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周期理论述评与批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综述与评析
摘要:经济周期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本文以经济周期理论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线索,分别对传统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进行了简单梳理和评价,并对当前的主流观点——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总结,评价与比较其优点及局限性,以期为将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经济周期理论;实际经济周期;动态随机一般均衡
一、引言
经济周期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般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几次经济的繁荣与衰退更迭。经济学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进行了深入的经济周期研究,试图发现宏观经济指标(如GDP,消费、投资、价格、工资等)上下变化的规律,挖掘其潜在的原因和预测其带来的影响。虽然随着计量技术和数据收集的进步,经济周期研究获得了很大的突破,但是解决经济周期问题依旧是宏观经济学的重大挑战。
Arnold(2002)从时间上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后的主流经济周期理论分为五大流派:传统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实际经济周期、新凯恩斯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实际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s,简称RBC)和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New Keynesianism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简称NK-DSGE)。它们认为,经济波动源于各种各样的随机冲击,包括技术、偏好、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消费、投资等,并且经济波动是这些冲击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也是目前的主流观点。
本文将从梳理经济周期理论的演变过程入手,评价与比较各种不同理论的优点及局限性,以期为将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二、经济周期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宏观经济学的一大研究领域,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遵循经济学发展的规律。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虽然出现了极少的、零散的对于经济周期的认识或看法,但都没有形成系统体系,更罕有关于经济周期理论的意见。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诞生,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现象,为了适应和驾驭这些新的经济规律并解释这些新的经济现象,经济周期理论
才得以诞生。
(一)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
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较为简单,大都将经济波动归因于单一因素,例如太阳黑子周期、存货周期、固定投资周期、政治周期等。它们认为经济的波动由一些简单的规律支配着,经济存在确定的周期或者是不同长度周期的简单组合。在这一时期,很多经济学家都信奉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因而经济稳定是一种常态,即使有时存在一定的摩擦,那也只是暂时的,经济最终将走向均衡。
(二)传统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爆发,粉碎了经济学家的美梦。原来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持续性的非自愿失业是可能存在的。Keynes(1936)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他认为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主要由三大基本心理因素即消费倾向、收益预期、流动偏好和货币供应量决定,这些因素相互作用造成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引起失业和萧条,使经济陷入有效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因此,他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刺激投资和消费,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三)现代货币主义
凯恩斯理论所提倡的扩张性总需求政策促使二战后欧美经济经历了长期的平稳高增长,但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滞胀”现象,凯恩斯理论却对其束手无策。这促使学术界对经济周期问题的探讨跨入了新阶段,以Friedman为代表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兴起。他们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是因为公众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的总需求波动,由于预期的适应性,总需求的变化会对产出和失业产生实际影响。政府的货币干预通常不是稳定经济波动而是使其更加剧烈,因而政府应该遵循简单的货币供给规则。
(四)理性预期学派
尽管现代货币主义学派声威赫赫的上台,但在解决滞胀的问题上表现乏力。在此背景下,Lucas等人成立了理性预期学派,试图建立一个以理性预期为特征的经济周期理论,重新解释经济周期波动现象。该学派认为,随机的货币因素的冲击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波动,如果经济主体是理性预期的,经济稳定政策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只有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冲击才会产生实际效应(Lucas,1972,1975,1980)。
这一阶段的经济周期理论并没有构建完整的宏观经济模型,只能简单地描述单一经济周期成因的传导机制。如果把多种成因放在一起,就很难分析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甚至一些成因之间从根本上是不相容的,也没有与理论模型相匹配实证检验工具。另外,这些理论讨论经济周期时是把经济增长排除在外的,其主
要结论也遭到很多实证结果的质疑。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在Lucas(1972)研究的基础上,Kydland和Prescott(1982)试图用技术冲击这样的实际因素去解释经济波动,它的出现标志着实际经济周期的诞生。实际经济周期将经济周期的波动归因于外生的随机冲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冲击。Prescott(1986)用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的短期变化表示技术冲击,通过标准RBC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二战后美国经济波动的许多重要特征。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方法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作参考的标准研究范式。它的提出包含了三个革命性的想法:第一,经济周期可以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第二,将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纳入一个共同的框架研究,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不再是经济的长期和短期问题,二者应该是同一过程的两种不同维度的表现;第三,把从理论模型得到的结果与从实际经济数据中提取的特征事实进行比较(Rebelo,2005)。然而,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也受到新凯恩斯主义的批评和质疑,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标准模型校准时有些参数的设定并不合理,特别是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弹性,为了获得较好地模型它必须设定得很大,这与实证经验显著不相符;第二,标准模型中的实际工资存在着很强的顺周期性,这与现有的大量实证研究结果相违背,而标准模型依赖于这一偏好形式设定;第三,用索洛剩余来表示技术冲击问题重重。
近年来,一大批学者针对标准RBC模型的上述缺陷对其进行了改进和扩展。这些改进与扩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修正技术冲击、引人新冲击、扩展传导机制。
(一)修正技术冲击
标准RBC模型用标准的索洛剩余表示技术进步,并且使用索洛剩余的短期变化表示技术冲击。然而,大量实证研究表明,用标准索洛剩余的变化来衡量技术冲击存在着很多争议。第一,索洛剩余的短期变化并不一定都是由技术冲击造成的,一些非技术冲击其它因素也可能造成索洛剩余的变化;第二,如果用标准的索洛剩余来衡量技术,那么发生技术退步的可能性很大;第三,标准的索洛剩余估计方法忽略了某些可能影响索洛剩余的因素,例如劳动窖藏和产能利用率等等。
在RBC模型环境中,虽然决策有无限期,但只在第一期做好。如果厂商受到技术冲击的影响,那么厂商可能对劳动和资本投人程度加以调整,因此,依据劳动和资本的使用强度不变的假设用标准的方法估计得到的索洛剩余将会存在测量误差,进而导致高估真实的技术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标准RBC模型对经济周期的解释能力也将不如之前那么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将可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