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教学与科研相融合:高校发展的战略选择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办了柏林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将科研引入大学教育过程中,将大学的职能进一步扩大,明确提出大学应肩负两种职责,即教学和科研。
时至今日,教学和科研已经成为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形式,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科研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教师通过科研,不断汲取新知识、产生新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大学若要很好地肩负起国家、社会、公众和时代赋予的使命,就必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一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1科教融合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强调“研究型大学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
创新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的教育功能正在从注重传播知识、单纯强调教学职能,转向强调教书育人和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学依托于科学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以科研支
所有学科的发展定位,使得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
其次,大学内部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如大学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存在的问题、教学与科研融合没有形成完善而合理的路径体系等,这些都是导致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学教师有着双重的身份,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所以,就应该从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与评价。
事实上,我国大学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教学与科研考核评价体系[2]。
突出的问题有:在考核过程中过度关注科研结果,评价制度明显向科研成果倾斜,过分强调在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刊物的级别、得到奖项的等级;常常忽略对日常教学过程质量的考核,对教师素质的考核不够重视;对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过,不重视将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对科教融合多数还停留在理论的认识上,没有形成有效的实践途径;对于科研的奖励政策和评价机制相对比较完善,而教学奖励和评价机制却不太明确。
3教师层面的原因
首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有着不同的特点,对教师的内部激励作用也不同。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较低,通常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则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结合。
教学工作相对于科研工作而言比较单一、机械,而科研工作对于教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从中体会
到创造与创新的满足感。
同时,与教学相比,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更容易产生成就感,科研成果相对于教学成果而言,更能及时的得到反馈和收获成绩。
其次,从外部激励来说,从事科研可以更好地改善教师的福利。
robert c·serow(2000)的研究表明,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容易受到同事的尊敬以及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在现有的制度下,教师搞科研更容易评上高一级职称、晋升高一级岗位。
高校对教师的学术水平都作了明确要求,规定了很多具体指标。
正因为这种情况,很多教师把科研工作看成了第一选择,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加剧了教学与科研的冲突[3]。
在大学里,科学研究的影响因素相对较教学少,其成败更多地取决于科研人员本身的努力程度。
然而,教学成果即人才的培养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还与个人的能、性格、家庭背景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有关。
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并不一定与所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正相关[4]。
三促进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路径
1从高校宏观环境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合理的学校类型定位。
由于每所学校的基础和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软硬件建设水平不齐,以及社会地位、服务方向和竞争力都不同,每所学校都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学校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科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并重;第三类为教学型大学,虽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但以教学为主体。
不同类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意味着科研在学校地位的差异,同时,也说明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程度有所不同。
所以,高校只有从宏观上定位其学校类型,明确科研与教学的地位,才能更好的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第二,合理的专业定位。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重点发展的专业,对所有专业的重视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在不同学科间,师资力量和科研经费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学校内不同专业的定位也就不一致。
在研究型大学里存在教学型专业,在教学型大学里也存在科研性质较强的专业[5]。
因此,学校应考虑到不同专业在学校的地位与发展方向,进而作出符合不同学科的专业定位。
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申请科研立项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积极作用,培养优秀的研究型人才;另一方面也要给教师提供一个适合教学的平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三,创建具有研究性的校园文化。
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是以师生对学习、研究的向往和热情为基础的,这正需要研究性的校园文化来哺育。
校园文化是对学校传统、学校精神、学校作风最好的体现,它既是是学校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又是大学师生进行教学、科研的共同文化环境。
这种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
研究性校园文化以激发学习者的
探索精神、培养创新人格、学术自由为特征。
在这种文化中,教师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来验证、发展既有知识,使自己的教学赢得学生的青睐。
大学生也能在参与教师真实的科研过程中感受到知识创新、创造发明的乐趣,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本领。
2从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完善人员选拔与分工制度。
学校应分别设立教学岗位和科研岗位,学校根据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考核,并结合教师自身的意愿最终确定教师的岗位。
同时,对岗位实行开放流动的运行机制,允许教师在能力范围内在教学岗位与科研岗位间流动。
比如有的专家教授暂无科研项目,就可以鼓励这些人走上教学岗位,把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最近动态,同时,也能从和学生的互动与交流中的到一些启示,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
在教学岗位上的教师并不意味着只教学不进行科研活动,只是在工作上更侧重于教学工作,对其工作的评价也以教学工作为主。
教师在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之余可以将精力投入到科研活动中,通过科研活动了解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动向,并将其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这样更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第二,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估与激励机制。
关于对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评价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师的行为和学校内部科教融合的质量。
对于教学的评估应围绕教学活动展开,而对于
科研工作的考核则应以科研成果为中心和重点。
教学与科研都应各自有适合其发展的衡量标准,两者间的指标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
对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评估机制也应有所差异。
针对科研设立科研发展基金、优秀科研成果奖、核心期刊论文奖的同时,也应针对教学工作设立一些激励政策,比如人才培养基金、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称号等。
这种评估与激励机制对处在不同岗位的教师来讲,可以借用美国心理学家f·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来解释。
对于教学岗位的老师来讲,在教学工作中的成就相当于“保健因素”,在科研活动方面的成果为“激励因素”;而对于科研岗位的人员来讲,科研成果变成“保健因素”,相关的教学活动则变成了“激励因素”。
总之,教师间的竞争应该是不层次、多角度的,每一位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业务取得成果,最终得到其价值的体现[6]。
3从教学、科研的内容与主体出发促进科教融合
第一,重新审视研究的内涵。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师,研究应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术研究,另一种是教育研究。
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关注学术研究而往往忽视了教育研究,从而无法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
高校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既是一位教育者,也是一名学者。
教师如果能将自己的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相融合,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才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和谐发展。
所以作为高校教师,研究的内容不仅仅局限在学
术研究,也要发展教学研究,应根据自身的岗位而有所侧重,将两种研究相结合共同发展
第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道德修养。
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还有道德方面的问题。
教师应提高道德情操,根据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要求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教师应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教学与科研间的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得失,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通过道德调节,激发教师的道德感,引导教师正确看待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矛盾,正确对待工作中的竞争与协作,进一步加强教师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互动。
总之,高校中教学与科研的融合,要综合运用行政、道德、市场和文化的共同调节作用。
只有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看待和分析教学与科研产生冲突的原因,通过多种路径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赵婷婷.从大学与社会的矛盾看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1999,(2):47一50.
[2]付金会,宋学锋.影响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平衡的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29一58.
[3] homer bates,& cheryl frohli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productiv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inance faculty. http:∥www. abe. villanova.
edu/proc2000/n039. pdf,2000 academy of business education.
[4] john hattie,herbert w. marsh. one journey to unrav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and teaching.”reaearch and teaching: closing the divide an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marwell confer-ence centre,colden common,winchester,hampshire,so21 1 jh,18—19,march,2004. [5]史秋衡.论科学规范与大学科研评价[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1).
[6]董秋月.大众化时期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