求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上课,有时甚至在统一备课后,几人合用一份教案和多媒体课
件,致使教师自身特色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大打折扣。
同时,此类课程一般采用一套试题统一考试,教师不能根据所带学生专业学科、能力水平等特点自行设计考试题目,不能给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影响。
二、关于我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对策
考试不该意味着一门课程的结束,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再深入。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革对策。
(一)加大考试改革的宣传力度,引导师生走出认识误区。
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
传统的考试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考试观。
要让学生认识到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分,而是对其前期学习的总结,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再深入,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实现自我提升;要让教师将考试看做是与学生教学互动的一种方式,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教学质量。
要淡化考试的功利性,降低考试成绩在各类评奖推优中的比例,改变学生为了分数而考试的思想。
(二)理论联系实际,考试内容更加务实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是背诵知识、掌握符号,也不是简单的复制与模仿别人的人,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有自我见解地阐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
高校课程的考试内容不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既要考学生基础知识技能,也要考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要避免死记硬背,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综合性思考题、案例分析题、论述题,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三)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考试形式包括闭卷、开卷、答辩、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读书笔记、调查报告、实验实习报告等。
不同的考试方式在对学生能力考察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
高校考试应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方式,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年级、专业的不同,将多种考试形式结合起来,多层次、多方面地考核学生能力,并注意考试时间的合理安排,避免将所有考试积压在一段时间进行。
(四)注重平时考核,成绩结构更加多样化
学生成绩的构成都应该做到多元化、体现综合性,将成绩构成进行合理分解,从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方面入手进行考核,把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分散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处理好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结合的问题,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规范平时考核、评分标准和教师命题的严谨度。
在评分方法上,淡化分数,将等级制、评语制、绩点制和传统的百分制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姜艳萍,高校考试制度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8(7、8)
[2]张敏强,教育测量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周学元,高校考试制度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报,2009(3)
[4]王建军,许鹏奎,学分制下的高校考试制度改革[J],社科纵横,2003(3)
[5]任春凤,中国考试制度的功能与特点[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6]周秋莲,高校考试管理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