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转喻认知翻译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转喻认知翻译研究

作者:徐莎莎谌莉文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3年第11期

摘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在转喻认知的模式下,对2013年“两会”报告中的俗语进行范畴分类和翻译认知解析。研究发现:第一,“两会”报告中的俗语可以通过转喻认知机制进行解读;第二,这类俗语可以在转喻认知模式下,依据凸显的焦点不同而分成以下四类:日常行为类、心理期许类、生活物品类和人体器官类;第三,不同范畴类型的俗语可以在转喻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翻译;第四,根据转喻认知模式,“两会”报告中的俗语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提高其英译效果。

关键词:“两会”报告俗语分类转喻认知翻译策略

一、引言

在2013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两会”报告)中,涌现出许多有带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语言,像“摊大饼”“打断骨头连着筋”“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等。这些短语形象生动且寓意深刻,体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翻译过程蕴含着特殊的认知机制。周吉(2006)从功能对等角度出发,探究政经类俗语的翻译;李红霞(2010)从目的论视角出发,探索政论文体对俗语翻译的要求;谌莉文(2011)从概念范畴的认知视角出发,研究意义协商在俗语翻译中的作用;刘思雨(2012)从语域理论出发,解析俗语对政府报告整体翻译的影响。以上研究并非是针对俗语翻译的专门研究,因此在基本语义域内的翻译难以适应其复杂多变的使用和功能。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认知观为视点,以2013年“两会”报告中出现的俗语为语料,首先进行范畴分类,在此基础上完成转喻跨域认知分析,最后总结出不同类型的俗语翻译认知策略。

“转喻认知”①指用一个事物的名称代替与其存在附属或关联关系的另一个事物的名称。在修辞学上,文旭、叶狂(2006)认为转喻把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理解,间接地表达语言的隐含义,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展现语言的魅力;在认知语言学中,Panther & Radden (1999)和Koch(2004)认为,转喻不仅把语义的表达替换成另外的形式,还简化了人们对复杂概念的认知过程;在翻译领域中,研究人员(谭业升,2010)发现,转喻反映出人们产出信息和认知语言的过程,具有推进和易化的作用。本文研究的是俗语的转喻认知翻译,因此采用的是谭业升的观点,即在某一特定语境内的概念框架下,若载体和目标体之间可及的基础关系是邻接关系,并且载体具备激活目标体的作用,就可判定两者存在转喻关系。这种观点与Rubin (2001)的图形-背景概念(Figure-Ground Concept)呼应。后者强调了认知过程中焦点的重要性,指出图形作为认知焦点,能够实现跨域映射,是人们在相邻语义域内完成认知的动力。基于此,本文认为转喻是一个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由凸显的图形提供理据,把焦点映射到相邻的语义域内,建立起完整的语境进行分析的认知机制。

二、“两会”报告中俗语的范畴分类

目前,学者对俗语的分类视角大相径庭。史式(1979)分析俗语的出处,认为其主要来自民间口语,其次来自历代文人创作,即书面语;向光忠(1985)研究俗语的定型过程,并提出四种途径:径直引用、变更原义、加工改造和摘要概括。2013年的“两会”报告中频频出现来自民间的词语、短句以及典故,大多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有关。本文在史式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认知凸显的不同,将俗语分为四类:日常行为类、心理期许类、生活物品类和人体器官类。

(一)日常行为类俗语

日常行为类俗语产生在生活和生产中,与人们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具有高产性和具体性。以动宾结构居多,凸显出动作,并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在不同领域承载着不同的意义。如:改革报告中的“趟深水”,发展报告中的“摊大饼”。

(二)心理期许类俗语

心理期许类俗语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实现一定的愿望和期待,凸显人自身的思想活动。在报告中通常用来表达政府的态度、看法和承诺等,将复杂抽象的心理以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断掉发财念想”“花好月圆”等。

(三)生活物品类俗语

生活物品类俗语指的是使用有相似特征或性质,或有一定的相关性和可比性的生活物品来指代“两会”报告中的特殊政治词汇。这些物品在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具有独特性,借用于政府报告中,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如:“防腐剂”“安全网”等。

(四)人体器官类俗语

人体器官类俗语是人们通过其突显的器官来进行理解和认知的,它们给人最深刻的感受,能传达出强烈的感情色彩,显得更有说服力和信服力。这类俗语通常用于报告结尾处,用以号召群众,增强感染力。如:“壮士断腕”“铁面问责”等。

三、“两会”报告中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过程

转喻认知强调同一个框架内的不同概念间、不同概念与整个框架间,以及一个大框架内的不同框架间的邻接关系。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对语言中凸显的部分进行分析,再通过这个中心成分来唤起其它成分的理解,从而完成整个语句的认知(谭业升,2010)。这说明,在汉英语言差异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借助转喻的跨域理解原则来进行俗语的翻译。鉴于上述四类“两会”俗语,下文进一步剖析其转喻认知翻译过程。

(一)日常行为类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

日常行为类俗语来自人们平时的工作经验和体验,因此人们的日常行为对事件的认知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如:

(1)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

(2)城镇化不能靠摊大饼,还是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在转喻认知模式下,例(1)中的“趟水”是整句话凸显的部分,能够为英汉民族共同理解,是人们试探水深的动作。报告中使用这一俗语,说明改革充满困难和未知,但中国人有勇气并愿意为之拼搏。我们在翻译时,把“趟水”从生活域映射到“改革”这个政治域中,以动作部分来解读整个语句。既完成了俗语的转喻认知,实现了跨域理解,对翻译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译文的信息传递更加准确。

例(2)中,“摊大饼”这个动作是整句话的中心成分,但大饼是一种中式小吃,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城镇化”与“摊大饼”搭配,句意难于理解,这时转喻认知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把“摊大饼”从生活域映射到“建设城乡”这个政治域中,旨在表达中国政府坚持协调一致、力度恒定的城乡发展战略。在完成整个句子的分析后,就可在政治域内进行英译,使俗语脱离汉文化的束缚,为英民族所理解,从而传达出中国城乡建设的实施计划和推进方式。

(二)心理期许类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

心理期许类俗语的使用,是借助期望和现实之间较高的相邻性和发生的可能性,来表达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是精神层面的具体表现。如:

(3)大陆和台湾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想花好总有月圆时。

(4)既然担任了公职,为公众服务,就要断掉发财的念想。

例(3)中的“花好总有月圆时”是对两岸和平统一的期望,通过塑造“花好月圆”这一温馨的场景来唤起人们对祖国统一的良好愿望。在此借助转喻认知获得的两种相邻场景,把心理域里的内容“花好月圆”映射到了政治域的“和平统一”中,这样就使得“花”和“月”这两项在汉语言文化中代表美好、温馨的意象翻译成相应的英语情感词汇,顺利地完成跨域英译。

在例(4)的“断掉发财的念想”中,“断”与“念想”的搭配具有口语化特色。在进行转喻认知时,考虑到“断”和“消除、遏制”等词的语义相邻性,把“断……念想”从抽象的心理域映射到政治域中,并赋予其“遏制贪污腐败的欲望”之义,通过它在政治域中的意义来完成转喻思维,实现跨域认知翻译。

(三)生活物品类俗语翻译的转喻认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