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_JGJT104-2011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1:已知条件:某工程散热系数 L=K〃M=160kJ/(m3hK),混凝土用PO42.5水泥, 单方用量280kg/m3,施工期预计平均气温-5℃, 选用综合蓄热法施工,试用判别式判断是否可 行?
解:查表B.4.1-1知PO42.5水泥为Ⅱ类水泥,即N=2,
再将L=160,mce=280代入判别式(Tm,a≥10 [ln (L/(223×0.803N))-0.0022•mce])即得Tm,a=-5.09℃, 此Tm,a为根据所给条件算出的允许平均气温,现 所给条件Tm,a=-5℃>-5.09℃,故方案可行。
3、入模温度要求
规程中只对混凝土起始养护温度做了规定。
6.2.10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温度:不应低于2
℃;
6.7.2
负温养护法:不应低于5 ℃;
规程中对其它养护方法没有做出规定,也按
不应低于5 ℃ 。(规程漏掉了)
• 入模温度 为了保证混凝土起始养护温度不低于5 ℃, 依据热工计算,入模温度主要考虑模板和钢筋 吸热影响、混凝土浇筑过程散热等因素,确定 入模温度为不低于10 ℃ 根据现场测温数据统计:当环境-5 ℃时 ,热交换统计 型钢降温3.7 ℃、钢筋降温 2.5 ℃
4、施工期间测温要求
施工期间测温项目 测温项目 室外气温 环境温度 搅拌机棚温度 测温次数 测量最高、最低气 温 每昼夜不少于4次 每一工作班不少于4 次 每一工作班不少于4 次 每一工作班不少于4 次
水、水泥、砂、石及外加 剂溶液温度 混凝土出罐、浇筑、入模 温度
采用预拌混凝土时,原材料、搅拌、运 输过程中的温度检查应有混凝土生产企业 进行,应将记录资料提供给施工单位。
高而降低的规律,因此规定受冻临界强度=4MPa,
应该同样适用于>C6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2)临界龄期法(t-法) 控制混凝土早期受冻指标除采用传统的受
冻临界强度外,也可采用预养时间法进行辅助
控 制 。 根 据 本 实 验 结 论 , 在 20℃ 温 度 下 取 为
12.8h。应用时可根据混凝土实际温度(测温),



5、混凝土拆模要求
模板和保温层在混凝土达到要求强度并冷却到
5℃后方可拆除。拆模时混凝土与环境温差大于
20℃时,混凝土表面应及时覆盖,缓慢冷却。
冬期施工,承重模板拆模应严格按同条件试块
进行,对于楼板拆模应考虑强度要求,同时考
虑承受上部施工荷载的要求,一般应满足3层拆
除的原则。空调板阳台悬挑结构应满足3~4层

假定:当L=K·M=11.2×14.3=160 KJ/m3·h·K; 选用P.O42.5水泥,Vce=0.012(h-1/5℃); Qce=350KJ/kg ;水泥用量mce=280kg/m3 入模温度T3=10℃ 按养护阶段计算公式结果:t=28h时,T0 =0.0002 ℃ ≈0 ℃,
当t=28h时,Tm=3.27 ℃ M=∑(T +10)Δ t=(3.27+10) ×28=372.4 ℃h
剂、昼夜环境温度T= -2℃~-19℃变化下,其
临界强度初始试验值在0.4~1.1 MPa之间,满
足保证率95%的安全取值在1.54~2.66 MPa之间, 保持原规定受冻临界强度=4MPa,具有足够的安 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实验分析(Ry=e 0.0135C)
表明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具有随着强度等级的提

负温养护法
在混凝土中掺入防冻剂,使其在负温条
件下能够不断硬化,在混凝土温度降到防冻
剂规定温度前达到受冻临界强度的施工方法。

成熟度
混凝土在养护期间养护温度和养护时间
的乘积。
五、混凝土工程
1、一般规定
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施工的普通混凝土: 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时, 其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 30%。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JGJ/4-2011
前 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标〔2008〕102号(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 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 的通知)的要求,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 究院和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单位, 在进行了深入调研、讨论、试验验证、广泛 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国家行业标准《建筑 工程冬期施工规程》进行了修订。自 2011 年 12月1日起实施,原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
(4)三种控制法 三种控制法列表如下: 受冻指标控制法汇总表 方法名称 R-法 t-法 计算依据 同条件试件和成熟度计 算 12.8h(20℃) 测温记录和附录B的等效 系数换算 M≥372 测温记录和计算 控制值 4MPa
M-法
2
可行性判别式 可行性判别式是《规程》第6.3.2条操作必 要的补充手段,《规程》规定的三个条件: [(1) Tmin≥-15℃;(2)M=5~15m-1; (3)L=50~200kJ/(m3•h•k)]只是对它们单独的 边缘值作了限定,完全满足这些限定不一定都 可行,各参数还有个合理组合问题,为了检验 选定的相关参数,应对选取L值先用判别式判别 其可行性,然后进行热工计算,可简化方案的 编制时间。
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 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时, 其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的 40%。
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采用综合蓄热法、 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 4.0 MPa;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30℃时,采用 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 5.0MPa。
例2:已知条件:某工程混凝土结构表面系数 M=14.3m-1, 用PO42.5水泥,单方用量280kg/m3,
施工期预计平均气温Tm,a=-5℃,试计算散热系
数Lmax允许值?
解:将N=2,Tm,a=-5℃,mce=280代入计算式
(B.4.1-2):
L≤223×0.803N×e(Tm,a/10+0.0022*mce)=161.5kJ/(
计算式: Tm,a≥10 [ln (L/(223×0.803N))0.0022•mce] L≤223×0.803N×e(Tm,a/10+0.0022*mce)
K≤L/M 式中 L——散热系数,L=K•M( W/m3·h·K); K——保温层总传热系数 ( W/m2·h·K); M——结构表面系数( 1/m);
再根据附录 B 的等效系数进行换算,或参照表
2.2.9-1查取。
12.8h(20℃)等效龄期换算表
温度(℃) 20 等效系 数αt 10 8 6 4 2 0 -2
表B.2.2.9-1
-4 -6 -8 -10
1.00
0.5 8
0.5 1
0.4 5
0.3 9
0.33
0.2 8
0.2 4
0.2 0
0.17
当室外日平均气温连续5d高于5℃即解除冬期
施工。 界定原则: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 一般规律是平均气温+6,是当日最高气温;平 均气温-6,是当日最低气温。
当日最低气温:5℃-6 ℃=
-1 ℃;20年短
期统计,大多数最低气温是0℃~-2℃
当未进入冬期施工前,突遇寒流侵袭
气温骤降至0 ℃以下时应按冬期施工方案
一、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
1、将“土方工程”内容合并至“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变
为一章;是与国家标准相统一(验收规范)。
2、增加了基坑支护的内容;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地下工 程越来越多,故增加此项。 3、将“砌筑工程”改名为“砌体工程”; 4、取消“砌体工程”中的冻结法施工;不易保证工程质量。
5、取消了钢筋负温冷拉,增加了钢筋电渣压
0.1 3
0.1 1
等效龄 期(h)
12.8 22
25
28
33
39
46
53
64
75
98
116
(3)临界成熟度法(M-法)
控制混凝土早期受冻指标,也可采用成熟 度法进行辅助控制。根据本实验结论,可采用 M≥372。成熟度计算式采用
M=∑(T +10)Δ t
成熟度计算式中T为混凝土的温度,Δ t为 测温时间间隔。
模板外和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层,不应采用潮湿状 态的材料,也不应将保温材料直接铺盖在潮湿的 混凝土表面,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应铺一层塑料 薄膜。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浇筑混凝土前应对型钢进 行预热,预热温度宜大于混凝土入模温度,预热 方法可采用电加热法相关规定进行。
2、蓄热法与综合蓄热法 当室外最低温度不低于-15℃时,地面以下的工 程,或表面系数M不大于5m-1的结构,宜采用蓄 热法养护。对结构易受冻的部位,应加强保温 措施。 结构表面系数:M=F/V
养护期间温度测量次数

1
采用蓄热法或综合蓄热法时,在达到受冻临
界强度之前应每隔4~6h测量一次;

2 采用负温养护法时,在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之 前应每隔2h测量一次; 3 采用加热法时,升温和降温阶段应每隔1h测 量一次,恒温阶段每隔2h测量一次; 4 混凝土在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后,可停止测温; (原没有规定) 5 大体积混凝土测温应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规范》GB50496相关规定执行。
10、修订了原附录A“土壤保温防冻计算”;
11、修订原附录B“混凝土热工计算”公式;补充泵
管输送、砼浇筑自身散热 12、取消了原附录C“掺防冻剂混凝土在负温下各龄 期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 13 、修订原附录D“用成熟度法计算混凝土早期强 度”。
二、冬季施工期限划分的原则
根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统计,当室外日平 均气温连续5d稳定低于5℃即进入冬期施工;
支撑。
为抢进度,楼板浇筑后应避免过早上人,混凝土
应达到1.2MPa,方可上人,避免混凝土面层踩踏 变形;钢筋不应集中堆放,避免造成楼板支撑变 形过大,造成楼板裂缝。对布料杆的设置,应考 虑支撑加强措施。
六、热工计算
1 关于受冻条件的控制 (1)临界强度法(R-法)
混凝土综合蓄热法在运用早强型复合外加
当室外最低温度不低于-15℃时,对于表面系数 为5m-1~15m-1的结构,宜采用综合蓄热法养护 ,围护层散热系数宜控制在50200kJ/(m3·h·K)之间。 散热系数:L=K·M L——散热系数,L=K•M( W/m3·h·K); K——保温层总传热系数( W/m2·h·K); M——结构表面系数( 1/m); 原综合蓄热法判别式取消(水泥标准变更,公 式已不适用) 当表面系数M>15m-1时,采用负温养护法。
m3hK) 即得Lmax=161.5kJ/(m3hK),将M=14.3m-1代入 关系式K=L/M,即得保温层的总传热系数K=11.3 kJ/(m2hK),查附录需30mm草帘(K=8.7)或用计 算式所需草帘厚:τ =e(5.77-lnK/0.9)=26mm。
对工程采取应急防护措施。
三、冬季施工适用范围
本规程属于专业性施工规程,其适用范围仅限于一 般工业及民用建筑的冬期施工。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
的结构,如高抗冻耐久性、耐酸、耐腐蚀、防放射性
、耐高温等特殊要求的工程,由于我国没有这方面的 冬期施工实践,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所以 本规程不包括这方面的内容。
四、术语


受冻临界强度 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在受冻以前必须达到 的最低强度。 蓄热法 混凝土浇筑后,利用原材料加热及水泥 水化热的热量,并采取适当保温措施延缓混 凝土冷却,在混凝土温度降到0℃以前达到 受冻临界强度的施工方法。

综合蓄热法 掺早强剂或早强型复合外加剂的混凝土浇筑 后,利用原材料加热及水泥水化放热,并采取适 当保温措施延缓混凝土冷却,在混凝土温度降到 0℃以前达到受冻临界强度的施工方法。
对强度等级≥C50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
土强度等级的30%, 不宜:经试验数据统 计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4.0 MPa能达到要求,可采 用4.0 MPa。
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 强度等级的50%。 对有抗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70%。
当采用暖棚法施工的混凝土中掺有早强剂时,可 按综合蓄热法受冻临界强度取值。 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 的强度等级确定受冻临界强度取值。 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不宜低于280kg/m3,水胶比 不应大于0.55。
力焊冬期施工规定;
6、修订了混凝土负温受冻临界强度的规定;
按施工养护方法做规定 7、修订了综合蓄热法判别式;水泥标准改变
8 、“屋面保温及防水工程”一章改名为“保温及 屋面防水工程”,增加外墙外保温工程冬期施工 的内容。 9 、“装饰工程”改名为“建筑装饰装修工程”,
并取消了饰面工程的冬期施工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