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医学的发生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研究性学习报告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医学的发生和发展

〔摘要〕医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认识关系、实践关系和价值关系。当代医学正在发生重大的模式转换,从认识关系审视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主体必须完整地把握作为客体的

人的本质,必须在疾病和健康的对立统一中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必须建构科学的认识结构、培育良好的精神素质;从实践关系看,主体必须把尊重生命规律与合理发挥医学能动性结合起来,必须以系统整体的视界、多重性的角色从事医疗实践,必须超越生物医学的技术理性;从价值关系看,主体必须在吸取医学史上主客价值关系演进成果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构建新的主客体价值模式。

〔关键词〕医学主体和客体;认识关系;实践关系;价值关系

从认识论的视野审视医学实践的主客体关系,有助于我们拓展医学伦理学的视界,把握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深刻理解当代医学模式转换的历史必然性,当然,对

于提高医学工作的层次性,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

义。

1医学主客体的认识关系

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实践活动的前提。作为“非对象化”或“客体主体化”的运动,认识活动增强着人们的本质力量。主体对客体认识得越全面、越深刻,其思想就越可能越具有真理性,改变世界的活动就可能越自觉、越自由。

1. 1 医学主体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质的把握“当医学把人的生物属性当作唯一的研究对象和治疗对象时,所谓的人类医学与兽医学并无本质的不同。”[ 1 ]随着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医学日益社会化,人们不断对生物医学的客体观念进行反思,由此催生了生物- 心理- 社会新医学模式,在该模式视野中,人作为一个具有生理多层次性、生理与精神相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要对自然、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内环境作出适应性调整,以达到身心平衡,并与环境协调一致。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

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 ]新医学模式不仅第一次在医学史上科学、完整地理了人,使医学第一次具有人类学的属性,而且把人本质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反思的高度。医务工作者只有确立新医学模式这种人的理念,才能更好地从事医学实践。

1. 2 医学主体的认识水平取决于其对人类生命存在状态的理解

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在其属性上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次,在其运动过程中包括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三种情况。只有完整全面地把握

生命的存在状态,才会有正确的疾病观、病因观和健康观,才能有成效地开展医疗实践。新的医学模式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健康和疾病及其联系上全面把握生命的存在状态,认为健康和疾病都不能简单地仅仅从生物学意义上去解释或找原因。医学实践证明,不仅心因病、功能性疾病,单纯的生物医学不能解释,即使以生物性为主要因素的传染性疾病(如性病、艾滋病和结核病等)的流行与防治,也受到社会心理诸因素的制约,还有许多疾病的生物因素要通过社会与心理因素起作用。关于健康,也决不是身体上的无疾病,而是指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诸方面的良好状态。健康态和疾病态的区分,从生物角度,“主要是看躯体功能是否保持良好状态,有无不能被治或被控制的疾病,有无不能被康复的躯体残疾,有无持续的不适和虚弱等”;从心理学角度,“主要是看内心有无严重的矛盾冲突,个性能否得到自然发展,能否自如应付各种紧张状态,有无明显的精神活动异常等”;从社会角度,“主要看能否适应社会道德、文化准则和社会规范要求,能否在社会生活中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能否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能否在社会生活中满足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需要”。[ 1 ]新医学模式对人生命存在状态的把握充满者辩证法的哲思,而且体现了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这一属性。这种视野是现代医学主体所必须具有的。

1. 3 医学主体的认识水平受其认识结构和精神素质的制约

认识结构是由科学知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凝结成的统一体,它是在主体先行活动的基础上建立的,但是它一旦建立起来就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框架和模式。人的认识活动总是表现为把原有的认识模式延

伸并运用于将要认识的客体,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古代的朴素整体论,到近现代的还原论,再到当代的系统整体论,展现了人类思

维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轨迹。系统整体思维方式的诞生,也是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一个标志。反思当今医学实践,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丰富的现代医学科学知识,学会运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开展医学工作。另外,医学主体的精神素质,如情感、意志、信念和理想等,也对其认识起着重大影响。医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3 ]主体的情商对智商提高起着激励和保障作用,而且更加重要的,对医学主体来说,情感因素也是其把握客体的一

种方式。智商低下固然不能做医生,而智商高、情商低也做不好医生。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对生活抱着热爱之心,对生

命抱着敬畏之心,对社会抱着感恩之心,对患者抱着恻隐之心,对医学

抱着献身之心等等,这些

精神素质是主体有效从事医学活动的认识论前提。

2医学主客体的实践关系

实践关系是医学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作为主体客体化的对象性活动,它是认识关系的目的,也是以下将要讨论的价值关系实现的决定环节。医学实践,就是要解决好尊重生命规律与合理发挥医学能动性的关系问题,医学实践改造与影响客体的方式问题,及如何对待医学技术手段的问题。

2. 1 尊重生命规律与合理发挥医学能动性的统一

人的生命现象是医学研究的对象,而生命遵循新陈代谢的自然演化规律。健康、亚健康和疾病都是生命有机体的存在状态,生老病死都是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生命规律是医学实践所不能改变的;另外,受到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医学不可能在人类健康和疾病问题上有绝对真理的占有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抗生素和疫苗的使用,控制了困扰人们多年的几种传染病,于是在医学实践中孕育了一种乐观主义,它天真地认为没有不可治愈或不能医治的疾病。这种乐观主义在认识论上是一种试图摆脱自然规律制约的绝对主义,它后来很快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抗生素的每一步进展都使微生物更加具有抗药性,滋生出更多新的病毒和类病毒。时至今日,癌症和艾滋病等仍然是困扰人们健康的难题。人们本应该从现实中吸取教训,但是20世纪科学的辉煌成就使医学乐观主义进一步上扬。被美国学者埃德·里基斯看作“科学也疯狂”典型案例的“人体冷冻学”,将濒死病人瞬间冷冻并保存起来,以求在未来某个时期解冻、治愈和康复。一位人体冷冻学家嘲笑否定论者说:“当你死去时,你就是死了;而当我死去时,我可能还能复活。那么,究竟谁是笨蛋?”[ 4 ]这种医学乐观主义类似于哲学上的“唯意志论”,它的一个社会后果,是造成医学资源的分配不均。在发展中国家,医学资源有限,一小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可以依靠昂贵的高技术,在重病监护室中延长着死亡的到来,而更多的人没有基本的医疗保障。因此,承认在某一特定时期医学实践中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承认生老病死是生命演化的必然规律,“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不是医学的耻辱,而是一种冷静的科学理性,这将有助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