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观困惑及对策研究

[摘要]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使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催产了新的价值观。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使青年盲目的追求世俗文化,过分关注关系,人情和面子,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取向弱化。这一演进过程,把青年的价值观带入了迷惘,不安,彷徨的困惑境地。如何确立一种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的正确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知识性探索,也引起了每一个社会人的深思。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运,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对实践的规范,驱动和导向作用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确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立足于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其意义就不止是一种观念上的设计,还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一种更新的,更为合理的价值取向,一种贯穿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理论探求。这对于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现状

要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现状,首先还得明确价值观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在对价值观的研究上,克拉克洪(clyde H.kluckhohn)、罗克奇(Rokeach)、施瓦茨(Shalom H.Schwartz)的定义最流行。克拉克洪(1951)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价值的”的看法,它是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生活。罗克奇(1951)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且不仅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

从以上三位心理学家对价值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共识:(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是个体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的结合体。(2)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价值观有对主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功能。(4)价值取向是个体内化了的价值观,对人的行动起调节和定向作用,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倾向。

由此可见,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也受社会体制、政策及自然环境的变革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无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传统的体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一结果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在此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年。

字串8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中国的巨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给青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给青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界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进青年主体意识成熟的同

时,也诱发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膨胀;实践方式的变革在推动了青年发展,求知观念的更新的同时,也淡化了他们的人民群众观念和祖国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引起青年个性追求丰富化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产生享乐主义和消费上的盲目攀比的意识;在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实现的条件下,青年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全球意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诸如抽象人性论,西方的民主和人权观也会随之在青年中传播等等。把以上现象归纳起来分析,可以看出,价值观的转变对当代青年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冲击:

(一)、以己为中心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已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然而,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岗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有永久的最大利益。况且,有些社会美德,社会公德性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利益来衡量的。在社会发展中,利益是转移的,波动的,然而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出现,就会使价值认知失调,价值认知的失调会使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矛盾。

为了追逐以己为中心的最大利益,使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出现“热”和“潮”,每一次“热”和“潮”都会使一批人“发起来”,从而对其他人形成强有力的诱惑,出现了学校老师追逐“下海热”,公司员工频繁跳槽,出现为求职称的学术腐败,为求私欲的官场腐败。同时一些人的工作态度也令人担忧,由于没有利益,该管的事不管,该负责的事不负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工作应付的态度。这些现象充分证明了利己主义在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在此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也已经或正被这种价值观所影响。

总之,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出现社会浮躁心理,社会整体责任心下降,公众意识下降,并有可能在思想和行为的相互影响中形成恶性循环,使这种社会的恶性发展诸如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遏制。最为严重的是影响青年一代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研究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机制及其特点,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追逐世俗文化

由于经济生活上的富足和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当代广大青年的思想当中,有一种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就是对物质过分崇拜,重物质,轻精神。使中国的传统美德,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逐步弱化,出现了重利忘义,物质欲、金钱欲压倒一切,精神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这种物欲化的直接后果就是使人变得贪得无厌,使人过于强调金钱,使人认钱不认人,使人失去理性变得贪心不足,使人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非分欲望。在当今不但增长的青少年犯罪,不少女大学生卖淫事件都说明了物欲化倾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然而,对一些精神财富,对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被当代青年所冷漠。他们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但却很少在塑造自我价值上下工夫。

同时粗俗化倾向也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因素。不少青年举止越来越粗,说话越来越俗,行为越来越荒唐。他们会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之死而悲痛欲绝,但同时也会在一个权威教授的讲座下面呼呼大睡,他们不会为说脏话做脏事而脸红,反而会为与之相反的行为而不屑一顾。这种现象说得严重一点就是自甘堕落,与“狼”共舞,如果处理得不好,它最终会把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