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浅谈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重自然
自然是道家学说的最高价值,自然是“道”及一切万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思想,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人画注重个人意念表现,却不眼于形似的视觉文化传统。
道家的自然本论框架造就了中
国传统文人画追求“自然”的艺术特色。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庄子强调:“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
焉”(《应帝王》)。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
物”(《天运》)。
老庄所讲的自然不是仅指自然界,而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之意。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文
人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画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择和技法观念上,因此成为我国古代绘
画理论的重要范畴。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文人士大夫善于发现与主观情感相契合的景物,抓住其特征进行描绘,进而
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
托物以言志,立象以尽意,文人士大夫眼中的青山、秀水、寒梅、兰花、翠竹、渔隐
之类的自然景物,成为了君子的化身。
二、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传统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是民族绘画遗产中珍贵的
一部分,它所包含的美学内容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召唤人们重新审视文人画
的意义。
2.1文人画的总的特征
从表层看:以文化修养较高的文人为创作主体;以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相
结合为形式;其发展前期主要以山水为创作对象,后期加入并凸显了“四君子”。
从深层看:不求形似,只求神韵,有的甚至与实物相去甚远正因此含
有象征意义;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手段;所抒情多为胸中郁结之愤慨,所
言志多为表现自己的高尚气节。
2.2、文人画的简介
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
通常“文人画”多
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当然也有人物画。
他们标举“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
中意境的缔造。
这应该是文人画最大的艺术特点,也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原因,
使其情感有所寄托。
文人雅士们的心灵事业,借绘画以抒洩文人们胸中之逸气,并不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目的与价值;只是随兴所至,表之笔情墨趣,写文
人墨客心府灵境。
陈衡恪的界定:“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
此之所谓‘文人画’。
”他同时还
提出文人画之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由此可以看出文人画有它特殊的审美标准,不仅要在画之范围
内用功,还须在画之外提高主体精神的文化品味。
它以与受命于皇家贵族的院
画和模仿因袭的画工画大异其趣而独树一帜。
文人画以诗为魂,有浓重的表情
达意的抒情性特征。
以诗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为最高的美学追求原则。
它不拘格套、任性而发。
王维的绘画艺术“画中有诗”,最早确立了诗化的文
人画美学原则,以至后世的文人画家都把诗画看作一回事。
2.3、文人画的线条
文人画的线条美表现在三个方面:神采飞扬、删繁就简和以书入画。
文人
画巩固了对线条美的追求,强化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传统,并促成了人们审美
观念和审美趣味转向笔墨形式。
2.4、文人画中的书法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
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尤其和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
书法中的点、线和
笔画间组合不但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而且是重要的、具有独立审美价
值的欣赏对象。
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要能体现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
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
而意周。
移志于线,书法用线的笔法表现运动中,那种灵动、韵致、风骨,显
示出的是生命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强化了文人画的意趣,减弱了绘画对形的依赖,加强了笔墨之外的意境,突出了绘画的文化品味。
书法的形式美法则使画
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更加强烈。
2.5、文化画的笔墨运用
文人画多为水墨画。
水墨画是指以墨为主要材料的绘画,墨色以清水的多
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
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
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
虽然自由黑白两色,但白
到黑还是可以其他变化,墨多、墨少,墨深、墨浅,墨薄、墨厚,都是有不同
感觉的。
古人云:“墨分五色”,意思说,仅凭墨色就可以画出丰富的层次。
文人画家所以重水墨而轻色彩,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
关系,即传统绘画一直不曾把真实地再现事物的表象作为创作目的,而是把揭
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的艺术追求。
基于这种宗旨,又形成了民族特有的
美学思想,即摒弃华艳,唯取真淳,讲究绘事后素、返朴归真、大巧若拙等等,这些都成为文人画家在艺术上的自觉追求。
2.6、文人画的写意
它以画家的主观意向为创作源泉,它不着眼于存形写照,带着一种游戏的、无意图的、无劳累感的轻快性,带着一种自我享受、自我超越的浪漫气息,表露
出生命的内在精神活动、思绪与情怀。
写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疏”与“简”,单的水墨在笔墨运用上重简不重繁正是文人画所钟爱的图式。
文人画作品格法
精备,这种不形似,只是其精神不专注于形似,其用笔时,自然流畅,意到便成。
它是世间万物已记熟于胸,任意画之却无不形似,与自然默契相合、浑化合一的
最深心灵的表现。
其神情超于物体之外,而寓精神于物象之中。
三、结语
中国文人画重笔情墨韵,蕴藉朴茂。
“笔墨当随时代”,在笔墨的后面应
该是时代的大背景。
作品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不能反映时代精神的状态,能否
被接受与认可。
但是,我想无论画发展到那个地步,文人画都会以前独特的艺
术特点和丰富的内涵给我们带来永久的艺术的熏陶。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徐悲鸿《愚公移山》的艺术手法,色彩的运用,背景的
分析,意境的体味,及涵义的阐释等鉴赏,来浅谈下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一些艺
术特点。
关键字:《愚公移山》传统文人画艺术特点
一、《愚公移山》图赏析
初看《愚公移山》图,我很震惊,为它的宏伟,为它的气势,为它的人物
动作神情的逼真各异。
更为震惊的是竟然其中有不穿衣服的男士,倒不是我很
保守或者古板,我知道半裸体的著名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也知道希腊雕塑博物馆及其它地方的著名裸体雕塑,也看到过很多地方有裸体雕塑。
但是这幅
画中为什么有的人是穿衣的有的人没穿衣?而且人物为什么看起来都很健硕?
这幅画都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幅画究竟要表达什么涵义?在仔细查阅资料,仔细观摩图的之后,有下面的感想。
1.1、《愚公移山》图简介
《愚公移山》图是徐悲鸿先生艺术创作顶峰时期的经典作品,也是中国油
画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
中国名画、国画;作于1940年;尺寸稍小为
46×107.5cm。
其夫人廖静文女士说,《愚公移山》的题材,徐悲鸿酝酿已久,
其创作初衷直接源自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最终完成构思,则是与跟印度圣雄
甘地会面和攀登喜马拉雅山有关。
《愚公移山》的题材取于《列子·汤问》,
“在抗日战争的危急时刻,徐悲鸿想通过表现愚公挖山不止的气概,鼓舞和激
励大众争取全民族的最后解放。
”廖静文说。
1.2、故事来源
《列子·汤问》中的有这样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
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
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
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根据这个故事,徐悲鸿大师创作了一幅油画《愚公移山图》。
1.3、时代背景及涵义
徐悲鸿大师当时创作这幅画极具现实意义。
它作于1940年,正值中国人民
抗日的危急时刻,抗战中南京、武汉、广州相继沦陷,局势紧张,物资匮乏,
徐悲鸿奔走于香港、新加坡等地,举办画展募集资金捐给祖国以赈济灾民。
画
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
族的决心与毅力。
他创作这幅画,立意在于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
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将抗日进行到底,并坚信一定能取得胜利。
这幅画
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族的艰辛、胜利的渴望让潜伏在人们血液中艰苦
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开始沸腾。
1.4、赏析
一、空间布局方面。
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
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
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
钉耙奋力砸向黑土。
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
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
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
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
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
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
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
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
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
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
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
动自如。
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二、绘画笔法和色彩方面。
这幅画充分体现了作者在中国传统技法和西方传统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运用于人物外形轮廓、衣纹处理和树草等植
物的表现上,而西方传统绘画强调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等,在构图、人物动态、肌肉表现方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
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并直接用全裸体人物进行中国画创作,这是徐悲鸿的首创,也是这幅作品另一颇为独特之处。
可以说,徐悲鸿在这幅作品中将中西两
大传统技法有机地融会贯通成一体,独创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
宋代苏拭提出“士人画”,明代董其昌称之“文人画”。
文人画的开创者当属唐代王维,他
晚年隐居乡野,以琴诗绘画自娱。
他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意境,开创
水墨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发轫于唐,于北宋形成体系,至元勃兴臻于大成,经明清继续发展,主要
代表画家有苏轼、赵孟頫、徐渭、郑燮等。
其特点是,画家多有出世态度,寄情于山水、花鸟、竹木,重视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结合,不求形似求生韵,追求笔情墨趣。
文人画对中国绘
画有相当影响。
三重自然
自然是道家学说的最高价值,自然是“道”及一切万物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观思想,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人画注重个人意念表现,却不眼于形似的视觉文化传统。
道家的自然本论框架造就了中
国传统文人画追求“自然”的艺术特色。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 。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庄子强调:“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
“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
焉”(《应帝王》)。
“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天运》)。
老庄所讲的自然不是仅指自然界,而是顺应自然、自然而然之意。
这种思想对我国古代文
人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人画创作过程中题材的选择和技法观念上,因此成为我国古代绘
画理论的重要范畴。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文人士大夫善于发现与主观情感相契合的景物,抓住其特征进行描绘,进而
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
托物以言志,立象以尽意,文人士大夫眼中的青山、秀水、寒梅、兰花、翠竹、渔隐
之类的自然景物,成为了君子的化身。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自文化修养深厚的文人士大夫之手。
“文人
画由来久矣,自汉时蔡邕、张衡辈,皆以画名。
虽未睹其画之如何,固已载诸史籍”(陈衡恪)。
北宋《宣和画谱》中记载“:维善画,尤精于山水。
当时之画家者流,以谓天机所到,而后学者皆
不及”,王维因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