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 发展 与个性发展是辨证的统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辨证的统一。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教育目标,培养具有创造性、能动性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可以从适应与超越、共性与个性、合格与特长、束缚与解放等几方面进行理解。

[关键词]教育;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目的论的研究归宿”。[1]教育目的──关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何种人的教育理想在教育活动中居核心地位。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宗旨,也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受到历史条件、教育价值观的制约,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何种质量规格的人才要求各不相同。中国古代教育家提出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的教育培养国之“士”;古希腊的教育家在教育中开设“七艺”,培养健康体魄、有道德、有美感的人;而在哲学成为神学婢女的中世纪欧洲,教育要培养为宗教神学献身的禁欲主义的僧侣。教育史上,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林林总总,但“文艺复兴后,人的全面发展几乎为近代西方每一个进步思想家推崇,成为贯穿在近代历史文明发展中的崇高理想”。[1]

使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共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活动的崇高理想,在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无法避免的矛盾对立,“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以及相应的科学、文化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人类整体上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越来越精细,严格的社会分工却导致了劳动者个体越来越片面畸形的发展”。[1]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考证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学范畴里第一次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提出:

1.人的全面发展应与生产发展相一致。

2.工场手工业与工业的分工使工人片面发展。

3.机器大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2]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基础上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本质,同时“也为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1]在新的历史时期,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仍然是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最高宗旨。

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是从人的心理

素质角度概括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二个层次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这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3]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总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目的实现必须落实在各级各类不同性质、层次、类别的学校对不同个体的培养上。而每个受教育的个体是不同的现实存在、有其不同特征的能动性的主体。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个体全面发展教育的总和。个性,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在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性格、文化、素质特征。①个性是个体的“名片”,是个体社会化存在的外在表征。社会学家从社会学角度论及教育本质时指出,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由出生时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知晓社会规范,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知识的“社会人”的过程就是教育。在个体的自然遗传因素、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个体本身的能动性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每个个体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绝无仅有的“经典”,个体社会化就是促使不同个体的个性健康地发展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应该是“人的和谐发展”或“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教育”。[5]“不同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同的境地,扮演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不同的智慧品质、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对教育也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选择。

因此,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3]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中,片面地理解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机械地强调每个个体在教育过程中要求都全面发展,达到统一的标准、规格,用统一、固定的评价标准去衡量、测评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果,从而忽视受教育个体在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抹杀对人体健康发展的个性培养,淡化有个性的个体在主动适应和促进我国现代建设中的作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用全面发展排斥学生的个性发展,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损害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华中师范大学肖宗六教授在其专著《学校管理学》中曾就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举过“王静能评为三好学生吗”的案例,不管案例讨论的结果如何,案例中关于“三好学生”标准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发人深醒。[4]“如果仅提人的全面发展,就很容易在贯彻实施时演变成按同样模式的共同的统一要求,落在个体身上就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抑长求短”,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3]因此探讨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健康发展教育二者的关系显得极有必要。

一、适应与超越的关系

个体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适应是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形成生存和发展能力及其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的过程。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指出受教育者应该具有:(1)他所属的那个社会要求其所有成员必须具有的某些生理和心理的特性;(2)特定的社会群体(等级、阶级、家庭和职业团体)同样要求其所有成员应该具备的某些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因此,正是整个社会和每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教育应该去实现理想。只有当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充分的共同性时,社会才能存在下去。[3]要维系这种①关于个性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奥尔波特:个性是决定一个的行为和思想的心理、物理学体系的个体重的动力结构;阿斯罗:个性这个概念在最一般形态下展示了人的社会性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历史性确定下来的联系。陈建功:个性是表明个人对社会自主创造关系的思想与行为的总体特征。桑新民:个性是指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个体的在身心特征与外在行为特征之和人类得以繁衍的代与代之间的共同性,需要教育在个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