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中西货币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中西货币史摘要: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因素造成的。古货币是历史的见证,而我们可以从古货币的制造可以看出中西方在价值观念及处世态度上的诸多差异。古货币以金属货币为主体,在货币的差异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中国铜币广泛使用而西方以银币为主。由于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文明起源的不同,古代中国更广泛地使用铜币而较少使用金银币。

2.货币外在形式和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异。儒家文化审美情趣的影响造成了二者差异的原因。

3.货币铸造方式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古代中国主要采用浇铸法制币,而西方多采用打压法制币。

关键词:中西文化:货币差异:货币材质:铸币工艺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岁月的长河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欧美文化、阿拉伯文化共同构成世界主要的三大文化。作为独具特点的中国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迥异于西方历史,作为同为中西方广泛使用的铸币在成长发展中,在生产流通中,在外在形式、文化内涵上也缩微了文明差异和历史差异的一部分内涵,中西货币的发展历史对于研究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都具有窥斑全豹的重要意义。

首先,中西方铸造货币的材质不同。纵观世界货币史,不难发现,西方社会在历史上同古代中国一样,都是以金属货币为主体,但相对中国来说,西方的金银币较中国更广泛的使用,原因何在,让我们从中西方文明的起源、阶级结构、经济差异等方面作一简要说明。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最早踏上文明之旅的国家,同古代西方国家一样古老的中国社会也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国家结构,所不同的是中国处在金字塔基座的是广大奴隶和贫民。平民阶级在古代中国社会仅占极少部分。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这种社会结构依然存在。由于统治古老中国的皇权极端集中,平民阶层人数的较少分布及广大贫民的存在,使得社会必须更多铸造适合他们经济实力的小额币值的货币,这就产生了中国大范围内铸造价值较小的铜币,以满足处在社会最底层而人数最广泛的人群的需要,这是中国社会大量铜币能够长期被应用并固定下来的根本原因。

在古中国,人多居住于适宜人类生存环境优越的地带,各种自然资源也就相对比较丰富,尤其是发展古代农业的自然条件较好,形成了我国自古以来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促成了封建统治者重农轻商思想的形成,也导致我国的商品经济相对不发达,与周边大规模的商品经济交往相对较少,个体经济完全可以生产出家庭所需的生活用品,因而缺少与外界交往的动力与需要。交换的需求少,对外

贸易的需求少,使得价值含量较大的金银币在市场上的需求量就少,人们之间的零售贸易主要是用单位价值小的铜币,因此,铜币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便被更广泛地运用在流通领域里。‘

反观西欧诸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受温带海洋气候的影响,形成了相对比古代中国更为发达的牧业经济,加上建立的均是各自独立的诸多小国,王权的相对衰微,诸侯国的相对强大,贵族阶级相对较多。在西方阶级结构中,与王权相抗衡的平民阶层人数也较多,经济实力的较强大产生了更多的、价值量较大货币的需求,如金银币。再则,单一的地理环境促成单一的产业结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匮乏,市场经济的成分相对就多。生活中的很多必须品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对外贸易来获得,因而西欧自古以来对外贸易比较发达。大量对外贸易的开展,形成了西方各国以单位价值大的

金银为主要铸造货币的经济结构,铜币的铸造及使用在社会生活中只占很少的份额。总之,古代中国贫民阶层分布的更广泛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交换更少发生,所需价值量较大的“金银”自然而然就较少流通,铜币被更广泛的使用,也符合这一客观需求。

其次铜币外在形式和思想文化内涵的差异,从中西方历史艺术来看,我们会发现中国艺术强调精神意境,西方艺术讲究真实、实用。因而在中国产生了中国画,西方产生了油画的艺术形式。中国儒家思想渗透了中国的艺术,西方理念主义造就了西方的艺术形式。中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也反映在货币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文化内涵上。中国古代铜币以圆形方孔钱盛行时间最长,币面很少有较多的装饰图案,表现其美的往往是中国最具特色的书法艺术。西方铜币则以实心为主,刻画的图案具体写实。哲学思想导致美学思想的差异,反映到货币形式上是币形图案的差异。

中国铜币最早是以刀币的形式出现的,到春秋战国时,出现了方孔圆形钱,当时除了秦半两外,还有齐、燕也是用方孔圆钱。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货币,规定了以“半两”方孔圆钱为通行货币。从此方孑圆钱在中国历史上运行了长达两千多年。那么为什么秦始皇要确定用方孔圆钱呢?有人说古人把钱穿插在方形的竹木枝上,方孔可以免得钱身回转、磨损,这种解释难以使人信服,因为它可以用麻绳来穿,或用其它方式来保存。古人对钱币的磨损不会寄以很大的关心。中世纪的西方人很关心钱币的磨损,那是指金银币,中国所用的铜钱其价值很小,是否磨损没有多少人去关心它。

秦始皇用方孔圆钱是象征外圆内方,象征天圆地方,这正是当时中国人的宇宙观,这一观点是从原始图腾演变而来。秦始皇是一个相信方术的人,他继承了这种“天命”思想,并把它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当然也包括货币的制作,这种形制虽不是秦始皇时期所创,但经他采用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行用了两千多年而没有改变。这一货币形态还影响了周边其它许多国家的民族,比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古时也用方孔圆钱这一形制。为此,晋朝的《钱神论》中对钱币有这样的描绘:“钱之

为象,有乾有坤,内外方圆,外圆代表天命,内方象征皇权,外圆内方成了天命皇权的符瑞,成了统治者稳定江山,禁锢百姓思想的顶天柱,历代统治者怎肯轻易更改呢?

圆外方孔钱这一特殊形制所透射出的天命与皇权关系。

中国货币的币面是以文字为主,可记值或记重或记铸地或纪干支,除文字外,币面别无它物,如果钱币上发现有飞鸟走兽,人们就要研究它到底是不是正用品。正因为中国钱币上只有文字,所以它更能够反映中国文字发展的情形,这是中国钱币历史价值的一大根源。西方人把钱币看成美术品,中国古人也把钱币当作美术品看待。方孑圆钱上的文字中渗透着严格的章法、刀法,有骨有肉,因而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钱币的形状、穿孔轮廓的阔狭、铜色的配合等都很讲究。尤其是钱文的书法往往是历代文人,包括很多帝王尽显才能的天地。古钱币追求布局的巧妙别致,铸工运刀的韵味,从力度、刀痕上体现中国书法,或古朴苍劲,或端庄典雅,或秀丽多姿,或粗犷豪放,这也只有在方孔圆形钱币上方能提供这挥洒用笔的最佳境地。方孔圆钱这一特殊形制充分地表现出中华民族严格的对称美。中国人自古以来注重对称,用对称来表现严谨方式、井井有条是我国传统美学的基础。古代的文字、陶器、青铜器上的纹饰、帝王的宫殿以至对联律诗几乎无一不包含着对称美的内容。方孔圆形的货币形制也正是符合对称美的需要,并且在钱币上,古人把对称美发挥的淋漓尽致。五代时期南唐出现的开元通宝篆隶对子钱就是古人在钱币上对称美的高度发挥与创意。所谓的对子钱就是同一种年号钱同时用两种或三种书体,两者在形制方面、穿孔大小、轮廓阔

狭、钱体厚薄、钱文的深浅以及铜的成分都是一样,甚至有时两者同样错范、流铜和破裂。在文字方面,字体的大小和位置、笔画的精细都相符合,所不同的就是一篆一隶或一篆一楷。在这方圆之地,中国古钱币的美得到了尽情的表现与释放,对称美是西方人所不强调,有时甚至有意避免的。

西方货币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则完全不同于中国古钱币。西方货币在形制上为实心圆形,属打压而成。币面上有图有字,一开始图形简单,而且往往只一面有图形,背面为方形戳印,后来发展到两面都有图形,且图案大半是神话中的人物及统治者的头像。中国人所追求的含蓄的美——对称美却是西方人最避讳的,他们追求自由的美,大胆开放式的美。西方货币的币面上不但有文字,而且有图形,图案以人物、鸟兽、花木为特征,都是写实写生的,尤其对于人体的构造具有正确的认识。人像的雕刻细致而生动,各古代民族的体质上的特点、服装、发式的演变,古代神话的内容、宗教的发展,历代帝王的像貌,甚至有些历史上重要事件都遗留在钱币上,而且钱币上的图案往往有些是惟一资料。西方人一向把它们的钱币看成是美术品,钱币艺术在美术作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比较全面而正确地反映了西方美术发展的历史,研究西欧美术史的人,从钱币上所能获得的知识,比从任何其它文物上所能获得的知识更要全面可靠。币面图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