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篆刻艺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形印
亦稱「圖案印」、「象形 印」,刻有圖案的印章統稱。 古璽印中的象形印以漢代居多,一般刻鑄有人 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 生動。 近代篆刻中亦不乏肖形印的創作,且取材更多 更廣。
官印
權力象徵。
官方所用的印章,是古中國統治者的一種
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與 「印」之分。 「璽」為帝王專用,「印」則官、私印皆有用之。歷代 官印,各有制度,以分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形制比 私印大,多四方形,有鈕。
切刀法
篆刻刀法的一種。運刀時施力較節制,一刀接續一刀,切出短促 刀痕並相疊接而成一線條。切刀法所刻刀痕多短促蒼渾,相疊接後有頓澀的趣味, 切刀法因執刀的不同,又分有「斜刀直切法」、「豎刀直切法」與「豎刀橫切 法」。
大篆
字體名稱。
狹義的「大篆」專指「籀文」而言;廣義的「大篆」則指秦代以前的 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通行於六國的文字。
小篆
字體名稱。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演變而成,是秦代統一文字後 的代表字體,也稱之為「秦篆」。
繆篆
字體名稱。漢代摹製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
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演變為直線屈曲纏繞, 具有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兩漢魏晉印上所通行使 用的篆文統稱為「繆篆」,亦稱「摹印篆」。
齋館印
中國文人喜在自己的居住地方另取齋館別號, 以為自我的專屬空間。而將齋館別號刻入印章,則稱為「齋 館印」。 「齋館印」約開始於唐代(西元618--907)李泌的〔端居室〕 一印。其後宋元明時代的文人則有廣泛使用現象,如米芾有 〔寶晉齋〕、趙孟頫有〔松雪齋〕等。
收藏印
鈐蓋於個人或團體所收藏鑑賞的書法、繪畫、 書籍之上的印章,通常除了個人姓名或團體名稱外,還會加上 「收藏」、「鑑賞」、「審定」、「圖書」…等字樣,此種形 式的印章即稱為「收藏印」。 「收藏印」的使用風氣興盛於宋代(西元960-1280)以後,如 宋太祖有〔秘閣圖書〕印,蘇軾有〔趙郡蘇軾圖籍〕,米芾有 〔米氏審定真跡〕等。
印材
指製作印章的材料。 中國古璽印的材質,東周、秦、漢時代以來都以銅 為主要材質,偶亦有用金、銀、玉等質料; 隋唐以後,開始有用象牙、犀角、紫砂、瓷料等作 為印章材料; 元末王冕用花乳石刻印,明文彭、何震用燈光凍刻 印,開啟文人「自書自刻」的篆刻風氣,這種軟硬 適中的印石遂成為篆刻的主要材料,主要有壽山石、 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 清代以後,璽印的材質更多元化,有水晶、翡翠、 瑪瑙、蜜蠟、琥珀等高貴材料,也偶而可見有以竹 根或果核作為趣味性的材質;
昌化石
巴林石
壽山石
青田石
近代姓名印章講求方便實用,木質、牛角、塑料、 橡膠等也常被用來作為印章的材料。
印文書體
中國的文字書體有很多種,而通常都以「篆書」來入印。 「篆書」文字通行於中國的漢代以前,而各個朝代又有不 同的「篆書」書體,大致有商朝的「甲骨文」、周朝的 「大篆」、秦朝的「小篆」及漢朝的「繆篆」,也有一些 書體是依照書體的媒材或書體的形狀來取名的,如「籀 文」、「金文」、「蝌蚪文」、「玉箸篆」等。
朱記
印章的一種別稱。
有二種意義:一指唐代以後官印的一種形式,印文中刻有「朱 記」二字。除了「朱記」外,亦有單以「記」字代表印章者; 二指魏晉以來,以紅色顏料鈐印在紙帛上的印文。
關防
印章的一種。
長方闊邊,朱文居多,始於明初,取「關防嚴密」之意,故名。
明太祖為防止群臣預印印章於空白紙作弊,將方印左右對分,各執其 半,以便拼合驗覈。關防係由半通印演變而成。清代職官所用正方形 官印稱為「印」,臨時派遣的官員用長方形官印稱為「關防」。
籀文
字體名稱。亦稱「籀書」、「大篆」。因見於周代《史籀篇》 而得名。春秋戰國間通行於秦國。今存之《石鼓文》即為其代表書體。
金文
字體名稱。亦稱「鐘鼎文」,即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多鑄 或刻在金屬器皿(如鐘、鼎之類)上,故名。
書體由甲骨文演變而成,圓渾古樸,富有變化。殷商金文與甲骨文相近, 銘辭字數較少;周代金文多為有關祀典、錫命、征伐、契約等記錄,長 文往往可達五百字者。至秦統一六國,通行小篆,遂廢。
帶鉤印
「帶鉤」是中國古人繫腰帶的配件,通常以金 屬製成,外型大約呈「S」形,一端為龍首,一端為寬腹龍 身,龍身下有方形底座,可作為印面,往往刻上主人姓名, 這種可為衣物配件,又可作為「配印以表身分」的帶鉤,即 稱為「帶鉤印」。
六面印
古璽印的一種特殊形狀的印章。
印貌呈「击」狀。突起者為印鼻,有孔可穿帶,鼻端刻一小印, 其餘五面均刻印文,所以稱為「六面印」,流行於南北朝。
蝌蚪文
玉箸篆
字體名稱。古文以竹筆蘸漆作書,筆畫起筆粗,收筆細,字形 宛延,狀如蝌蚪,故名「蝌蚪文」。
字體名稱。一作「玉筯」,小篆的一種,其線條筆畫, 圓潤溫厚,形如玉箸(筷子),故名。 始於秦代。由於「玉箸篆」筆畫均勻一致,與「鐵線篆」相同,故兩名 亦互為別名。
印文類別
中國的印章文化發展,以「文字」為主要表現題材,偶亦有以「圖 形」為題材者,稱之為「肖形印」。而以「文字」為題材者,大致 又可分為「官印」、「私印」及「閒章」三類。 「官印」主要以官職名稱來區別官階及代表身分;「私印」除了以 個人姓名為主外,能代表個人的「齋館印」或「收藏印」也是屬於 「私印」的範疇;「閒章」主要以詩詞文句為主要題材,古璽印中 的「吉語印」或篆刻中的「成語印」都是屬於「閒章」。
印章形制
印章的標準形制一般為正方形,頂上有「印 鈕」,中段為「印身」,下面則為鐫刻印文的「印面」;除標準的印 章外,依印章製作的外型不同可分為「穿帶印」、「子母印」、「帶 鉤印」、「六面印」、「半通印」等;依印面刻製所呈現的不同而可 分為「朱文」與「白文」;印面文字的標準排列順序為:由右行至左 行,每行由上至下。除標準的排列順序外,也偶有以回繞方式來排列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印文者,稱之為「回文印」。
私印
屬於私人專用,其印文足以代表其個人身分者 的印章。又稱之為「私章」。 私印除純屬姓名者外,並有在姓名或字號外,另加印或之 印、加印信或信印者、加章或印章者、加氏者、加臣或妾 者、加註明世家者、加註收藏鑒定或審校欣賞語者、加註 住地籍貫者、加註吉祥語者、加註出生年或紀年者、加註 師承者、加註曾經事歷者…等等。
璽印
狹義的「璽印」,專指歷朝所用的官印或私印,一般也稱作 「古璽印」。 多數係以銅鑿鑄而成,也有以玉石製成者。但與專門以軟石雕鐫,且有 流派風格的「篆刻」印章有所區別;至於廣義的「璽印」為「璽」與 「印」的統稱,泛指古璽印及篆刻印章之意。
花押
印章的一種。
始於宋,一般沒有外框,鐫刻花寫所簽之押,較難摹仿,因而被作為取信 的憑記。 元代盛行的花押印則多為長方形,一般上刻楷書姓氏,下刻「八思巴」文 或花押,別稱「元押」、「元戳」、「戳子」。
拓包可以拓邊款,它的作法足將小團新棉花裹上,再用線紮緊即 可。拓包可分大中小三種,視印石大小與邊款文字之大小而採用 之。用墨拓邊款是一種濕拓法,又稱墨拓法,與拓碑帖一樣。後 來有人發明用蠟與碳粉混煮。製成蠟墨,可以不用水、直按將邊 款用蠟墨拓出來,這幢拓法稱為乾拓。 皆為印石磨光之用,白土較適合銅印,金屬之磨光,青棒則適 合一般刻石。 防止印敲擊磨損,如需多量,可置專賣店買大包裝,較為便 宜。
磨石章必須用水砂紙,不可用木工用的砂紙,磨時墊於小塊 玻璃板下方再加水磨。粗磨用三百二十號紙,磨細則用八百 號,如果印身磨光,則用一千五百號紙。
篆刻家治石,以左手持石、右手持刀,石轉刀動、進退自如,多 不用印床。若印面過大,或刻玉製銅,因為把恃不便與過於堅實, 所以必須備有印床才適手。 印床的材質有木製及金屬製兩種, 木質較輕便;金屬較穩重;印床的形式有楔子式和螺絲口式兩種, 用螺絲調整鬆緊較楔式牢固方便。 牙刷式的印刷,可以刷印面,以保恃印面明淨; 另有 棕刷(俗稱棕老虎),乃以棕絲綑綁而成則可以用來拓邊 款。
明清以來,篆刻家也有用正方或長方形印材,六面都刻製印文, 也稱「六面印」。
半通印
白文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階官員所用之印,其 形為直長方形,約為正方官印之半,故名「半通印」。私印亦偶 見有長方形。
指鐫刻成凹狀的印章文字,故也稱為「陰文」或「陰刻」。 用陰刻印章鈐蓋出的印文為朱底白字,故稱之為「白文」。
篆書
字體名稱。泛指漢代隸字形成以前的中國古代文字。 如小篆、古文、籀文、金文、甲骨文等。
甲骨文
字體名稱。
亦稱「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貞卜文字」; 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鐫刻、書寫於龜甲、獸骨之上,故名。
殷商時,常採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及占卜有關的紀事文字。 文字結構已由獨體趨向合體,並有大批形聲字;但多數字的筆畫和部位尚 未定型。文字形象簡古,勁健挺秀,具有很高藝術性。
中國的
藝術
「印章」是「印」與「章」的合稱,即對印的一般最常見的稱呼。
中國歷代對印章有很多不同的稱呼。秦以前通稱為「璽」;至漢代有 「印」、「章」及「印章」之稱;唐代以後,又有「寶」、「記」、「朱 記」、「關防」、「圖書」、「花押」等名稱。
寶
唐武則天即位,嫌「璽」音與「死」音近 似不祥,遂改稱印章之名為「寶」。宋、元、明、清亦 多沿用。
印泥是印章的衣服。印泥不佳 ,則印章不能生色。好的印泥, 色澤鮮明,永不晦變,且沈厚不走油。
印泥需要時常翻攪,翻攪時應順一定方向,使艾絨之絲不亂。就 不會沾印文,翻攪印泥,需用印箸,牙質骨質均可,以前方較寬, 後面呈柄形為宜,印箸大小視印泥多少而定。
刻印用刀,久則刃必不利,所以需妥時常磨利,準備粗細紙石各 一,粗的用來初磨,細的用來精磨呎刃口。 市面上有油石也非常 合用,磨時先將石浸水中,使石含飽水分,然後磨之,先粗後細, 至鋒口犀利為止。
圖書
印章的別稱。
「圖」者畫也,「書」者籍也,蓋印章往往施之於書畫者,故俗稱「印 章」為「圖書」。又印章有云「某氏藏書」、「某人藏書」者,係專門 鈐蓋於書籍者,故俗稱印為「圖書」。 「圖書」之名約始於宋代,元明頗習為用。「圖書」之外,亦有「圖章」 之稱。
篆刻
鐫刻印章的通稱。
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寫後再徒手鐫刻,故稱「篆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 術,深具創作性,所以「篆刻」也可以簡單的定義為一種藝術性的印章。
成語印
以成語入印即是「成語印」。南宋(西元 1127--1280)賈似道有〔賢者而後樂此〕一印,約為成語 印的開始。 其後相習成為風氣,宋、元之際頗為盛行,迨明、清兩代 則愈演愈熾,且成語的內容更是多姿多樣,有摘古詩文詞 句入印,有以勵志修身格言或佛家禪語入印,也有以牢騷 語或風月語入印,演變成為文人生活中的一種文字遊戲, 也帶動篆刻風氣的流行。
回文印
指印文迴旋排列的印章。方式有多種。最常見的如古 璽印中的雙名印。
篆刻在古代足一種攻玉治銅的技術,現在是一種 雕琢印材的藝術,所以 石、牙、角、木、玉、銅等材 料,必須使用合適的工具來攻治,刻製之 後又必須鈐印出來,其中相關的工具,刻者必須瞭解他們的性質 ,以便 於選用。
刻石用的刀是平口式刀。口是平的、兩面開刃,開刃 的斜度為 二十至三十度角。至於刀的長度,則以手持不重,且超過食指 一倍為度 ,大約足十五公分左右,在刀桿上都需要纏棉繩或籐 條,以便於把持。
印鈕
亦稱「印鼻」。古代的璽印,頂端有鈕,鈕皆有洞,可穿 孔佩帶。先秦古璽有鼻鈕、台鈕等。
自漢代以螭、龜、駝、馬等印鈕來分別帝王百官的階級,私印的鈕則 更多形式。 近代印章的印鈕,視印材而作造型,變化豐富,純屬印材裝飾或獨立 的創作藝術,不再有穿孔佩戴之需求性。
穿帶印
古璽印的一種形式。
印體扁薄,中間有孔,可以貫穿繩綬以為配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 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號,故又稱「兩面印」。盛 行於漢代。
印刻好後,必須有可以使印章鈐印方正的工具,這種工具, 方的叫印矩、圓的叫印規,它們都有一個直角做為方正的 準則。
拓印上紙時,紙下必有墊物,一般是薄本子來墊紙,最好找鬆一 點的紙質來鈐印,也可以用橡皮墊,效果都很好。印箋或印譜紙 可用細薄的雁皮紙,拓邊款或拓印都很適用。印箋或印譜上印的 框格可以自行設計,或請書家書寫後製版印刷, 但不可過於艷俗, 須沈厚雅緻,才顯得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