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转喻认知翻译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转喻认知翻译研究
作者:徐莎莎谌莉文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在转喻认知的模式下,对2013年“两会”报告中的俗语进行范畴分类和翻译认知解析。

研究发现:第一,“两会”报告中的俗语可以通过转喻认知机制进行解读;第二,这类俗语可以在转喻认知模式下,依据凸显的焦点不同而分成以下四类:日常行为类、心理期许类、生活物品类和人体器官类;第三,不同范畴类型的俗语可以在转喻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第四,根据转喻认知模式,“两会”报告中的俗语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提高其英译效果。

关键词:“两会”报告俗语分类转喻认知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2013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会”报告)中,涌现出许多有带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像“摊大饼”“打断骨头连着筋”“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

这些短语形象生动且寓意深刻,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翻译过程蕴含着特殊的认知机制。

周吉(2006)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探究政经类俗语的翻译;李红霞(2010)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索政论文体对俗语翻译的要求;谌莉文(2011)从概念范畴的认知视角出发,研究意义协商在俗语翻译中的作用;刘思雨(2012)从语域理论出发,解析俗语对政府报告整体翻译的影响。

以上研究并非是针对俗语翻译的专门研究,因此在基本语义域内的翻译难以适应其复杂多变的使用和功能。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认知观为视点,以2013年“两会”报告中出现的俗语为语料,首先进行范畴分类,在此基础上完成转喻跨域认知分析,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的俗语翻译认知策略。

“转喻认知”①指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与其存在附属或关联关系的另一个事物的名称。

在修辞学上,文旭、叶狂(2006)认为转喻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间接地表达语言的隐含义,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展现语言的魅力;在认知语言学中,Panther & Radden (1999)和Koch(2004)认为,转喻不仅把语义的表达替换成另外的形式,还简化了人们对复杂概念的认知过程;在翻译领域中,研究人员(谭业升,2010)发现,转喻反映出人们产出信息和认知语言的过程,具有推进和易化的作用。

本文研究的是俗语的转喻认知翻译,因此采用的是谭业升的观点,即在某一特定语境内的概念框架下,若载体和目标体之间可及的基础关系是邻接关系,并且载体具备激活目标体的作用,就可判定两者存在转喻关系。

这种观点与Rubin (2001)的图形-背景概念(Figure-Ground Concept)呼应。

后者强调了认知过程中焦点的重要性,指出图形作为认知焦点,能够实现跨域映射,是人们在相邻语义域内完成认知的动力。

基于此,本文认为转喻是一个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由凸显的图形提供理据,把焦点映射到相邻的语义域内,建立起完整的语境进行分析的认知机制。

二、“两会”报告中俗语的范畴分类
目前,学者对俗语的分类视角大相径庭。

史式(1979)分析俗语的出处,认为其主要来自民间口语,其次来自历代文人创作,即书面语;向光忠(1985)研究俗语的定型过程,并提出四种途径:径直引用、变更原义、加工改造和摘要概括。

2013年的“两会”报告中频频出现来自民间的词语、短句以及典故,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关。

本文在史式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凸显的不同,将俗语分为四类:日常行为类、心理期许类、生活物品类和人体器官类。

(一)日常行为类俗语
日常行为类俗语产生在生活和生产中,与人们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高产性和具体性。

以动宾结构居多,凸显出动作,并依赖于特定的语境。

在不同领域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如:改革报告中的“趟深水”,发展报告中的“摊大饼”。

(二)心理期许类俗语
心理期许类俗语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实现一定的愿望和期待,凸显人自身的思想活动。

在报告中通常用来表达政府的态度、看法和承诺等,将复杂抽象的心理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

如:“断掉发财念想”“花好月圆”等。

(三)生活物品类俗语
生活物品类俗语指的是使用有相似特征或性质,或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比性的生活物品来指代“两会”报告中的特殊政治词汇。

这些物品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独特性,借用于政府报告中,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如:“防腐剂”“安全网”等。

(四)人体器官类俗语
人体器官类俗语是人们通过其突显的器官来进行理解和认知的,它们给人最深刻的感受,能传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显得更有说服力和信服力。

这类俗语通常用于报告结尾处,用以号召群众,增强感染力。

如:“壮士断腕”“铁面问责”等。

三、“两会”报告中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过程
转喻认知强调同一个框架内的不同概念间、不同概念与整个框架间,以及一个大框架内的不同框架间的邻接关系。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对语言中凸显的部分进行分析,再通过这个中心成分来唤起其它成分的理解,从而完成整个语句的认知(谭业升,2010)。

这说明,在汉英语言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转喻的跨域理解原则来进行俗语的翻译。

鉴于上述四类“两会”俗语,下文进一步剖析其转喻认知翻译过程。

(一)日常行为类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
日常行为类俗语来自人们平时的工作经验和体验,因此人们的日常行为对事件的认知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如:
(1)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

(2)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在转喻认知模式下,例(1)中的“趟水”是整句话凸显的部分,能够为英汉民族共同理解,是人们试探水深的动作。

报告中使用这一俗语,说明改革充满困难和未知,但中国人有勇气并愿意为之拼搏。

我们在翻译时,把“趟水”从生活域映射到“改革”这个政治域中,以动作部分来解读整个语句。

既完成了俗语的转喻认知,实现了跨域理解,对翻译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译文的信息传递更加准确。

例(2)中,“摊大饼”这个动作是整句话的中心成分,但大饼是一种中式小吃,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城镇化”与“摊大饼”搭配,句意难于理解,这时转喻认知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把“摊大饼”从生活域映射到“建设城乡”这个政治域中,旨在表达中国政府坚持协调一致、力度恒定的城乡发展战略。

在完成整个句子的分析后,就可在政治域内进行英译,使俗语脱离汉文化的束缚,为英民族所理解,从而传达出中国城乡建设的实施计划和推进方式。

(二)心理期许类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
心理期许类俗语的使用,是借助期望和现实之间较高的相邻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来表达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是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

如:
(3)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

(4)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例(3)中的“花好总有月圆时”是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望,通过塑造“花好月圆”这一温馨的场景来唤起人们对祖国统一的良好愿望。

在此借助转喻认知获得的两种相邻场景,把心理域里的内容“花好月圆”映射到了政治域的“和平统一”中,这样就使得“花”和“月”这两项在汉语言文化中代表美好、温馨的意象翻译成相应的英语情感词汇,顺利地完成跨域英译。

在例(4)的“断掉发财的念想”中,“断”与“念想”的搭配具有口语化特色。

在进行转喻认知时,考虑到“断”和“消除、遏制”等词的语义相邻性,把“断……念想”从抽象的心理域映射到政治域中,并赋予其“遏制贪污腐败的欲望”之义,通过它在政治域中的意义来完成转喻思维,实现跨域认知翻译。

(三)生活物品类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
生活物品类俗语以其特性和作用(尤其是英汉民族共认的性质)代替了一些有着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适应人们的理解能力。

如:
(5)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

(6)要编织一张覆盖全民的保障基本民生的安全网。

在例(5)中的“防腐剂”凸显了保鲜功能,旨在表达政府权力为公的长时性。

本文把“防腐剂”在物品域中的防腐性映射到了政治域中的“政府权力”的恒久性,实现了性质的跨域转化,这在英语中也是如出一辙。

因此只需翻译“防腐剂”在政治域的意义即可。

例(6)中的“安全网”凸显的是“保护性”,表达政府对民生安全的重视。

“安全网”在物品域中的保护作用映射到政治域中的保障作用,也在转喻认知模式中完成。

在进行翻译时,与例(5)一样,只需翻译其在政治域中的意义。

(四)人体器官类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
与人体直接相关的器官类俗语最能为人直接感知和体验,也是最能传递情感的一类俗语,以情感为主线贯穿于转喻认知中。

如:
(7)改革需要发动勇气,我们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8)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例(7)中的“壮士断腕”是修饰“决心”的器官类俗语。

英汉语中对“断腕”的看法尚未统一,但感受是一致的,都是无法忍受的切肤之痛,能够达成心灵的共鸣。

这就意味着在英汉语言中,“壮士断腕”所表现出的气概能巧妙地把整句话的意义从人体器官域映射到政治领域。

因此,我们就只需翻译“断腕”承担的“坚定无畏”之义,巧妙地避免了因英汉语的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断腕”语义误解。

类似地,例(8)将政府执法的原则与手段和态度联系起来。

在英汉语言中,器官域中的“腕”和“面”分别代表政治域中的“手段”和“态度”这两个抽象事物。

我们在转喻认知中关注俗语在政治域内的实际意义,进行跨域分析,深入到报告的实质,这样得到的翻译也就更令人信服。

四、“两会”报告中俗语的翻译策略
(一)动作凸显
这类俗语中凸显的是动作本身,在英译时需要注重对动作的准确解读。

(9)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

“趟水”这个动作是人们在转喻认知时选择的焦点,是理解整句话的动力,需要在转喻认知过程中凸显,翻译时采用动作凸显的翻译策略。

译文:However hard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and open up may be, we will proceed without any hesitation because we have no alternative.
(二)情景凸显
人类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在表达情感或想法时,为了让对方更容易理解,就很有必要将想法具体地描述出来。

(10)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

例(10)可将“花好总有月圆时”使用完整句进行详细描述,以体现出想法与现实的高度相邻性,翻译时应采用情景凸显的翻译策略。

译文:We should maintain and develop well our common homeland to make it full of flowers,and with flowers in blossom, there will be a time for the moon to be full again.
(三)特征凸显
生活物品随处可见,翻译这类俗语时,需要准确地寻找出该物品的特性,在译文中有所凸显。

(11)把权力涂上防腐剂,只能为公,不能私用。

“防腐剂”在这里是用来比喻政府权力的公平公正,代表官员的自律清廉,是公正、透明的代称,翻译时应当采用特征凸显的翻译策略。

译文:We should keep the power fresh and honest, for public not private.
(四)意象凸显
人体器官与人类的感觉密切相关。

这类俗语赋予了人们更加真实的感受。

(12)政府应当铁腕执法,铁面问责。

在例(12)中,我们把器官作为焦点凸显于译文,同时翻译字面义和引申义,强调器官与人们感情之间的邻近性,翻译时应采用意象突显的翻译策略。

译文:The government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s “without mercy and with iron fist”.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两会”报告中的俗语虽然形式多样,但在表达上都是为了降低政府报告的理解难度,做到通俗易懂。

尽管这些俗语凸显的信息不同,但都能通过转喻认知机制进行准确地解读,在此基础上的英译也可以在转喻模式下完成。

本文对2013年“两会”报告中出现的俗语进行了语料整理和范畴分类,总结出四类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俗语转喻:日常行为类、心理期许类、生活物品类和人体器官类。

根据转喻认知模式,翻译时可分别使用动作凸显策略、情景突显策略、特征凸显策略和意象突显策略。

总之,政府报告在增添了俗语后显得生活化,而其隐含义在转喻翻译的模式中变得形象、生动。

注释:
①解释来自韦伯词典(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参考文献:
[1]Koch,P.Metonymy between pragmatics,reference,and
diachrony[J].Metaphorik,2004,(7).
[2]Panther,K.& G.Radden.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3]Rubin,E.Figure and Ground[A].In Yantis,S.(Ed.).Visual
Perception[C].Philadelphia:Psychology Press,2001.
[4]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的意义协商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11.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
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6]刘思雨.从语域理论视角解析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J].文
学界,2012,(2).
[7]史式.汉语成语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8]谭业升.转喻的图示——例示与翻译的认知途径[J].外语教学与
研究,2010,(6).
[9]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英文)[Z].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一次会议,2013.
[10]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6,(6).
[11]向光忠.成语概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12]张辉.熟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M].北京:军谊出版
社,2003.
[13]周吉.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中国特色政经用语的对等翻译[J].广
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社科版),2006,(28).
(徐莎莎谌莉文浙江宁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