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雷雨》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雷雨》的艺术魅力

论文提纲

一、《雷雨》的写作背景、成就和影响

二、《雷雨》材料组织上的特点

(1)、截取 (2)、巧合 (3)、聚集 (4)、欲露先藏 (5)、锁闭式结构 (6)、意念提炼

三、丰满的人物形象;

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蘩漪。

(一)周朴园——摇摆于封建专制家长与资本家之间的人物。自私、伪善是他的本质特征。周朴园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共存的中国大家族的家长的性格实质。

(二)蘩漪——最“雷雨”式的人物。她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四、精巧严谨的戏剧结构;

《雷雨》的结构可谓是颇具匠心的,其结构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线索分明。在众多的矛盾冲突线中,有两条起主导作用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周朴园与蘩漪的冲突是明线,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关系是暗线。

第二,结构精巧。作品人物集中,空间单一;时间集中,凝练;矛盾错综复杂。

五、《雷雨》戏剧语言的特色;

1、语言个性鲜明的性格化

2、意韵深厚的诗意和抒情性

3、语言丰富深刻的精炼美

4.富于感染力的动作性

六、戏剧性强。

采用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开剧情,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

杂的前因。因而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剧情的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的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

七、在细节描写上,使用了少而精的典型细节,反映了深且广的生活内容。

八、思想内涵的浑厚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悲剧”;作品展现了不可把握的命运对人的控制,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命运悲剧”;它揭示人性和人的性格的弱点,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性格悲剧”。

九、相关评论及结论。

论文摘要: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在人物形象方面,作者没有从观念出发,而是在把握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的基础上,塑造出了这两个极具复杂性和真实性的人物周朴园和蘩漪。蘩漪是最“雷雨”式的人物。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周朴园是摇摆于封建专制家长与资本家之间的人物。自私、伪善是他的本质特征。周朴园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共存的中国大家族的家长的性格实质;在戏剧结构方面,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剧作;在语言方面,《雷雨》的戏剧语言隐蓄着丰富的潜台词,且极具抒情性和个性化。《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作者善于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其精巧的艺术构思、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深刻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关键词:曹禺雷雨戏剧艺术

论文正文:

《雷雨》这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话剧创作的扛鼎之作,是“五四”以来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曹禺以1923年到1925年前后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为背景创作的,是他声讨封建资产阶级罪恶的宣言书,也是他敏锐地提出中国现实社会严重问题的一个最初尝试。《雷雨》自1934年问世后,就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强烈喜爱。

四幕剧《雷雨》,暴露了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揭示了旧制度必将灭亡的历史趋势,以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标志着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几十年来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话剧之一。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三大经典名作在千百个舞台上曾以多种面貌出现,被不同的人饱含深情的演绎着、解读着,并一举将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的颠峰时期.曹禺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在了中国戏剧舞台的天幕上.虽然大幕已经垂落,但曹禺却以他笔下那些永生的人物,继续他生命的演出.

一、《雷雨》的写作背景

《雷雨》创作于1933年,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两年前,刚刚爆发了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的热潮。曹禺也积极投身抗日宣传。当时,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许多揭露社会黑暗、追求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的优秀话剧,已传入中国。易卜生的思想,对曹禺影响很大。《雷雨》中的鲁大海,就有曹禺在保定结识的一位有思想、有智慧的年轻工人的影子。

作品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呼唤一场社会的大变革。

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二、《雷雨》材料组织上的特点

(1)、截取

生活中的一些所谓大题材,往往是有许许多多的小题材综合积聚起来的。只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小题材放在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前面展开,并深入开拓,就能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的艺术效果。

题材的“大”与“小”,本来就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中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通过“小”来表现“大”。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在选材和组材时要学会“截取”,那就是从一个广阔的生活画面或重大的事件中截取一个能反映生活本来面貌或事物本质的面或点来集中描写、展开,因微知著,以小见大,才能收到见一叶而知秋的效果。

(2)、巧合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里所说的“巧”,就是巧合。也就是利用生活中偶然事件来结构故事情节,组织戏剧冲突的方法。在戏剧创作中,巧合是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它可以把本来互不关联的人物、事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集中而强烈地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深化作品的主题,增强作品的故事性、戏剧性,使作品波澜起伏,奇事巧合,读者或观众在惊讶之中得到美的享受。

《雷雨》的情节充满了巧合:周朴园三十年前抛弃的侍萍,三十年后又突然回到周公馆;侍萍的丈夫和女儿恰巧又在周家当佣人,儿子鲁大海在周朴园的矿上当工人;后母繁漪与长子发生了不正当的关系,又碰上周萍、四凤同母兄妹相爱;在周萍与四凤的关系中,又插入了一个同父兄弟周冲等等。在戏中,巧合往往被用来作为剧情发展的催化剂,从而增强了戏剧效果,深刻地展示了这样的事实:周公馆内早已乱了套,正处于危机四伏的崩溃的边缘,暴风雨的前夕。

(3)、聚集

由于容量的限制,戏剧文学的线索必须鲜明,矛盾冲突必须集中突出。戏剧是在舞台上演出的,观众必须一次看完,不象看小说那样,可以断断续续,看看停停。因此剧本的创作必须从现实生活中精选那些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抓住一个主要的矛盾,紧紧环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戏剧冲突,而组织戏剧冲突,最难的一着是聚集,即寻找各种矛盾集结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出戏成败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