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地位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当时政府支持下,经过竺可桢领导的气象研究所和全国各方面共同
努力,于1930年3月,取缔了上海徐家汇发布气象预报的顾家宅电台,
开始了由中国人自主发布气象预报的历史,与此同时,逐步限制当时
位于上海法租界内徐家汇观象台的业务范围。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
初期,机构多元,体制紊乱,气象研究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1931年
这些论文如同他的博士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一样, 被后人视作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奠基的科学论文。
报.1962(S1) •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
国科学A辑.1973(02)
发表著作
• 竺可桢.竺可桢科普创作 选集【M】.北京:科学普 及出版社.1981
• 竺可桢.气象学 【M】.上海:商务印书 馆.1935
• 竺可桢,宛敏渭.物候学 【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3
• 竺可桢.竺可桢文集 【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9
• 竺可桢.天道与人文 【M】.北京:北京出版 社.2019
• 竺可桢.竺可桢文录 【M】.浙江:文艺出版 社.
• 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 候的变动【M】.1961
• 竺可桢.看风云舒卷 【M】.天津:百花文艺 出版社.
• 竺可桢.科学概论新篇 【M】.北平:正中书 局.1948
• 竺可桢.中国气候区域论 【M】.南京:北极阁气 象研究所.1929
文献被引用情况
• 被引文献题名: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 被引文献来源:地理学报.1934 • 被引频次:168
• 被引文献题名:华北之干旱及其前因后果 •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 被引文献来源:地理学报.1934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
• 大力开展气象台站建设

具有一定规模的气象台站建设,是独立自主开展气象
预报的基础。竺可桢在1921年就发表过《论我国应多设气
象台》一文,吁请各地政府予以重视。气象研究所成立后,
他又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认为全国设立 不同规模的测候所不应少于150个。但是,由于当时财政 困难,要由政府专门拨款来筹建气象台站几乎是不可能的。
•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1890年3月7日出生于浙 江上虞。他是毕生为国“求是”的气象事业开拓者,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 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 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 四大校长之一。竺可桢1910年公费留美(竺可桢,1910年清华留美生),入伊利诺伊 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夏毕业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理系专攻气象,1918年以题 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A NEW CLASSIFICATION OF THE TYPHOONS OF THE FAR EAST)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7年任东南 大学地学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 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33年4月,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发出 成立中国地理学会的倡议,学会于翌年成立。为了婉拒蒋介石赴台湾的邀请,而辞去 了浙大的所有职务。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学会副主席,中国气 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 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 候学、地理[1]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 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始终从科学的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先 觉先行者。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几乎包括了当时国内的重要台站。以后,在他亲自主持下编印出版的 《中国之雨量》和《中国之温度》两本丰富的资料,被认为是中国近 代气象事业发展的明证,是我国记录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数量最多, 质量有保证,内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气温资料。此外,竺可桢还通过中 央研究院于1930年、1935年和1937年先后三次召开全国气象会议, 针对交通、军事、航空等部门为发展气象事业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充 分商讨,并作出相应决议,使全国气象工作逐步纳入统一规范。
被引频次:14
• 被引文献题名: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地理学报.1964 被引频次:127
• 被引文献题名: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中国科学.1973 被引频次:944
• 被引文献题名: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其中如泰山、峨眉山和拉萨测候所都是在克服了种种困难
以后建立的,不但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 科学资料,也为当时中国参加国际极年观测提供了可能。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
• 促进气象事业统一发展

独立自主地发布国土上的天气预报,被认为是国家的主权之一。
但是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中国的天气预报却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里。
主要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水平在国内外所处的地位
• 坚持开创性的科学研究

气象研究所首先是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事业单位。创
建初期虽然专任研究员只有竺可桢一人,但在他带领下,
学术空气浓重,研究工作成绩斐然。从1929年到1937年,
共有20篇重要论文发表在当时出版的《气象研究所集刊》
上,并与国外开展学术交流。这一时期,竺可桢有大量行
发文情况
• 竺可桢,艾素珍.东南大学地学系介绍【J】.中国科技 史料.2019(01)
• 竺可桢.中国之节气【J】.社区.2019(05Z) • 竺可桢.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J】.历史
教学问题.2019(02) • 竺可桢,钱荣澍.关于自然资源破坏情况及今后加强合作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3(01) • 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J】.科学大众.1963年01期 • 竺可桢.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变动【J】.气象学
被引文献来源:考古学报.1972 被引频次:163
• 被引文献题名:要开发必须了解自然 •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 被引文献来源:科学大众.1957
被引频次:1
• 被引文献题名:中国的亚热带 •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 被引文献来源:科学通报.1958 • 被引频次:37
• 被引文献题名: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 被引文献作者:竺可桢 被引文献来源:历史教学问题.2019 被引频次:5
政事务、科学组织工作和社会活动缠身,但却同时是他一 生中科研成果产出的高峰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36 年4月他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以前,八年时间内,他公开发 表著作60余篇,其中大约有50篇是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论文。
《中国气候区域论》、《中国气流之运行》、《论新月令》
和《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
• 竺可桢一生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地从事科学普 及工作,他一直认为科学普及事业是整个科学事 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经常在各种场合提出: 科学研究的提高与普及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越是高级研究人员,越应带头向群众进行科普宣 传;一个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的成绩,应该计入 他对科学事业的贡献内。自1916—1974年的半 个多世纪中,他坚持带头进行科普工作,撰写科 普讲稿、书籍约160余篇,内容除地学、气象学、 物候学外,还涉及天文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 等许多学科,读者对象从科学技术人员到少年儿 童多个层面。
当时成立的台站主要是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从气象研
究所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自建少数测候所;一是动
员凡需要气象资料的部门(如航空、交通部门等)出资,
筹建一些测候所;再一是接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等机构 的资助。在竺可桢的精心推动下,从1929年起到1941年 底止,气象研究所自建的各级测候所9个,合办的19个。
在竺可桢努力下,由当时内政部出面召集会议,经过充分协商,通过
了由竺可桢及其助手拟订的《全国气象观测实施规程》;气象研究所
又编印了《测候须知》《气象学名词中外对照表》《气象电码》等工
具书。此外,气象研究所定期出版的资料有《气象月刊》《气象年报》
等,为互相交流情况起到重要作用。。《气象月刊》所载气象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