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及其风险防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市场及其风险管理
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风险
市场经济是以公平竞争为基础,以金融为中心,以市场为核心的法制经济。金融市场是政府、企业、公众投资者、中介服务机构有机组成的、互相激励和约束的特殊市场,也是以资金盈余部门有序流向资金赤字部门的桥梁。资金盈余部门包括家庭住户、金融机构及一些有资金盈余的企业等公众投资者,中国现阶段主要是家庭住户(散户)投资者。资金赤字部门包括广大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一方面,理性的公众投资者在金融市场提供资本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资本价值最大化;理性的融资者在金融市场选择不同的金融品种进行有效融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任何金融市场投资者都将面临两类风险:一类是市场风险或叫系统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和利率风险。这类风险也与金融市场本身的成熟程度相关。市场越成熟,市场风险就越小,市场越不成熟,市场风险越大。市场风险的危害性特别大,一旦大规模发生,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伤害,而且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灾难性的破坏。广大投资者很难进行市场风险的管理,必须通过政府规范市场,打击恶意操纵市场的各种违规行为,进行综合治理,使市场在公开、公平、有序的条件下进行。另一类是股权风险或非系统风险,包括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等。公众投资者可通过分散投资组合等手段来控制和管理这类风险。中国金融市场是以计划经济体系向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政策性很强的市场,发展时间很短,制度不健全,投机成份多,泡沫重、潜在的市场风险大,应认真研究和有效解决。
二、中国金融市场若干问题
1.企业融资方面的突出问题
(1)上市公司整体效益不高
中国上市公司是审批制。在选择的上市公司中,大部分是负债偏高的国有老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盈利创值能力强的民营企业比例不大。2001年上市企业利润比2000年普遍有所下降,今年还会降低,完全入世以后,中国企业竞争力还面临严重的考验。同时,产业导向不明确,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退出机制不健全,只要有了上市权,无论绩优否均很难被市场淘汰。因此,上市公司看重的是上市后可获得融资成本很低的资金的权力,而不是获得增加公司创值和创利的竞争能力,导致了整个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
由于中国上市公司造假成本低,上市公司造假的面较大。虽然一些上市公司资本与利润不断增加,但能有效地保证企业投资的优化选择、提高资本效益的创值潜在能力显著下降。反映在一些公司“圈钱买利润”的资本粗放低效率行为不断加剧,使企业资本规模过度膨胀,远远偏离了其创值优化水平。企业为投资者所创造的利润收益小于资本的机会收益。这样,企业圈占的资本越多,广大投资者机会收益的损失越大,被耗掉的资本价值越高,投资者投资不带来潜在的创值收益,理性投资者必然放弃对公司长期投资而改为投机。所以,中国股市投机成份很重,市场风险日趋严重。
(2)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根据资本成本构成理论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内部融资所需时间、精力和其它融资成本远远小于外部融资所需时间、精力和成本。企业最优融资策略的顺序安排是:首先选择内部融资,然后选择外部融资。外部融资顺序中应首先是企业债券,然后才是股权融资,最后选择银行信贷。近年来,美国企业债券融资高达48%,股权融资占30%左右,两项融资占外部融资总额的78%左右,而银行信贷只占22%。而对中国企业来说,银行信贷高达82%,其它两项融资之和只占融资总额的18%左右。中国企业过分依赖银行,一旦企业资不抵债甚至破产,对银行的影响十分严重,从而加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中国股市实行审批制,企业其它融资渠道不畅,大部份企业主要依靠国有四大银行贷款融资。在贷款的发放上,由于银行和企业都是国有的,
因此上级主管部门说贷给谁、贷多少,银行就贷给谁、贷多少。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存在道德风险,银行不知道能否收回本息。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严格的信誉制度和项目审查制度,
有些贷款没有投入升值潜力大的项目,而直接流入股市,一方面增大了银行的资金风险和压力,
另一方面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份和市场风险。虽然有些上市公司创值创利能力不高,但有上市这个“壳”资源,很方便在金融市场融资。上市公司融资的使用效率不高,真正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只占融资的70%左右。一些企业将企业融来的宝贵资金又拿去炒作自己企业的股票,导致股市信息严重失真,股票价格大大偏离实际企业价值。按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2000年每股收益计算,平均市盈利率高达40多倍。中国股市泡沫过多,投机成份过重,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市场风险。
2.其它方面的问题
(1)不利于现代公司结构治理
现代企业的明显特征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在委托—代理模型中,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不能完全实现政企有效分开,产权模糊,法人财产得不到保证,无法建立
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导致“委托—代理”冲突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存在道德风险,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权益最大化和经理人员个人效用最大化不能得到有机统一。经理人想方设法做假账,虚报利润,在银行贷款和在股市上圈钱满足个人目前利益和效用,无须考虑企业长远利益和投资人的根本利益,导致企业利润严重下滑甚至资不抵债,加剧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市场风险。
(2)不利于政府的宏观调控
金融市场除了企业融资、投资、资本经营等功能外,还应在国家产业结构、政策导向上起
到宏观调控和信号传递作用。中国银行公众存款余额高达8万多亿元,国家经过连续8次降低存贷款利率,目的是通过宏观调控将储蓄存款有效地转化为投资,特别是科技含量高的风险投资。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风险大,为规避风险,公众投资者宁可将钱放在银行牺牲收益也不愿意冒极大市场风险在有限的金融市场投资。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的理性投资者,他(或她)的必然选择是放弃长期对企业投资,把资本转移到机会成本最低的地方,创造较高的收益。总之,中国金融市场规模小,品种不全,市场风险大,对政府经济政策不敏感,对经济结构
宏观调控传导作用不明显。
三、金融市场风险防范
1.尽快建立起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所谓金融风险预警主要是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
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建议。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一个健全的、良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能够体现以下要求:能够充分反映全国、区域、地区经济金融运行和景气波动的基本态势;能够灵敏反映全国、区域、地区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程度及变动趋势;能够完整地体现系统内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分工的要求,彼此不产生摩擦和重复;系统内组织体系健全,覆盖面广。
科学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必须要设置可行的预警指标,而这些指标既能够体现适应性、
充分性、稳定性、一致性的特点,又能明显反映出预警对象的内容,并且能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对指标值作出相应的调整。预警指标的内容应该包括金融性技术指标、经济性技术指标和社会性指标;同时,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的预警区间其预警指标的设置也应不同,指标的设置要考虑侧重点。一般来说,不良贷款率、资产流动比率、盈亏状况、资本充足率、内控完善程度、市场风险水平、股价变动、汇率上升等应是主要的预警指标。借鉴世界各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