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论文、开题、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 YE LUN WEN 论文题目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
学生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导师姓名职称
完成日期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2)
Key Words (2)
引言 (3)
一、对辛弃疾咏史词创作的时段考察及词作统计 (4)
二、辛弃疾咏史词的思想内容 (7)
(一)对历史人物的歌咏 (8)
(二)对历史陈迹的歌咏 (12)
(三)对历史事件的歌咏 (15)
三、辛弃疾咏史词的艺术特色 (17)
(一)直接咏史 (17)
(二)间接咏史 (17)
(三)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 (19)
四、辛弃疾咏史词的贡献 (21)
结语 (23)
注释 (23)
参考文献 (25)
致谢 (52)
试论辛弃疾的咏史词
【摘要】辛弃疾的咏史词是他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既要讽刺时政、发表见解和寄寓感慨,而却又不为现实环境所容的产物。

他的咏史词了实现了词与史、咏史与抒怀、史事与今事的完美结合,将咏史和用典自然融合,将咏史和咏物浑然交融,将怀古、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极大地扩展了咏史词的思想,解放了词体的形式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还将经史子等散文中的语汇入词,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关键字】辛弃疾;咏史词;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贡献
【Abstract】Xin Qiji's history-singing poets are the products of that historical condition, not only to satirize the current politics, but also to show his opinions and regrets. His history-singing poets combine the poets and the history,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express feeling, the ancient things and the current things perfectly.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after, the history singing and the singing from are well mixed. It is a harmony world of history, scenery, feeling and discussion. The adventage of this is greatly expanding the history-singing poets of ideas, liberrating the form and inriching expressional technique. What's more, put JingShiZiJi into poets, it is also a way to librerrate and inrich the vocabulary words.
【Key Words】Xin Qiji;History-singing poets;Ideological contents ;Artistic features;Contributions
引言
辛弃疾(1140—1207),初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

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才大情深,果敢坚毅,以抗金为己仁,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

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

他继苏轼“以诗为词”之后,大胆革新,“以文为词”,开创了风格独特的“稼轩体”。

他的词才气纵横、笔力超拔、题材广泛、表现力极强。

其传世之作有620多首,在现存两宋词人的作品当中,是数量最多的一家,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也是词史上熠熠闪光的伟大词人之一。

本论文选取了辛弃疾词中比较独特的咏史词作为研究对象。

怀古和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两种主题,但由于两者有着相互重叠又互相区别的关系,所以到底该如何看待,现在学术界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两种:一种主张怀古与咏史分立。

另一种主张模糊两者界限,认为怀古就属于咏史。

笔者认为咏史与怀古其实是相互融合的,要想做过细的界定,是非常困难的。

其实就如施蛰存在论咏史与怀古诗的微妙关系时所言:“游览古迹而触发感慨的,属于怀古。

只有客观地赋咏历史人物或事实,或加以评论,或给前人的史论提出翻案意见。

这才是本色的咏史诗。

但这样的咏史诗,也还很难与咏怀或怀古分清界限。

诗人笔下总有感情,绝对客观的咏史诗,毫无意义,恐怕许多诗人都不屑下笔。

”[1]本论文将直接写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来抒发感慨;或由某个历史陈迹触发作者的哲理思考;或化用前人诗句表达历史议论的都划归咏史词的范畴。

这些类别的不同主要是历史兴亡之感的触发物不同而导致的。

而这些共同点都在于历史信息触动了作者的感慨,从而借它们来抒写自己的人生情怀,或是隐喻现实政治,或是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词这种长短句的特殊抒情样式,主要不仅仅能反映客观世界,更能表现主观世界、揭示心灵、抒写心灵、宣泄客观外界事物给予人的种种刺激和联想。

在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中说:“稼轩词不但能把词用来咏物、抒情,而且用以写景、叙事,用以寄感慨,发议论。

”[2]而优秀的咏史词却不仅能写景抒情也能
将叙事议论融为一体,通过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的触发从而引发作者对现实自身的思考,或议论,或抒情,其目的是借古讽今,“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对于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迄今为止还没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学者们研究他的咏史词的文章微乎其微,或者有几篇从咏史词这个大系统来关注两宋咏史词,对辛弃疾的咏史词只是在作家论板块中拣名篇粗略介绍;或者在一些词史、词评类著作中如王兆鹏的《唐宋词分类选讲》、陶尔夫《南宋词史》中有涉及到咏史词部分;或者在有些论文中仅仅着眼于他的咏史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以说辛弃疾的咏史词研究还是个空白。

一、对辛弃疾咏史词创作的时段考察及词作统计
辛弃疾生活在国家的多事之秋,有着大起大落、曲折坎坷的人生,这些也都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创作上。

笔者根据邓广铭的《稼轩词编年笺注》统计出约有33首咏史词,据邓广铭先生的考证,可从以下时段进行统计:
1. 江、淮、两湖之什
按照邓广铭先生的编排,在江、淮、两湖之什(南归之初1163年迄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这个时期辛弃疾是怀抱理想南归的,他对恢复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先后上了《美芹十论》和《九议》。

然而南宋统治者并未因为他的才能对其重用,只是让他担任一些小职务且多次调任,使辛弃疾在宦海来回奔波英雄无用武之地,南宋政府也一味地苟且偷安、含垢忍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促使稼轩将心情寄托于词。

此时的咏史词有11首:《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水调歌头》(落日古城角)、《声声慢》(开元盛日)、《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酒泉子·无题》(流水无情)、《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贺新郎》(高阁临江者)。

2. 带湖之什
在带湖之什(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年迄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是辛弃疾被迫隐居的十年,在带湖闲居,并不是辛弃疾所希望的,因此表面上似乎远离了朝政,但是仍然非常关心国事,执着于当初的追求。

壮志难酬的苦闷和之前在仕
期间累计的忧愤,尽管外表看似归隐生活很闲适,内心也还是极度矛盾焦灼的,通过词来寄托他未老投闲的悲愤之情。

此时的咏史词有6首:《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声》(身世酒杯中)、《水调歌头》(今日复何日)、《贺新郎·赋海棠》(著厌霓裳素)、《贺新郎·听琵琶》(凤尾龙香拔)、《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归来)。

3. 七闽之什
在七闽之什(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迄绍熙五年1194年)是被迫归隐之后再次出仕,由于人近晚年,此时他变得稍显淡然。

此时无咏史词。

4. 瓢泉之什
在瓢泉(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迄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罢职隐居的八年可以说他内心的矛盾比带湖时期更复杂,心态也更凄凉,进进出出的宦海生涯,让他深感才高必遭忌,功高必受害,只有全身而退才能自我保全,思想上可以说有了出世倾向,但是他还是心系着时局的安危,抗金复土的爱国热情仍然在回荡。

此时的咏史词有11首:《杏花天·嘲牡丹》(牡丹比得谁颜色)、《浪淘沙·赋虞美人草》(不肯过江东)、《虞美人·赋虞美人草》、《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贺新郎》(路入门前柳)、《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新荷叶·再题悠然阁》(种豆南山)、《卜算子》(千古李将军)、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贺新郎》(濮上看垂钓)、《贺新郎·别嘉茂十二弟》(绿树听鹈鴂)。

5. 两浙、铅山诸什
在两浙、铅山(宋宁宗嘉泰三年1202年迄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的老年时期,辛弃疾虽已高龄但仍旧出山渴望有所作为,但是不到两年又被罢官,终结一生三进三出,自己总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有志难伸,报国无门,雄心壮志也渐渐在闲居时消磨殆尽,有时在极度悲观时会陷入消沉的心境中。

此时的咏史词有5首:《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亭上秋风)、《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悠悠万世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六州歌头》(西湖万顷)。

邓广铭先生这五个分期的编排可以说是辛弃疾一生的境遇变化,通过这可以看出不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辛弃疾心心念念的还是抗金复国,我们再联系其社会政治背景、个性特质和文学自身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走进他的咏史
词。

在社会政治背景方面,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国势陵夷,强敌压境,半壁江山,朝不保夕,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苟且偷安,朝廷内部也存在着主战和主和两大派,主战派一再受到压制。

而辛弃疾从小生活在金人占领区,经历了人生的不幸和民族屈辱的痛苦,常常目睹异族统治下汉人的屈辱并感受到北方人民强烈的反金情绪,祖父辛赞也常引领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3]这些让辛弃疾有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自幼就决定为民族收复失地。

加之他少年时就体验过挥拥万夫,点兵沙场的战斗喜悦,初试身手的他更加强化了自信和增强对未来成就更大功业、实现平生抱负的希望。

他有着兵家韬略,壮年时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审时度势,力图富国方略,按理说应该是南宋王朝所急需的人才,理应将他拔擢到对金的军事决策的重要机构,发挥他的才能。

但南归后由于“归正人”的身份不被重用,这些使得他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难以实现。

还有当时激烈的党派斗争和他本身雷厉风行的作风存在很大冲突,经常遭受排挤和打击,南归后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总共被弃闲居二十年之久,就是在任期间,也都是一些小小的官职,且总是调换很难在任上有很大的作为。

这使他时时处在悲慨之中,可以说是英雄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刘克庄在论稼轩悲壮词风与时代关系时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4]
在个性特质方面,如范开说:“气大者声必閎,志高者意必远。

”[5]他身上有像刘扬忠说的深沉浩茫的民族忧患意识,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尚武任侠的军人意识,嫉恶如仇的社会批判意识。

集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和叱咤风云的民族英雄为一身的,于是辛弃疾只能把壮志、热情、无奈、悲愤写进词中,就像范开说的:“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方将敛藏其用以事清旷,果何意于歌词哉,直陶写之具耳。

”[6]由于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义端说他如‘青兕’,陈亮说他如‘真虎’,姜夔说他是‘前身诸葛’。

”[7]可以看出一个文武兼备,具有雄才大略,立志有所作为的军人,因此他词的内容也不是花前月下、细语呢喃,而是更多的豪情壮志、英雄失落,这在他的咏史词中更能体现。

但在当时政治环境下言论不自由,处处受到排挤,为了抒发自己的伟大抱负及其对严酷现实的愤懑之情,于是从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寻求载体,咏史能够以古鉴今、借古喻今、托古讽今。

在词中他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存亡和人民的命运,
把个人的悲伤投射到古人古事上并用委曲婉转的方式流露出来,希望统治者能够满足他的报国热情或以此来激励统治者。

宋代有比较浓郁的学术氛围,有丰富的历史学著作,对传播历史知识起到很大的作用。

生于官宦之家的辛弃疾更是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据陈模《怀古录》卷中载:“蔡光工于词,靖康间陷于虏中。

辛幼安常以诗词参请之。

蔡曰:‘子之诗则未也,他日当以词名家。

’”[8]这至少说明辛弃疾自幼便受过严格的诗词训练,并显示出其填词的才能。

后来又通读各种古书,拉杂运用,弥见笔力之峭,对于典故他皆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地用入词中。

辛弃疾更加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语汇。

咏史词正是辛弃疾关心国家,有志难酬却不得路最终借历史来言志抒情的复杂心态的反映,可以说咏史词是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和情感的写照,通过他的咏史词可以强烈感受到他爱国情怀、忧患意识、人格力量。

在文学自身创作规律方面,靖康之难后词人被迫南渡,在南宋形成的南渡词人群。

他们面对民族的屈辱和大众的苦难,自觉地继承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在词中为救亡图存而呼喊号叫,把词的情感世界由个人的生存忧患转向民族社会的忧患,而他们个体的人生忧患又融合着民族社会的忧患,其词的情感世界是民族社会的忧患与个体人生忧患的双重渗透,词中充溢着抗金救国的豪情与难以实现理想的慷概沉郁风格。

“南渡词进一步扩展了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加强了词的时代感和现实感,”[9]这对稼轩词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使其在此基础上把词的情感世界拓展到更广阔的空间,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情怀。

通过这些变化发生的背景及其辛弃疾个人特质一生境遇,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段辛弃疾咏史词的内涵。

二、辛弃疾咏史词的思想内容
辛弃疾的词和宋词中其他优秀的词篇一样,都是抒写人的心灵之作。

但是一般之中也有特殊,他的词不同于大多数的文人词,是一个处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优秀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的词,是一位爱国的热血男儿独特性格的表现。

他的词表现着对国事的关心、愤懑、失落,也流露着对个人功业的渴望、焦虑、无奈,这些在他的咏史词中有深刻体现。

现从内容方面来考察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对历史人物的歌咏
咏历史人物,此类最多。

作者通过吟咏这些历史人物来寄托对他们的敬仰,或者表达讽刺之情,或者借他们来表现同等遭遇。

在这些人物中也可分为好几类,首推的是英雄类,“在唐宋词史上,词世界里的抒情人物没有哪一个是像辛弃疾这样崇拜英雄、渴望成为真正的英雄的”。

[10]由于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也渴望成就英雄伟业,这些英雄梦都在他的词中大有体现,如“英雄事,曹刘敌”(《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的曹操刘备;“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孙权;“悠悠万事功”(《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的大禹;“汉中开汉业”(《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的刘邦;“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刘裕;“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西征”(《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的张良;“王郎健笔夸翘楚。

到如今,落霞孤鹜,竟传佳句”(《贺新郎·赋滕王阁》)的王勃。

这些主人公或为叱咤风云的帝王,或为运筹帷幄的将相,或为满腹经纶的才子。

作者把这些人物当成自己的榜样,寄托对他们的敬仰并以此来激励自己。

除了有所建树的英雄,词中也有有志难酬的失路英雄,王亚芹在《两宋咏史词研究》中说:“历史上的贤臣名将自是希图建功立业的用世文人模仿奋斗的目标,但当这些文人政客苦苦拼争、上下求索仍立功不成时,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苦闷悲怆便占据了他们的精神领域。

”[11]英雄辛弃疾是把收复中原,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孜孜以求的,但是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地无情地打压他,因此他笔下有充斥着无助和愤慨之情的英雄,如汉代名将李广,“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八声甘州》)“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

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卜算子》)这两首词是作者在带湖和瓢泉被迫闲居时写下的,虽然通篇没有直接涉及到自己,但是李广和稼轩的遭遇和志向有很大的相似,俩人都怀有英雄失志之恨,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与苦闷,同时也讽刺了统治者的无能与昏昧。

如东晋政治家谢安,“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谢安文武兼备,曾经在抵御北
方强敌上立过大功,晚年却遭受皇帝猜忌,词人也想像谢安样为国建功,可是想到他的最终归处,不得不为英雄失路感到愤慨,也间接暗示了自己当前的处境。

也有“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廉颇不服老来借比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抱负。

“在他的词中,他把南宋一代爱国志士忠而见疑,请缨无门的创痛,更多地化为对英雄失志流年空逝的悲慨。

”[12]在稼轩的笔下不仅有充斥着阳刚雄浑的铁血男儿,也有柔弱悲情的政治美女。

如“只今草木忆英雄,唱着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浪淘沙·赋虞美人草》),“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虞美人·赋虞美人草》)的虞姬;“从臾入、吴宫深处。

鬓乱钗横浑不醒,转越江、划地迷归路”(《贺新郎·赋海棠》)的西施;“记出塞、黄云堆雪。

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贺新郎·听琵琶》),“马上琵琶关塞黑”(《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的王昭君;“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峨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摸鱼儿》),“更长门翠辇辞金阙”(《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的陈皇后。

这些是有着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词人在她们身上张扬着以身救国的情感基调,西施为了复兴越国,嫁给了吴王夫差,王昭君为了维护天下的安康出塞和亲,她们作为弱女子却肩负国家的重任,舍弃了自己的自由。

词人将她们入词,寄托着南宋国破家亡、外侮不御的悲痛,讽刺了统治者的无所作为,而自己却有这方面的抱负才能而却不被统治者所用的悲愤。

在咏虞美人草时,表面上是在咏物,但实际上作者借项羽与虞姬的爱情故事,借物咏史,面对项羽的死去,虞姬也以死相随,表示了作者也愿意为抗金复国抛头颅洒热血。

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幽居长门宫,无以自诉的经历寓自己遭群小陷害,无法在宋孝宗面前剖明心迹的现实处境。

尽管自己空有抱负,但是黑暗的现实让他有志无处伸总是被闲置,加上也愈近晚年,于是将感情寄托对象转到隐者名士身上。

如陶渊明,《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新荷叶·再题悠然阁》(种豆南山)通过陶渊明的生活和人品词品来表现作者对他的景仰,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寄托并不是歌颂渊明的隐士生涯,相反的是借这个古人的隐居气节来寄寓自己胸中的抗世之情。

正如刘扬忠说:“稼轩之歌唱渊明,却不但与一般文人不同,也与东坡异趣,他偏重于取渊明愤世嫉俗的一面,引之为‘高山流水’的千古知音。

”[13]在《水龙吟》中能深刻体会“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

”辛弃疾毕竟
不是陶渊明,他做不到真正的不仕而隐,这里的形象经过作者主观的处理,似乎有了辛弃疾自己的化身,表达了自己被冷落闲居的幽恨。

在《贺新郎》“更风流、羊裘泽畔,精神孤矫。

楚汉黄金公卿印,比着鱼竿谁小?但过眼、才堪一笑。

”中推崇另一位隐者严子陵。

在歌咏历史人物时,笔者想在英雄类中将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我们都知道后人喜将苏辛并论,元好问《自题乐府引》认为“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稼轩。

”[14]原因在于他俩的相同之处在于突破传统婉约词的藩篱而开了豪放一派,但是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
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
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辛弃疾任镇江知府的时候,以孙权、刘裕、刘义隆这三位三国人物为中心,词的上片,追慕古代英雄。

站在北固亭远望,江山依旧,然而英雄却一去不复返,让人不禁想起曾在此建都的孙权,可是现在的统治者却偏安一隅,希望他们能以孙权为楷模,而自己本也希望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的,然而现在却怀才不遇,有志未遂。

接着又想起刘裕,他一度收复了沦陷百年之久的长安,然而他的功业也被人遗忘已在“寻常巷陌”之中。

词的下片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以古鉴今,借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和绍兴末年金兵南侵的往事,提醒当权者吸取历史教训,并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最后以“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为尾,既表现了词人的无限感慨,也表达希望能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明代杨慎在《升庵词话》谓此词为“稼轩词中第一。

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

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

”[15]《念奴娇·赤壁怀古》于苏轼被贬黄州两年多时写的,通过对周瑜这位三国英雄的敬仰,表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及其壮志难酬的感慨。

词的上片,借景抒情,引起了对古代英雄的怀念。

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领起全词,气象雄浑扩大,情感慷慨苍凉,奔腾的江水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随着时间的流逝,风流人物的业绩也烟消云散,何况他这个凡夫俗子的,开篇就给人沉郁豪放的氛围。

然后通过“乱”、“惊”、“卷”这三个动感的词,描绘了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这不仅特指其奇绝更是与词人的豪迈沉郁情怀相一致,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再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实现从写景到人的过渡。

词的下片咏史抒情,“遥想”两字领起对周瑜的怀念,塑造他的英雄形象。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写出了他的飒爽英姿和高雅气质,再通过赤壁之战中“强虏灰飞烟灭”的情景,勾勒了曹军惨败的场面,突出了周瑜的才华。

最后由史到今,面对周瑜的功勋,想起自己被贬的处境,壮志难酬,发出了“早生华发”、“人间如梦”的感慨。

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以三国历史作为吟咏的背景,借题发挥,从眼前的景色入手,引出历史人物,借古人古事而发议论,从议论中透出词人的情怀。

写景、怀古、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且两首词都有雄浑博大的境界,写景用“大江东去”、“千古江山”,写人则“雄姿英发”、“气吞万里如虎”在这方面俩人是一致的。

文中的山石、波涛、斜阳、衰草也都别具情致。

在语法和句法上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道寄奴曾住”与“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想当年”与“遥想公瑾当年”,从这里又可以看出苏轼这首词对辛弃疾的影响,也可以反映出辛弃疾善于熔铸于别人词语入词。

但是同中也有不同,苏轼的议论是从历史史实中直接引发人生感慨,表现怀才不遇的情感,在《念奴娇》中词人面对那么多的三国人物,选择了年轻有为的周瑜作为吟咏对象,用其来对比自己的坎坷人生,事业无成。

而辛弃疾选择三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