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材料在区域中的有效投放与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材料在区域中的
有效投放与利用
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南街幼儿园 许芊芊
蒲江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自然材料随手可得,而且大多自然材料是低结构的,可以给幼儿较大想象、探索的空间。
所以,我园利用这个优势,开展了一系列户外活动,如户外娃娃家、芭蕉林野战、探索稻草人等等,也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自然园本课程。
而对于区域游戏,我园教师理所应当地将大量的自然材料投放其中,但是经过我们的观察,这些材料并没有起到激发幼儿自主游戏、发展多元能力的作用。
究其原因,我们并没有深入思考自然材料投放的策略,虽然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享受和丰富多彩的材料互动游戏的乐趣,但材料的教育价值却没有被挖掘。
所以,我们结合现状,探索自然材料在区域游戏中的有效投放,力求让自然材料更具发展性和延续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与材料互动中建构知识,真正感受游戏的快乐。
一、自然材料投放中的问题
刚开始时,我们发动全园教师和幼儿大量收集生活中的自然材料,没几天,大家就收集了花样繁多的自然材料,如:各种水果、竹子﹑玉米芯、玉米皮、米、谷子、花生、蛋壳、木块、树叶、石子、种子、稻草、树皮、松果等等。
我们讨论后,根据各类自然材料的特性,进行了预设投放,比如:玉米芯主要用于建筑区,豆类及种子用于科学发现区及美工区等。
看着区域里琳琅满目的自然材料,想着幼儿能用这些材料进行操作,我暗自欣喜——这些自然材料转变成了教育资源,是多么有意义呀!
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我们发现,之前的想象是很美好的,但不一定贴合实际。
具体出现了以下问题:
1.自然材料投放过量且目的性不强
一开始,我们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幼儿可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结果在实践中却发现,很多幼儿一进区就东看看、西看看,一会儿摆弄一下这个材料,一会儿又去摸摸那个材料,每种材料都浅尝辄止,幼儿只在原有的水平上重复操作,这不仅对幼儿的发展毫无帮助,而且也不利于教师的深入指导。
2.没有考虑部分自然材料的特殊性
有些材料易腐烂、干枯,比如各种水果、蔬菜,这些材料投放进区域没几天就变质了,造成了浪费,不仅不能达到低成本、环保的目的,而且还让教师处于不停地撤除、更换材料的状态中。
3.部分自然材料有局限性
有的自然材料有季节性,并不是随手可得,比如稻草、玉米皮等,这些材料不可能长期收集,但也不能用一次就扔,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如何更充分地发挥其价值,而不是简单地投放到区域中。
4.部分自然材料造型感强,缺少探索的空间
比如大南瓜、大石头等材料,由于外形独特,刚开始总是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但是这类材料留给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较小,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与支持,很容易就会沦为
一个摆设。
31
2016.11
32
二、投放有效的自然材料
如果只是对自然材料全盘接收,不加筛选,就是对自然材料的无效利用。
于是,我们结合以上问题,对自然材料的投放展开了新的思考。
1.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济、实用的自然材料
幼儿经常接触的自然材料不仅易获取,给幼儿亲切感,而且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有利于幼儿经验的迁移。
比如,我园幼儿大多来自农村,家附近都种满了竹子,幼儿园里也有一个小竹林,幼儿园大门外就是竹制品市场。
基于这个现状,我园中班教师开展了《竹子》主题活动,并根据各领域课程需要,在科学区投放了很多粗细、长短不同的竹子,让幼儿探索用竹子运水,用竹筛分离大小不同的豆类混合物等科学实验;在操作区投放了竹片,让幼儿学习竹片编织的方法;在美工区投放了竹编的筲箕、竹叶、竹壳等,让幼儿动手制作烧箕娃娃;在体育区投放了自制的竹竿马、大竹圈……新鲜水果和蔬菜虽然也是幼儿经常接触的自然材料,但是教师要慎重投放,因为这类物品易腐烂,使用一次后就要扔掉,不利于培养幼儿爱物惜物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后及时将水果蔬菜送回厨房,或现场与幼儿一起品尝,尽量做到不浪费。
2.选择经久耐用、可变性和可塑性强的自然材料
有些材料本身就具发展性与延续性,操作、探索的空间很大,比如:玉米叶、树皮、粽叶、稻草、树枝、竹筒、干树叶等。
特别是玉米叶、粽叶、稻草这类材料,有韧性又容易撕剪,组合、造型的空间很大。
小班幼儿可以用此类材料玩“包糖果”“撕面条”;中班幼儿可以探索包粽子、剪贴画;大班幼儿则可以玩“编辫子”,甚至结合丝瓜瓤、葫芦等自然物进行组合造型。
3.紧扣课程目标、有选择性地投放自然材料
我们经常在区域中看见种类繁多的操作材料,光是数学区就有点数、分解组成、按规律排序等等,众多的材料让幼儿玩得很分散,教师也无从观察指导。
我们尝试将材料的投放与课程相结合,有的放矢地投放自然材料。
如我园大一班“秋天的幼儿园”主题活动中,幼儿捡了很多落叶回教室,教师不是无目的地投放进区角,而是根据本班的课程目标“发展幼儿的分类、统计能力”,选择了大小、形状不同的树叶投放到数学区,让幼儿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再根据幼儿的
分类把树叶投放到科学区,让幼儿去探寻各类树叶的名称、生长习性等,为后面的“认领自己的树朋友”活动打下基础。
另外,形状多样的树叶也能发展幼儿的造型、想象能力,因此,教师结合课程中的美术活动,挑选了部分树叶投放进美工区,让幼儿进行粘贴造型。
这种结合本班课程投放材料的方式,彻底改变了一种材料从小班到大班都只有一种玩法的问题。
4.充分挖掘自然材料的多元价值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不仅结合课程目标合理投放材料,而且充分挖掘材料对幼儿多元的教育价值。
如中班幼儿的数学目标是重点感知、理解10以内的数,我们就将此目标与培养幼儿练习使用筷子、夹子、镊子技能相结合,提供花生、瓜子、雪豆、黄豆等几种大小、形状不同的自然材料,让幼儿根据相应的数卡进行夹豆子的点数练习。
在点数不同的豆子时,能力强的幼儿可以用小镊子、筷子夹小黄豆,而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筷子、夹子夹大的雪豆、瓜子,在大多数幼儿能熟练地点数10以内的数后,教师增添新材料——花生、胡豆,这使得游戏材料具有了层次性。
这
种游戏综合了幼儿分类、点数、比大小等数学
方面的技能,也使得不同能力的幼儿都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自然材料的多元价值
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后,我们发现一些自然材料使用久了,幼儿就逐渐失去了兴趣。
为了让这些自然材料继续发挥其教育价值,提高幼儿的游戏兴趣,我们采取延长、拓展、更新三种方式。
1.延长——深入发掘现有自然材料的潜在价值,延长其生命力
幼儿对自然材料的兴趣随着操作次数的增加而慢慢减弱,但如果教师频繁更换材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其实,教师只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潜在价值,就能延长游戏的生命力。
比如在“砸核桃”游戏中,我们投放了石头、小盅子、纸筒、木块这些自然工具,让幼儿探索分离核桃的多种方法。
刚开始,幼儿对这个游戏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但一段时间后,幼儿已经掌握了砸核桃的方法,于是对该游戏的兴趣降低了。
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我们把“砸核桃”游戏改为“取米”游戏,投放磨子、石头、小盅子、纸筒、木块、小竹筛、盆子、水等材料,依然包括了原有的旧材料,但将大核桃换成了小谷子。
在游戏中,能力强的幼儿把谷子压成谷壳与米的混合物后,再想办法把米从谷壳中取出来,而能力弱的幼儿则尝试用多种工具把谷壳分离。
类似的游戏规则让幼儿很快上手,但是难度却增加了,重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
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材料在各个区域间循环使用,比如数学区中用来统计、点数的花生、瓜子等都是科学区中幼儿观察、探索完后转移来的。
2.拓展——增加辅助材料,形成新的游戏内容
一些自然材料在几个区域都使用过后,就成了没用的材料,但是将这些材料丢掉十分可惜,于是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和课程内容,对材料进行再利用,并适当增添一些辅助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探究自然材料的新玩法。
我园大一班美工区里投放了大量玉米叶、树皮、粽叶、稻草、树枝等材料,让幼儿自由粘贴,目的在于发展幼儿的粘贴及造型能力。
教师发现幼儿只是在纸上利用以上材料自由粘贴各种形状,于是十分苦恼,应该如何进一步提升幼儿的经验呢?“三八”节到了,幼儿园开展了“爱妈妈”活动。
教师灵机一动,将该主题引入美工区,以帮妈妈设计新发型为背景,投放了大小不同的蛋糕盘并在上面画上五官,作为制作底板,有的幼儿把稻草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做刘海儿或短发;有的幼儿用长长的粽叶做长发;还有的幼儿用稻草、玉米叶编成辫子……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用多种材料做发型,甚至还自发地利用大蛋糕盘与几名幼儿进行合作设计,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做一种发型或选用一种材料来做不同的发型。
在游戏开展了一段时间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幼儿的造型技术,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材料可塑性强的特点,又投放了铅笔、剪刀、小棍等辅助工具,让幼儿想办法为妈妈做各种漂亮的卷发。
正是因为辅助工具的提供形成了新的游戏内容,幼儿开始用铅笔裹玉米叶做卷发、用手来回折叠粽叶做卷发、用剪刀压稻草做卷发等等。
本次游戏从刚开始的幼儿单人自由粘贴,到有主题的造型粘贴,再到多人合作,层层深入,全班幼儿乐此不疲,积极参与,历时两个月的活动终于结束了,很好地实现了“自由合作为妈妈做形式多样的发型”这个目标。
3.更新——捕捉幼儿与自然材料的互动,及时更新游戏内容
教师还应及时捕捉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新的活动。
比如粽叶这个材料,我们一直都是投放新鲜的粽叶到美工区让幼儿撕、贴,待其干枯后就扔掉。
一次,教师发现幼儿把干枯的粽叶搓成团玩,这启发了教师——干枯的粽叶的韧性很强,非常适合做造型。
于是,在第二周的美工区游戏中,教师提供了各种粘贴工具,让幼儿用粽叶自己想办法做粽叶球,最后比赛谁的粽叶球又圆又大。
为了做出又圆又大的粽叶球,幼儿绞尽脑汁,主动进行分工合作,甚至有的幼儿回家后要求父母在家里用报纸代替粽叶继续探索,最后当两颗最大的粽叶球悬挂在班级门口时,幼儿都开心地笑了。
幼儿与自然材料互动的新火花导致了一次有价值的探索活动,真正发挥了自然材料的教育价值。
通过自然材料的有效投放和利用,我们认为“高档”的材料,不能代替高质量的游戏。
其实只要眼里有教育,心中有孩子,充分开发自然材料中蕴藏的丰富教育价值,同
样可以开展高质量的游戏活动。
33
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