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朝鲜半岛的历史时期。朝鲜族是

东北亚地区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在延边地区的聚居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

延边地区过去被称为“北琉球”,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域。在古代,这里曾

是中国与朝鲜王朝、满洲国家以及日本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区域。这种交流和融合带

来了延边地区的社会文化的形成。

延边地区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移到这里的朝鲜族人。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

景下来到了延边地区。这些背景包括逃难、战争、经济因素等。这些朝鲜族人在延边地区

聚居并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社会文化。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中国与朝鲜王朝、满洲国

家以及日本之间的交流,延边地区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这些文化。这些外来文化的影响使

延边的朝鲜族社会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延边地区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

岛之间,地形各异,气候多样。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延边朝鲜族的社会文化既保留了

朝鲜族的传统元素,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也与历史事件有关。历史上,延边地区经历过许多战争和

动荡。这些历史事件对延边地区的朝鲜族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朝鲜族人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同时也经历了文化的深刻变革。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也与经济发展有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文化艺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延边地区,朝鲜族人参与了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并为

社会文化持续的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多元化和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历史、地理、经济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种社会文化是延边朝鲜族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集体创造和发展的结果。它既保留了朝鲜族的传统元素,又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繁荣的

文化景观。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朝鲜族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虽然在朝鲜和韩国并不存在朝鲜族的概念,此外还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以及辽宁和黑龙江三省。虽然很常听到这个民族的名称,可是很多人都不太了解朝鲜族的风俗习惯究竟都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朝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习俗,希望大家喜欢! 朝鲜族的民族发展史 朝鲜族(韩民族)的先民是三韩人(马韩、辰韩和弁韩),《后汉书·东夷列传》第七十五:“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马韩在西,有五十四国,其北与乐浪,南与倭接,辰韩在东,十有二国,其北与濊貊接。弁辰在辰韩之南,亦十有二国,其南亦与倭接。凡七十八国,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地合方四千余里,东西以海为限,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虽然韩半岛古代国名多变,但是“韩人”、“韩民”之称一直在民间延续,在中韩两国的法律文书中也时有出现,比如:19世纪80年代的《清·朝水陆贸易章程》中就有“华民”、“韩人”之称,19世纪90年代中期清国皇帝对日宣战诏书中也有“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之称。 在甲午清国战败后,在《马关条约》中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承认朝鲜独立,1897年,朝鲜王宣布建制称帝,建立“大韩帝国”,“韩”第一次从民间进入国号,han这个音在韩语中是“大”的意思,也有“一”的意思,绝大多数民族都喜欢选寓意好的或者有纪念意义的名称作为国名、族名。 朝鲜族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强。很多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流传至今。传统的朝鲜民族民居乡土气息浓郁,一般是稻草屋顶,朝鲜族大炕、木筒烟囱。大多数朝鲜族聚集区,主要的农作物为水稻,因此他

【论文】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综述论文

【关键字】论文 朝鲜族的历史,风俗,文化 摘要:朝鲜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人口为192.06万多人,本文将对朝鲜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进行综合论述。 关键字:朝鲜族历史风俗文化 民族历史 早期迁徙 朝鲜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在中国东北或是聚居或是与其他民族杂居。1677年,清朝为保护其民族发祥地,将包括长白山区在内的中国东北地区实施了封禁令,持续近200多年。不过,公元1700年之后一些不堪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自然灾害的朝鲜人仍然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中国东北谋生。特别是1869年朝鲜北部遭受大灾难,一些苦难的朝鲜农民越过鸭绿江和图们江来到中国,在两江沿岸一带开垦。但此时迁入人数还不很多,大多数春来秋去,居住尚不稳定。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对入境的朝鲜农民尚采取封禁政策。后来改行招民开垦政策。1881年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在南岗(珲春)、延吉、东沟等地设置招垦局,招募移民,凡应募移入者,均为中国臣民。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战争使摇摇欲坠的清廷意识到人烟稀少对东北边疆防卫的巨大不利影响,于是正式彻底废除了延续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将图们江北岸长约700里、宽约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农民专垦区,使更多朝鲜人进入东北。 随着日本在朝鲜侵略的加剧,大批居民为寻找生路,不顾朝鲜政府禁令,纷纷徙入中国东北边疆地区定居。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清光绪七年(1881)延边地区朝鲜族已达1万多人。1883年在集安、临江、新宾等县的朝鲜族居民已有3.7万多人。同一时期,乌苏里江沿岸一带也移入为数不少的朝鲜族农户。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不堪忍受日本帝国主义残酷压迫和剥削的朝鲜人民和部分抗日爱国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国东北各地,到1918年已达36万多人。 民族文化 朝鲜族人民具有悠久而优美的民族文化艺术保守,尤其是能歌善舞,节日或劳动之余,都喜欢用歌舞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家庭中遇有喜事,便高歌欢舞,形成有趣的“家庭歌舞晚会”。伽倻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长鼓舞、农乐舞等都是受人喜爱的保守歌舞节目。朝鲜族舞蹈优美典雅,其舞姿或柔婉袅娜,如仙鹤展翅,如柳枝拂水;或刚劲跌岩,活泼潇洒,反映了明朗激昂与细腻委婉、含蓄深沉的民族性格。 农乐舞是朝鲜族表现农耕生活内容历史最长的舞蹈,它源于古代的祭祀和狩猎活动,后发展成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舞蹈形式。农乐舞分情节表演与技巧表演两种。其表演队伍,均由持小锣的舞者指挥,一般队伍由29人组成,先导者持“ 令旗”或“农旗”,后面是乐队及扮演的各种人物,其中有唢呐、太平釜、上剑、副剑、从剑、首长鼓、无杖鼓、首鼓、副鼓、首法鼓、副法鼓及官吏、猎人、执事、农妪、假女、舞童

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延边朝鲜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是富有传统和文化特色的民族群体。其社会 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和变革。 第一阶段:建州女真领土时期(公元7-12世纪) 建州女真是在公元7-12世纪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民族之一。在该时期,朝鲜族主 要居住在延边地区,与女真族和汉族等民族相处。在这些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朝鲜族开 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并且开始形成朝鲜族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二阶段:高丽时期(公元918-1392年) 公元10世纪,高丽王朝开始逐渐形成,延边地区从此开始与高丽王朝建立了密切的 经济和文化交流。在高丽王朝的领导和建设下,朝鲜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得以发展和完善。这个时期的朝鲜族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宗族和家庭制度,并且逐渐将其崇尚的原始思想 与高丽王朝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思想文化。 毛里求斯朝成立后,朝鲜族地位开始发生变化。随着君主制度的演变,朝鲜族开始逐 渐进入朝鲜王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并且得到了更好的社会地位和保护。这个时期,对朝 鲜族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朝鲜王朝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在这种影响下,朝鲜族 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信仰,并且得到了更加丰富和完善的发展。 第四阶段:现代时期(1910年至今) 公元1910年,日本占领了朝鲜半岛,并且开始侵占中国东北。这个时期,朝鲜族地 位开始受到挑战,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战后,中国掌握了延边地区的控制, 朝鲜族开始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且通过改革和开放,得到了更加广阔和多元化的发展机会。至今,朝鲜族在中国境内的社会文化已经逐渐成熟和完善,而且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 可和尊重。 综上所述,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不 断吸收了各种文化宝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文化特点。现代社会,延边朝鲜族的 文化价值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成为中国文化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鲜族文化风俗习惯

1.水田文化 朝鲜族进入中国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代。连绵不断的自然灾难加之封建王朝的暴政统治,使朝鲜半岛农民生活在艰难竭蹶之中。为了生存,他们被迫跨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地广人稀且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中国边境地带寻找生路,垦殖拓荒。1876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陆续侵入朝鲜,直到1910年吞并朝鲜半岛。血腥的屠杀和大肆的掠抢,也加剧了朝鲜边民向中国的流入。从19世纪中叶起,开始有较多的朝鲜族人迁入中国东北地区。到1945年以前,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已达170万多人。在这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历程中,朝鲜族人民为中国东北大地的开发垦殖、繁荣发展,为中国革命事业,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朝鲜族是东北地区水稻种植的始作俑者,也是农业文明的早期传播者。 产生于水田劳动的“水田文化”,曾经和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朝鲜族,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取向和价值评判发生着重要影响水田作业,在工艺流程上要求整体的协调性和局部的相互配合,因此,天然地具有显著的联合劳动色彩。即便是一个能耐很大的人,也很难自成体系地筑坝蓄水,开渠引流。也许,正是这种劳动方式内在的关联度,使朝鲜族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非凡富有组织与合作的意识。他们往往习惯在组织的系统中发挥个人的作用,实现个人的劳动价值。这也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之前,朝鲜族生产队的经营状况,普遍好于汉族生产队的一个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水田劳动的另一个特性是劳动过程中的快节奏。不管你主观上愿不愿意,赤腿弯腰在冰凉的泥水中劳动,都不可能让你在四平八稳、慢慢腾腾中去体味一种劳动的享受,明智的抉择是速战速决。这种劳动节奏也影响到其它方面。朝鲜族铲地、盖房子或干其它农活儿,一般都“干起来一溜风”,把一件事愉快干完了,聚到一块去喝酒跳舞,亦不乏酣畅淋漓。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大潮中,朝鲜族经商做买卖或者去出力打工,对那种日积月累,节奏慢、效益低的项目,一般是不怎么青睐的。 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组织合作意识,随着时光的演进,已逐渐积淀成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自觉不自觉地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朝鲜族参与集体和社会事务的热情普遍较高,凡是需要“组织起来干”或“在组织里干”的事情,一般都干得挺好。翻开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史料浏览一遍,你就会发现,就是这个跨界而来的民族的英雄儿女,对共产党的召唤一呼百应,一批又一批的主动参军参战。据统计,“三大战争”中牺牲的朝鲜族烈士仅延边地区就有13048人,占该地区烈士总数的97%以上。这正是朝鲜族人民为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尊严,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最生动的历史写照。 众所周知,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鲜族演员跳独舞不见得比别人多么出色,然而,若是排练集体舞、团体操,非凡是大型的集体表演,他们的组织协调天才,马上就会大放光彩。其组织协调的水平和表演的精湛程度,在全世界都堪称一流。 2.走动特性 朝鲜族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但他们似乎天然就具有“走”的意识。这也许与他们原本就是跨江而走来的历史出处有一点渊源。早些年,在村屯里居住的朝鲜族农民,就有在一个村里也经常换房搬家的习惯。本来在村东住得好好的,不知什么原因,忽然就拔寨起营,搬到西头去了。再过两年,可能又会搬迁到南头或北头去。弄得同村居住的汉族老乡目瞪口呆:他们怎么拿搬家当儿戏,说搬就搬呢? 其实,朝鲜族走动迁移的特性,决不仅表现在小小的村屯里。他们跨江而来的初期,绝大多数落脚在荒野山村的沟沟岔岔之中。后来,他们渐渐地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基本上走向了平原地区。原因无外乎两条:一是那里水田面积大,更适合于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技能;二是那里距离现代文明稍稍近点,物质文化生活相对好一些,非凡是因为那里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学堂,更便于子女去接受知识的熏陶。改革开放的大潮,使全社会乃至全世界

朝鲜族母语文化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及其现状

[键入文字] 朝鲜族母语文化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及其现状 朝鲜族母语文化非常发达,且体系相当完备。从幼儿一直到大学的教育以及各项 文化事业,都已形成了极为完善的母语文化系统。有关调查显示,在延边作家协会会 员中,朝鲜族会员占会员总数的85%。这些朝鲜族会员,多年来几乎一直是用母语进行文学创作。 当然,母语创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因为朝鲜族文学要融入主流文坛,就必须跨越 文字障碍,把母语译成汉文或直接用汉文创作;而过多地强调把母语翻译成汉文或直接用汉文创作,又会使母语创作受到直接、间接的削弱,失去其独具的特征。 10 年前,延边作家协会制定并实施了以精品创作为主体、以文学评论和文学翻译为两翼的发展繁荣中国朝鲜族文学的“雄鹰战略”。实施“雄鹰战略”以来,一方面在注重文学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方面,通过每年对上一年的“文坛回顾”大型文学评论活动,切 实加强了文学理论对文学创作的先导作用,有力推动了整个文坛创作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翻译人员、举办文学翻译讲座、补贴翻译稿费等措施,鼓励更多更好 地翻译优秀的朝鲜文文学作品。 2002 年,适逢建州50 周年,延边作家协会用汉文翻译出版了百年以来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的精华——《中国朝鲜族文学作品精粹》(5 卷6 册),填补了我国朝鲜族文学的空白,先后获得吉林省政府长白山图书一等奖、全国民族图书一等奖以及国家图书奖 提名等诸多殊荣。 一种语言文字,就是一个瞭望世界的窗口。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现存120 多种语言,真正能够用母语创作的少数民族,目前只有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朝鲜族、 哈萨克族、彝族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民族。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每一种 语言和文字都会给全人类带来无法替代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快乐。因此,用母语 创作的少数民族原创文学必须要得到充分的尊重,而相关的翻译与交流工作更需要得 1

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

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延边朝鲜 族自治州为例 朴美兰 【摘要】中国朝鲜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大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朝鲜族唯一的聚居地,始终浸润并承载着浓郁的朝鲜族传统文化。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族人口变迁,对族群文化传承带来一定隐患。积极有效地应对全球化条件下族群文化传承问题,进而更好地实现区域各族群多元文化繁荣绽放,将有助于区域和谐社会构建。%As a part of the cultures of Chinese nation, culture of Korean Minority is the major cont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ultures. Korean Community of Yanbian Prefecture is rich in strong national traditional flavor. However, the demographic change of Korean Minority since the 1990's has become a potential threat to the inheriting of national cultures. Effective measures against the threat must be taken to face the globalization and ensure realization of the multicultural prosperity of various nation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harmonious society. 【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5)003 【总页数】8页(P93-99,139) 【关键词】朝鲜族人口变迁;文化传承;族群语言;族群学校;族群传统村落 【作者】朴美兰

文化研究知识:延边文化的源流与传承

文化研究知识:延边文化的源流与传承 延边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地域性文化区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延边文化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演变和传承,至今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 延边地区位于中朝边境,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交汇地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在历史上,该地区曾是满族和朝鲜族的聚居地,也曾是中朝之间的军事要地。这些历史背景为延边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特色提供了重要的渊源。 延边地区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延边朝鲜族文化。延边朝鲜族文化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其特色鲜明、独具风格,深受广大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延边朝鲜族文化在音乐、舞蹈、语言、服饰等方面均有独特的特色。例如,在音乐方面,延边朝鲜族拥有自己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其中不乏许多优美动人的曲调和舞姿。而在语言方面,延边朝鲜族语与

朝鲜半岛的韩国语和朝鲜语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语音和音韵。 除了延边朝鲜族文化外,延边地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关注的文化遗产。例如,众所周知的长白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的风景秀丽、独具特色,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而在文化领域,长白山的满族文化也是属于延边地区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民俗和传统建筑也为该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特色增色不少。 要探讨延边文化的源流和传承,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历史上,延边地区曾经是满族、朝鲜族、哈达族等多个民族的聚居地。通过对这些民族的文化遗产的追溯和分析,可以发现延边文化的源流和传承。 在满族文化方面,可以说长白山是满族文化的代表地区之一。长白山地区的满族文化由于受到日本和南满洲的影响而产生了独特的特色。例如,长白山地区的民俗家居风格和传统服饰在满族文化中都有独特的体现。同时,长白山地区还有许多古老的传统节日,如满族族长生日祭等,这些都是满族文化的重要产物。

朝鲜族文化概述

演讲与辩论作业 电子102班 蔡光 102079

朝鲜族文化概述 众所周知,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着自己的才智。朝鲜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集地。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就是《朝鲜族文化概述》。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朝鲜族传统文化。 风俗礼仪 朝鲜族礼节很严。晚辈对长辈说话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要用敬语;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路遇认识的长者,要问安让路;就餐时给老人摆单人桌,父子不同席,儿媳恭顺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席间若无法回避时,年轻人应举杯背席而饮;年轻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烟,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对火。 节庆文化 朝鲜族节日与汉族基本相同。此外有三个家庭节日,即婴儿诞生一周年、花甲节、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朝鲜族一向崇尚礼仪,注重节令。在朝鲜族的人生仪礼中,婴儿的一周岁纪念日最受重视,婴儿一周岁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也非常隆重。在朝鲜族的家庭节日中,最隆重的是“回婚节”。谁家能举办回婚节,是种很大的荣

耀,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一对老人穿上年轻时的结婚礼服,相互搀扶着入席,大家频频举杯祝福,比年轻人的婚礼更为热闹隆重。 饮食文化 大家可能看过前几年比较火的一个电视剧《大长今》,其中对朝鲜族饮食有着全面的展示。朝鲜族饮食文化是一个大观园,丰富多彩,风格独特。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素食为主,以辛辣、凉爽、清淡为特色。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宾客时所不可缺少的主食。冷面,俗称高丽面,以它独特的风味闻名中外。朝鲜族人不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爱吃。泡菜现在大家都很熟悉,是朝鲜族饮食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朝鲜族特色饮食,就像一位无言的使者,沟通着朝鲜族与世界的联系,并且在不断地传扬、提升着朝鲜族的知名度。 服饰文化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男女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朝鲜族女装多采

浅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建设现状

浅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建设现状 作者:王丹 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4期 王丹 (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之一,可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吉林省唯一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其民族文化深远,改革开放后自治州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推动了全省文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文化建设 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的形成及特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东部的中朝边境,面积约4.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8.6万,其中朝鲜族人口约占总人口数的36.5%,首府为延吉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全国唯一的朝鲜族自治州,也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地。 1.1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的形成 朝鲜族是一个迁入民族,他们的祖先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自19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的百姓由于不堪忍受封建暴政、肆虐的自然灾害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陆续地迁入我国的东北边疆。1885年,清政府取消了封禁令,设置了朝鲜人开垦区,大量的朝鲜半岛居民迁徙到了东北,一度达到了顶峰,跟随他们一起迁徙而来的还有他们的文化。朝鲜族具有自身丰富的文化,他们能歌善舞,拥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这使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被赋予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在漫长的历史河流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又空前的发展,不仅传承了朝鲜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出台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使得延边的朝鲜族文化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看到的,具有自身魅力和独特风格的中国特色的朝鲜族文化。 1.2 自治州文化的特征 以朝鲜人口迁徙为起点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同样经历了变异和发展,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在意识结构方面继承了朝鲜固有的传统文化,并以此作为牢固的根基,不断传承和发展形成今天的延边的朝鲜族文化。朝鲜自有的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文化形态,随着迁入人口一同来到一个新的,同样以自然经济为主的环境中。使朝鲜族的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得到了巩固,与当地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形成新的民族文化圈。在延边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各个时期无不刻上了时代的烙印,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历史的不断变迁促使了民族文化的跌宕起伏。如今延边人的饮食起居、建筑风格、婚丧嫁娶、传统的节日、民族歌舞和伦理道德都继承和保留了朝鲜的文化传统,是朝鲜文化在新的土壤上,生根发芽,经过雨露阳光的滋润结出的丰硕果实。 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文化建设历程

朝鲜族早期历史简介 朝鲜族的形成史是啥

[键入文字] 朝鲜族早期历史简介朝鲜族的形成史是啥 早期迁徙 在清朝对东疆的“封禁”时期,中朝两国对边界的管理都相当严格。但是,由于种种 原因,朝鲜人越江而至中国领土者仍屡见不鲜。公元1697 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鲜肃宗二十三年)至1699 年间,朝鲜全国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瘟疫,致使其首都僵尸达3900 余,各道死亡者合25 万余人。 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1700 年在朝鲜北部首次出现了携家眷、牵牛马而潜居我国东北谋生的现象。咸镜道钟城人严贵玄,率妻子儿女并持牛马入居于吾罗、宁古塔两间站院,结果被清人发现,将其捉拿送到北京。此后,为了生计而潜越边界者越来越多。1704 年(康熙四十三年),庆源、庆兴、钟城等地的朝鲜人因“岁饥涌聊生”,自阿山、阿吾地潜越图们江,杀四人,并劫取人参、缎布、衣服等,朝鲜将金礼进等六人斩首,李友白等四人俱从宽免死,庆源、庆兴府使和阿吾地万户俱革职。1741 年(乾隆六年,英宗十七年)因年荒饥饿,朝鲜西嫩达伊牟等男女55 名趁土门(图们)江冻冰而潜入江北,饿死30 人,其余25 人寻榛子、松子等物,或在河中打鱼,各处觅食,被宁古将军摩下清兵捉住,解送到奉天衙门,后来由朝鲜使臣回国时顺便带去。 1832 年(道光十二年,纯宗三十二年),朝鲜张高丽等二人越图们江挖参捕牲,因迷路在“山东人于蒿窝棚换衣剃发”被清军拿获,于蒿交山东巡抚处理,将张高丽、张丫 头押送朝鲜甲山府“枭首警众”。 民族融合 从史书的诸多记载可知,在19 世纪中叶以前潜越边界的朝鲜人,无论何种原因,一经发现,皆被遣还回国,朝鲜大多将其处以重刑。当然,亦有越江后藏匿起来的。留在中国境内的朝鲜人皆剃发易服,被汉、满民族所同化。1987 年,有人对延边各县市进行过朝鲜族迁入时间的专门调查,结果证实,近代最早迁入延边的朝鲜族皆在1850 1

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浅谈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 1. 引言 1.1 概述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在延边地区,朝鲜族自古以 来就是重要的居民群体,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影响深远。通 过对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 理解和把握中国边疆地区的文化多样性,推动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进程。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不仅是延边地区文化发展的产物,更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形成的重要 性进行概述,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延边朝鲜族文化的认识,促进文化传 承和交流,推动文化多元化的繁荣发展。 2. 正文 2.1 朝鲜族迁居至延边地区的历史背景 朝鲜族迁居至延边地区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年的汉代。当时,中国汉朝对朝鲜半岛进行了多次征伐,导致朝鲜族大规模向东 迁徙,其中一部分人群最终定居于今天的延边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朝鲜族逐渐与当地的女真、蒙古等族群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体系。

在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朝鲜族在延边地区逐渐建立起了自己 的村落和社区,保留和传承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和宗教信仰。同时,朝鲜族也积极融入当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与其他民族 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朝鲜族迁居至延边地区的历史背景不仅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发展和 变迁,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了解这一历史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的形成过程,以及他们 与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 2.2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 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融合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早期朝鲜族移民 进入延边地区的历史。在清朝时期,由于朝鲜半岛政治动荡和战争, 许多朝鲜族人民选择迁居至延边地区,寻求安定和生计。这些移民带 来了朝鲜族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及文化,开始与当地汉族和满族 等其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随着时间的推移,延边地区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共存的文化氛围。 朝鲜族与其他民族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交流与互动,相互学习借鉴,逐 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延边地区的文化 多样性得到了充分展现,朝鲜族文化与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文化相 互融合,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在不同历史时期,延边朝鲜族社会文化融合的程度和方式有所不同。但这种融合进程促进了延边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使各民族

简述朝鲜族艺术舞蹈的发展脉络-最新年精选文档

简述朝鲜族艺术舞蹈的发展脉络 朝鲜半岛的移居民将朝鲜民族的舞蹈形式带入到东北地区,在一个多世纪漫长的过程中,经过无数先人的智慧创造以及艰辛努力,使得朴素单纯的民间舞蹈,已发展成为得到世人瞩目的艺术舞蹈。下面就朝鲜族舞蹈在历史长河中的变化和发展脉络进行回顾,旨在探索朝鲜族舞蹈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艺术舞蹈的形成 自古以来,朝鲜民族就被称为能歌善舞的民族,不同地区都流传各种风格特征的舞蹈文化遗产。这样的舞蹈遗产从19世纪末开始,由朝鲜半岛的移居民传入到中国境内,至20世纪初,在大规模的民族迁移中,由才艺出众的一些民间艺人进行广泛传授。 当时移居到中国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的各地区而来,因此传入到中国的舞蹈,种类多样,具有大众性和自娱自乐性,并且大部分蕴含宗教色彩和迷信等消极要素,同时也具有幽默、讽刺、嘲笑等积极要素。在移居民开拓新家园的初期,舞蹈属于民俗游戏的一种,以农民劳作或节日活动为主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舞蹈除了民族意识、主体意识、乡土意识等之外,还具有了煽动性和表现性,这为后期朝鲜族艺术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是民俗舞蹈“农乐舞”。当时的农乐就是安图县长兴乡的“新村农

乐”。据记载,新村农乐在舞台上演出后,大受欢迎,引起众人的惊叹。由此可以推断这一舞蹈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也证明了当时中国朝鲜族民间舞蹈已经发展到表演性的艺术境地。除农乐舞外还有假面舞、刀舞、扇子舞、鹤舞、狮子舞等。无论是哪个系列的舞蹈,都是由半职业性的民间表演团体在舞台上表演,因此这已不是单纯的自我娱乐性的行为,是具有一定规模和形式的为观众而表演的舞蹈。 九一八事变后,当时的革命武装队伍是革命文艺人员的摇篮,所以舞蹈表演具有煽动力和教育作用。这时期演出较多的是“锄头舞”、“插秧舞”、“法鼓舞”、“道拉吉”、“江江水月来”等。当时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传统技法和动作为基础,从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出发,结合现实生活,采用夸张或模仿的技法,强调动作的形象性,更加通俗、具体、生活化,使得舞蹈脱离自娱性,进入表演性的艺术舞蹈的范畴。 二、艺术舞蹈的成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的朝鲜族也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行使自主权。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作为中国朝鲜族文化的中心,逐渐聚集了艺术人才,构成相应的组织机构,舞蹈艺术创作及演出活动也繁荣起来。 建国后,摆在朝鲜族艺术家面前的工作是,配合“恢复国民经济”、“抗美援朝运动”等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鼓舞人们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