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美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艺术而在培养美好的人”,“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生活……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即学校教育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其中主要的是德育和美育,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使他们按美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逐步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有益于社会的人。基于这种认识,笔者在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将思品教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美育在品德课教学中的意义

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表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换言之,它就是一门让小学生学习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习得道德行为的学科课程。而美育,亦称为审美教育,则是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塑造人的形象化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段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情感为核心,以形象为载体,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从而树立美的理想,养成美的品格,形成美的情操,健全和发展美的人格。

美育不仅是思品社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思品社会课教学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同时还是思品社会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用心去做教材和学生的知音,在思品社会课教学中

运用自己的审美经验,深挖教材中的每一个美丽细节,每一个情感因素,把自己对于教学、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传递给学生,在教学中让美育和学生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去领略自然美,感受社会美,学会鉴赏生活美,在实践中塑造美好心灵。正像嫩芽的发育决定树苗的茁壮成长一样,我们只有让少儿的心田始终洋溢着美的旋律,才能促使他们健康成长为全面发展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新型人才。

二、美育在品德课教材中的体现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课。因此,教师必须走出以往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贴近学生生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组织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教材中美育的体现。

首先,思品社会课教材直接提出了美育的要求。品德与社会课要求从儿童的生活本身出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情感性。而具有情感性的具体要求是:“重视实际生活中的现实的、情感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注重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帮助他们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高学生对道德的敏感性,提升学生的心灵体验,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丰富其道德情感……”。

其次,美育在教材结构中的体现。以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为例,整个教材分为五个单元,可以对应为五种美育内容。从教材每一单元的内部结构来看,也充分运用了美育心理的全过程——从感知、理解、想象参与到人的情感中,到产生美感,到产生以美的行为来驱动学生

自觉实践的冲动。从而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外显为学生的行为。

三、美育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一)以美导真,树立学生的道德理想

小学阶段是孩子情感、意志、鉴赏力、判断力形成的初级阶段。孩子精神世界是在外界的不断作用下变得丰富多彩的。“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之美”。苏霍姆林斯基深刻揭示了以美导真的重要意义。当外界的刺激都是以美的形态冲击孩子的心灵时,孩子就会由惊叹、赞美到崇拜、模仿,从而明确真理,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

(二)以美引善,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人的本性中,潜藏着诸多的善良本性。重要的是我们的教师要去将其发掘、引导出来,以形成孩子良好的品质,构建孩子正确的道德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而善良的本质是爱心,爱心体现在爱人、爱祖国、爱自然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在教学《生活因爱而美丽》这一节时,笔者除使用课本的素材外,还从网上下载了大量贫困山区孩子缺少就学条件,需要帮助的图片给孩子们看,并结合“5.12”汶川大地震人们互相帮助的故事和图片来冲击孩子们的视觉神经,激发他们要帮助他人的冲动。并适时组织孩子们为灾区的小朋友捐钱、捐物。有的孩子还精心地为灾区小朋友准备了内衣内裤、学习用品。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体会了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德认知,促进了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三)以美明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高尚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道德认知基础之上的。在教学《我的绿色日记》这一节时,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讲讲环境污染对人的危害,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要身体力行地去保护环境就更难。因此,笔者先从网上下载一些风景优美、山泉清冽、鸟语花香的图片让孩子们尽情地欣赏,让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这样美的环境中生活、嬉戏的镜头,并用文字记载下来。然后再将学生带到湘江排污口,当他们看到一股混黑含有恶臭的污水流向湘江,特别是一些堆放垃圾的水也流向湘江时,孩子们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再带他们到自来水厂观看净水过程,当看到浑浊的江水流进来,第一次净水后厚厚的绿藻漂在水面上,有的学生感到一阵阵恶心。经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学生感受到保护环境的美,破坏环境的丑,感受到从江水制造成自来水的不易,从而懂得了要保护环境、节约用水的道理。

(四)以美激趣,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创造力的培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蕴含着很多富有想象力的内容,而想象就是美育的基本内容。想象丰富的人,美感必然丰富。如笔者在教学《交通连着千万家》这一节时,在学生充分了解交通的便利和发展的基础上,将着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既方便出行又没有污染并安全可靠的交通工具。学生或用文字,或用图画,或用手工制作来表现他们想象中的功能齐全的工具,并且召开了小小的班级产品推介会。同学们在推介中,自然融汇

了这一节课中所学会的知识,并且懂得了安全第一,珍爱生命的道理。

综上所述,品德课要以美育德,注重美的呼唤,就必须“让德育内容的显示形式合乎美的规律,使学生认识建立这些规范就是为实践主体目的性活动建立起运用规律的形式”。就是充分运用美育与品德课的共同点来营造愉快的、自然的、美的共鸣,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即须具有较渊博的知识、火热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和完美的人格。其次必须尽可能美化教学语言。不可尽讲些“八股文”,也不能满嘴都是“应该”“必须”“只能”“不要”之类的用词。要善于把严肃的问题轻松化,陈旧的话题新颖化,空洞的道理现实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展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以身示范。因为思品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审美活动的过程,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一不在学生的审视评价之中。我们只有具备了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行,才能以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成为他们自觉效仿的榜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