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组分测定

大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测定

根据溶解度分类法,大麦籽粒中的蛋白质可分为四类:水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醇溶蛋白和碱溶性蛋白。根据其电泳迁移率和氨基酸组成,醇溶蛋白可分为四种,即B 醇溶蛋白、C 醇溶蛋白、D 醇溶蛋白和γ醇溶蛋白。

1.蛋白组分的提取

成熟籽粒在8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用样品粉碎机粉碎,过0.5mm 筛。

水溶蛋白:0.5g 样品加10mM Tris-HCl(pH7.5, 10ml)室温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2 h ,离心(4000 g)10min ,连续提取两次,将得到的上清液混合保存。

盐溶蛋白:0.5g 样品加5ml 提取液1在室温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1 h ,离心(1000 g ≈3900rpm)8min 。

醇溶蛋白:0.5g 样品加1.5ml 提取液2在60℃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1 h ,离心(14000 rpm)10min 。

碱溶蛋白:0.2g 样品加10ml0.24%五水合硫酸铜,1.68%KOH ,0.5%酒石酸钾钠和50%(v/v)异丙醇提取显色液在室温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1.5 h ,再在60o

C 恒温水浴震荡5min ,离心(4000g)10min ,550nm 比色测定。提取液配置顺序参考后面的双缩脲试剂配制。

2.蛋白组分含量测定

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利用考马斯亮蓝法以牛白蛋白做标准曲线测定,谷蛋白用Biuret法测定。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兰法Bradford,1976):

(一)实验原理

1976年由Bradford建立的考马斯亮兰法(Bradford法),是根据蛋白质与染料相结合的原理设计的。这种蛋白质测定法具有超过其他几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因而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方法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蛋白质测定法。

考马斯亮兰G-250染料,在酸性溶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使染料的最大吸收峰由465nm变为595nm,溶液的颜色也由棕黑色变为蓝色。经研究认为,染料主要是与蛋白质中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相结合。

在595nm下测定的吸光度值A595,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二)操作方法

染色剂配制:考马斯亮蓝G-250(100mg)溶于50 ml 95%乙醇,加入100ml,85% (w/v)磷酸,稀释至1L。最终浓度为: 0.01% (w/v)考马斯亮蓝G-250, 4.7% (w/v)乙醇, 8.5% (w/v)磷酸。蛋白质含量测定:称取样品蛋白M1(10-100μg)用缓冲液稀释至0.1ml,移至12 x 100 mm 试管。加入5ml以上染色剂。摇匀后 2min-1h 时间内测595 nm波长下的吸光值(3ml比色皿)。空白对照为0.1 ml缓冲液+5 ml染色剂。样品蛋白质含量可以根据其吸光值在标准曲线上定位。

Bradford法的突出优点是:

(1)灵敏度高,据估计比Lowry法约高四倍,其最低蛋白质检测量可达1mg。这是因为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后产生的颜色变化很大,蛋白质-染料复合物有更高的消光系数,因而光吸收值随蛋白质浓度的变化比Lowry法要大的多。

(2)测定快速、简便,只需加一种试剂。完成一个样品的测定,只需要5分钟左右。由于染料与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大约只要2分钟即可完成,其颜色可以在1小时内保持稳定,且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颜色的稳定性最好。因而完全不用像Lowry法那样费时和严格地控制时间。

(3)干扰物质少。如干扰Lowry法的K+、Na+、Mg2+离子、Tris缓冲液、糖和蔗糖、甘油、巯基乙醇、EDTA等均不干扰此测定法。

此法的缺点是:

(1)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因此Bradford法用于不同蛋白质测定时有较大的偏差,在制作标准曲线时通常选用g—球蛋白为标准蛋白质,以减少这方面的偏差。

(2)仍有一些物质干扰此法的测定,主要的干扰物质有:去污剂、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0.1N的NaOH。(如同0.1N的酸干扰Lowary法一样)。

(3)标准曲线也有轻微的非线性,因而不能用Beer定律进行计算,而只能用标准曲线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浓度。

谷蛋白测定(双缩脲法,Biuret法)

(一)实验原理

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 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

1. 试剂:

(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如有需要,标准蛋白质还可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氮含量,计算出其纯度,再根据其纯度,称量配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酪蛋白用0.05N NaOH配制。

(2)双缩脲试剂:称以1.50克硫酸铜(CuSO4•5H2O)和6.0克酒石酸钾钠(KNaC4H4O6•4H2O),用500毫升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300毫升10% NaOH溶液,用水稀释到1升,贮存于塑料瓶中(或内壁涂以石蜡的瓶中)。此试剂可长期保存。若贮存瓶中有黑色沉淀出现,则需要重新配制。

2. 器材: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大试管15支、旋涡混合器等。

(三)操作方法

1. 标准曲线的测定:取12支试管分两组,分别加入0,0.2,0.4,0.6,0.8,1.0毫升的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水补足到1毫升,然后加入4毫升双缩脲试剂。充分摇匀后,在室温(20~25℃)下放置30分钟,于540nm处进行比色测定。用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液。取两组测定的平均值,以蛋白质的含量为横座标,光吸收值为纵座标绘制标准曲线。

2、样品的测定:取2~3个试管,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测定未知样品的蛋白质浓度。注意样品浓度不要超过10mg/ml。

SDS-PAGE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

SDS-PAGE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 一、实验目的: 1、了解SDS-PAGE垂直板型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 2、学习并掌握SDS-PAGE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技术。 二、实验原理: SDS-PAGE电泳法,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1.在蛋白质混合样品中各蛋白质组分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分子大小和形状以及所带电荷多少。 2.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加入一定量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SDS 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电泳系统中能使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从而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别。此时,蛋白质分子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分子量大小,而其它因素对电泳迁移率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三、仪器、原料和试剂 1、仪器:垂直板型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源;50或100μl微量注射器、玻璃板、水浴锅,染色槽;烧杯;吸量管;常头滴管等。 2、原料: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质按照每种蛋白0.5~1mg·ml-1样品溶解液配制。可配制成单一蛋白质标准液,也可配成混合蛋白质标准液。 3、试剂: (1)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缓冲液PH8.9):取1mol/L盐酸48mL,Tris 36.3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 (2)浓缩胶缓冲液(Tris-HCl缓冲液PH6.7):取1mol/L盐酸48mL, Tris 5.98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 (3)30%分离胶贮液:配制方法与连续体系相同,称丙烯酰胺(Acr)30g 及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0.8g,溶于重蒸水中,最后定容至100ml,过滤后置棕色试剂瓶中,4℃保存。 (4)10%浓缩胶贮液:称Acr 10g及Bis 0.5g,溶于重蒸水中,最后定容至100mL,过滤后置棕色试剂瓶中,4℃贮存。 (5)10%SDS溶液:SDS在低温易析出结晶,用前微热,使其完全溶解。(6)1%TEMED; (7)10%过硫酸铵(AP):现用现配。

蛋白组分测定

大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测定 根据溶解度分类法,大麦籽粒中的蛋白质可分为四类:水溶性蛋白、盐溶性蛋白、醇溶蛋白和碱溶性蛋白。根据其电泳迁移率和氨基酸组成,醇溶蛋白可分为四种,即B 醇溶蛋白、C 醇溶蛋白、D 醇溶蛋白和γ醇溶蛋白。 1.蛋白组分的提取 成熟籽粒在8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用样品粉碎机粉碎,过0.5mm 筛。 水溶蛋白:0.5g 样品加10mM Tris-HCl(pH7.5, 10ml)室温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2 h ,离心(4000 g)10min ,连续提取两次,将得到的上清液混合保存。 盐溶蛋白:0.5g 样品加5ml 提取液1在室温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1 h ,离心(1000 g ≈3900rpm)8min 。 醇溶蛋白:0.5g 样品加1.5ml 提取液2在60℃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1 h ,离心(14000 rpm)10min 。 碱溶蛋白:0.2g 样品加10ml0.24%五水合硫酸铜,1.68%KOH ,0.5%酒石酸钾钠和50%(v/v)异丙醇提取显色液在室温下置于连续振荡器上提取1.5 h ,再在60o C 恒温水浴震荡5min ,离心(4000g)10min ,550nm 比色测定。提取液配置顺序参考后面的双缩脲试剂配制。

2.蛋白组分含量测定 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利用考马斯亮蓝法以牛白蛋白做标准曲线测定,谷蛋白用Biuret法测定。 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兰法Bradford,1976): (一)实验原理 1976年由Bradford建立的考马斯亮兰法(Bradford法),是根据蛋白质与染料相结合的原理设计的。这种蛋白质测定法具有超过其他几种方法的突出优点,因而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一方法是目前灵敏度最高的蛋白质测定法。 考马斯亮兰G-250染料,在酸性溶液中与蛋白质结合,使染料的最大吸收峰由465nm变为595nm,溶液的颜色也由棕黑色变为蓝色。经研究认为,染料主要是与蛋白质中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相结合。 在595nm下测定的吸光度值A595,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二)操作方法 染色剂配制:考马斯亮蓝G-250(100mg)溶于50 ml 95%乙醇,加入100ml,85% (w/v)磷酸,稀释至1L。最终浓度为: 0.01% (w/v)考马斯亮蓝G-250, 4.7% (w/v)乙醇, 8.5% (w/v)磷酸。蛋白质含量测定:称取样品蛋白M1(10-100μg)用缓冲液稀释至0.1ml,移至12 x 100 mm 试管。加入5ml以上染色剂。摇匀后 2min-1h 时间内测595 nm波长下的吸光值(3ml比色皿)。空白对照为0.1 ml缓冲液+5 ml染色剂。样品蛋白质含量可以根据其吸光值在标准曲线上定位。 Bradford法的突出优点是: (1)灵敏度高,据估计比Lowry法约高四倍,其最低蛋白质检测量可达1mg。这是因为蛋白质与染料结合后产生的颜色变化很大,蛋白质-染料复合物有更高的消光系数,因而光吸收值随蛋白质浓度的变化比Lowry法要大的多。 (2)测定快速、简便,只需加一种试剂。完成一个样品的测定,只需要5分钟左右。由于染料与蛋白质结合的过程,大约只要2分钟即可完成,其颜色可以在1小时内保持稳定,且在5分钟至20分钟之间,颜色的稳定性最好。因而完全不用像Lowry法那样费时和严格地控制时间。 (3)干扰物质少。如干扰Lowry法的K+、Na+、Mg2+离子、Tris缓冲液、糖和蔗糖、甘油、巯基乙醇、EDTA等均不干扰此测定法。 此法的缺点是: (1)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精氨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含量不同,因此Bradford法用于不同蛋白质测定时有较大的偏差,在制作标准曲线时通常选用g—球蛋白为标准蛋白质,以减少这方面的偏差。 (2)仍有一些物质干扰此法的测定,主要的干扰物质有:去污剂、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0.1N的NaOH。(如同0.1N的酸干扰Lowary法一样)。 (3)标准曲线也有轻微的非线性,因而不能用Beer定律进行计算,而只能用标准曲线来测定未知蛋白质的浓度。 谷蛋白测定(双缩脲法,Biuret法) (一)实验原理 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基础结构和功能分子,其含量的测定对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法、生物物理法和免疫学法等。下面将对这几种方法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1. 生物化学法: 生物化学法通过酶促反应或化学反应,将蛋白质转化成可以测定的可溶物或在一定条件下呈现特定吸光度的产物,从而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常用的生物化学法有Lowry法、Bradford法和BCA法。 (1) Lowry法: Lowry法是1969年由Lowry等人开发的一种蛋白质定量方法。该方法利用蛋白质与Folin-Ciocalteu试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具有最大吸收峰的蓝色产物,通过测定产物的光密度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Bradford法: Bradford法是Bradford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蛋白质与染料(Coomassie Brilliant Blue G-250)之间的特异结合,蛋白质和染料形成一个蛋白质-染料复合物,该复合物的吸光度变化与蛋白质的浓度呈正相关。通过测定复合物的光密度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3) BCA法: BCA法是一种在碱性条件下,将蛋白质还原成具有强吸收的蓝色离子的方法。BCA试剂(含有琥珀酸铜II配合物和增强剂)能与蛋白质中的酸性氨基酸残基(尤其是含有两个以上连续胺基的肽键)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具有强吸收的蓝色离子。利用光密度测定产生的蓝色离子与一系列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即可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生物物理法: 生物物理法是通过光学原理,利用蛋白质溶液对光的吸收、散射或旋光等性质进行测定,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常用的生物物理法有紫外吸收光谱法、比色法和荧光法等。 (1) 紫外吸收光谱法: 紫外吸收光谱法是通过蛋白质在紫外光区域的吸收特性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中主要是由氨基酸组成,而氨基酸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酪醇酸和苯丙氨酸)在紫外区域有特征性的吸收峰,通过测定吸光度与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即可确定蛋白质的含量。 (2) 比色法: 比色法是通过蛋白质溶液的吸光度与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进行比较,来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常用的比色法有巴氏碱溶胶法、Ninhydrin法和Biuret法等。

4种蛋白组分的测定

4种蛋白组分的测定 引言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之一,对维持生命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蛋白质的组成非常复杂,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测定蛋白质的组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和疾病的发生机制。本文将介绍4种常用的蛋白组分测定方法,包括总蛋白测定、血清白蛋白测定、血清球蛋白测定和尿液微量白蛋白测定。 1. 总蛋白测定 总蛋白测定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方法,用于确定生物样品中所有蛋白质的总含量。常用的总蛋白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免疫测定法。 1.1 比色法 比色法是一种通过测定蛋白质与某种试剂反应后产生的比色反应来确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常用的比色试剂有布拉德福试剂和比昂斯基试剂。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取一定量的生物样品,将其与比色试剂混合。 2.等待一定的反应时间,使蛋白质与试剂充分反应。 3.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 4.根据吸光度与已知标准曲线的关系,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1.2 免疫测定法 免疫测定法是一种利用抗体与特定蛋白质结合的特异性来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常用的免疫测定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 ELISA方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在微孔板上涂覆特定抗体,使其与待测蛋白质结合。 2.加入待测样品,使样品中的蛋白质与已固定的抗体结合。 3.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第二抗体,使其与待测蛋白质结合。 4.加入底物,使辣根过氧化物酶催化产生发色反应。 5.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发色液的吸光度。 6.根据吸光度与已知标准曲线的关系,计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2. 血清白蛋白测定 血清白蛋白是血液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对维持血浆渗透压和运输物质起着重要作用。血清白蛋白测定可以用于评估肝功能和营养状况。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凯氏定氮法、双缩脲法、酚试剂法、紫外吸收法、考马斯亮蓝法。 1、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化合物或混合物中总氮量的一种方法。即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用浓硫酸消化样品将有机氮都转变成无机铵盐,然后在碱性条件下将铵盐转化为氨,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并为过量的硼酸液吸收,再以标准盐酸滴定,就可计算出样品中的氮量。由于蛋白质含氮量比较恒定,可由其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故此法是经典的蛋白质定量方法。 2、双缩脲法 双缩脲法是一个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分析方法。双缩脲试剂是一个碱性的含铜试液,呈蓝色,由1%氢氧化钾、几滴1%硫酸铜和酒石酸钾钠配制。当底物中含有肽键时(多肽),试液中的铜与多肽配位,配合物呈紫色。可通过比色法分析浓度,在紫外可见光谱中的波长为540nm。鉴定反应的灵敏度为5-160mg/ml。鉴定反应蛋白质单位1-10mg。 3、酚试剂法 取6支试管分别标号,前5支试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标准蛋白溶液,最后一支试管加待测蛋白质溶液,不加标准蛋白溶液,在室温下放置30分钟,以未加蛋白质溶液的第一支试管作为空白对照,于650nm波长处测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数蛋白质在280nm波长处有特征的最大吸收,这是由于蛋白质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于测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质溶液。 5、考马斯亮蓝法 考马斯亮蓝显色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据蛋白质可与考马斯亮蓝G-250定量结合。一般情况,当溶液中的蛋白质浓度增加时,显色液在595nm处的吸光度基

本能保持线性增加,因此可以用考马斯亮蓝G-250显色法来测定溶液中蛋白质的含量。

4种蛋白组分的测定

4种蛋白组分的测定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营养物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科学研究和食品工业等领域,测定蛋白质的组分和含量是一项重要 任务。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蛋白组分的测定方法,包括总蛋白、酪蛋白、胶原蛋白和麦芽蛋白。 一、总蛋白的测定 总蛋白是指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总和,常用于评价生命的生物样 本中蛋白质的含量。常见的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光散射法。 1. 比色法:这是一种常见且简单的方法,基于蛋白质与某些化学试 剂发生颜色反应的原理。常用的比色试剂有布拉德福德试剂、伯松试 剂和Lowry试剂。通过与标准蛋白溶液进行比色反应,可以利用分光 光度计测定反应后溶液的吸光度,然后通过与标准曲线对比,确定样 品中总蛋白的含量。 2. 光散射法:这是一种通过测量蛋白质溶液中散射光的强度来测定 蛋白质浓度的方法。根据蛋白质的浓度和颗粒大小,散射光的强度也 会发生变化,利用散射光强度与蛋白质浓度的关系,可以计算出样品 中的总蛋白含量。 二、酪蛋白的测定

酪蛋白是奶制品中的主要蛋白质,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常用的酪蛋白测定方法有比色法和酸碱滴定法。 1. 比色法:通过与酪蛋白反应的比色试剂,如联苯胺和二甲基氨基苯,形成有色化合物的方法来测定酪蛋白的含量。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比色反应后溶液的吸光度,并与标准曲线对比,确定样品中酪蛋白的含量。 2. 酸碱滴定法:这是一种基于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和等值点的性质来测定酪蛋白含量的方法。通过加入酸或碱溶液,使酪蛋白在等值点的pH值范围内发生电中性点,从而确定酪蛋白的含量。 三、胶原蛋白的测定 胶原蛋白是构成哺乳动物体内结缔组织的主要蛋白质,对于维持皮肤、骨骼和关节的功能至关重要。常用的胶原蛋白测定方法有氢氧化物溶解法和酶解法。 1. 氢氧化物溶解法:这是一种通过将胶原蛋白与氢氧化物溶液反应生成游离氨基酸的方法来测定胶原蛋白含量。通过检测胶原蛋白溶解反应后产生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可以计算出胶原蛋白的含量。 2. 酶解法:这是一种通过将胶原蛋白与特定酶反应产生多肽链的方法来测定胶原蛋白的含量。通过测量酶反应后溶液中游离氨基酸或多肽链的浓度,可以得出胶原蛋白的含量。

常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6种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微量凯氏(kjeldahl)定氮法 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氨。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酸液中,根据此酸液被中和的程度可计算得样品之氮含量。若以甘氨酸为例,其反应式如下: nh2ch2cooh+3h2so42co2+3so2+4h2o+nh3(1) 2nh3+h2so4(nh4)2so4(2) (nh4)2so4+2naoh2h2o+na2so4+2nh3(3) 反应(1)、(2)在凯氏瓶内完成,反应(3)在凯氏蒸馏装置中进行。 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作催化剂,k2so4以提高溶液的沸点。收集氨可用硼酸溶液,滴定则用强酸。实验和计算方法这里从略。 计算所得结果为样品总氮量,如欲求得样品中蛋白含量,应将总氮量减去非蛋白氮即得。如欲进一步求得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即用样品中蛋白氮乘以625即得。 二、双缩脲法(biuret法) (一)实验原理 双缩脲(nh3conhconh3)是两个分子脲经1800c左右加热,放出一个分子氨后得到的产物。在强碱性溶液中,双缩脲与cuso4形成紫色络合物,称为双缩脲反应。凡具有两个酰胺基或两个直接连接的肽键,或能过一个中间碳原子相连的肽键,这类化合物都有双缩脲反应。

紫色络合物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而与蛋白质分子量及氨基酸成分无关,故可用来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范围为1-10mg蛋白质。干扰这一测定的物质主要有:硫酸铵、tris缓冲液和某些氨基酸等。 此法的优点是较快速,不同的蛋白质产生颜色的深浅相近,以及干扰物质少。主要的缺点是灵敏度差。因此双缩脲法常用于需要快速,但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蛋白质测定。 (二)试剂与器材 1.试剂: (1)标准蛋白质溶液:用标准的结晶牛血清清蛋白(bsa)或标准酪蛋白,配制成10mg/ml的标准蛋白溶液,可用bsa浓度1mg/ml的a280为0.66来校正其纯度。如有需要标准蛋白质还可预先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氮含量,计算出其纯度,再根据其纯度,称量配制成标准蛋白质溶液。牛血清清蛋白用h2o或0.9%nad酉己制,酪蛋白用0.05nnaoh配制。 (2)双缩脲试剂:称以1.50克硫酸铜(cuso4・5h2o)和6.0克酒石酸钾的knac4h4o6・4h2o)用500毫升水溶解在搅拌下加入300毫升10%naoh溶液,用水稀释到1升,贮存于塑料瓶中(或内壁涂以石蜡的瓶中)。此试剂可长期保存。若贮存瓶中有黑色沉淀出现,则需要重新配制。 2.器材: 3见光分光光度计、大试管15支、旋涡混合器等。 (三)操作方法 1.标准曲线的测定:取12支试管分两组,分别加入。,0.2,0.4,0.6,

几种常用的蛋白鉴定方法

几种常用的蛋白鉴定方法 传统的蛋白鉴定方法,如免疫印迹法、内肽的化学测序、已知或未知蛋白的comigration 分析,或者在一个有机体中有意义的基因的过表达通常耗时、耗力,不适合高流通量的筛选。目前,所选用的技术包括对于蛋白鉴定的图象分析、微量测序、进一步对肽片段进行鉴定的氨基酸组分分析和与质谱相关的技术。 1 图象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 “满天星”式的2-DE图谱分析不能依靠本能的直觉,每一个图象上斑点的上调、下调及出现、消失,都可能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下产生,必须依靠计算机为基础的数据处理,进行定量分析。在一系列高质量的2-DE凝胶产生(低背景染色,高度的重复性)的前提下,图象分析包括斑点检测、背景消减、斑点配比和数据库构建。首先,采集图象通常所用的系统是电荷耦合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照相机;激光密度仪(laser densitometers)和Phospho或Fluoro imagers,对图象进行数字化。并成为以象素(pixels)为基础的空间和网格。其次,在图象灰度水平上过滤和变形,进行图象加工,以进行斑点检测。利用Laplacian,Gaussian,DOG(difference of Gaussians) opreator使有意义的区域与背景分离,精确限定斑点的强度、面积、周长和方向。 图象分析检测的斑点须与肉眼观测的斑点一致。在这一原则下,多数系统以控制斑点的重心或最高峰来分析,边缘检测的软件可精确描述斑点外观,并进行边缘检测和邻近分析,以增加精确度。通过阈值分析、边缘检测、销蚀和扩大斑点检测的基本工具还可恢复共迁移的斑点边界。以PC机为基础的软件Phoretix-2D正挑战古老的Unix为基础的2-D分析软件包。第三,一旦2-DE图象上的斑点被检测,许多图象需要分析比较、增加、消减或均值化。由于在2-DE中出现100%的重复性是很困难的,由此凝胶间的蛋白质的配比对于图象分析系统是一个挑战。 IPG技术的出现已使斑点配比变得容易。因此,较大程度的相似性可通过斑点配比向量算法在长度和平行度观测。用来配比的著名软件系统包括Quest,Lips,Hermes,Gemini等,计算机方法如相似性、聚类分析、等级分类和主要因素分析已被采用,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

实验一蛋白质分子量的测定——凝胶层析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凝胶层析的基本原理。 2.学习利用凝胶层析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 凝胶层析法也称分子筛层析法,是利用具有一定孔径大小的多孔凝胶作固定相的层析技术。当混合物随流动相经过凝胶层析柱时,其中各组分按其分子大小不同而被分离的技术。该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重复性好、样品回收率高。 凝胶是一种不带电的具有三维空间的多孔网状结构、呈珠状颗粒的物质,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及筛孔的直径均匀一致,像筛子,小的分子可以进入凝胶网孔,而大的分子则排阻于颗粒之外。当含有分子大小不一的蛋白质混合物样品加到用此类凝胶颗粒装填而成的层析柱上时,这些物质即随洗脱液的流动而发生移动。大分子物质沿凝胶颗粒间隙随洗脱液移动,流程短,移动速率快,先被洗出层析柱;而小分子物质可通过凝胶网孔进入颗粒内部,然后再扩散出来,故流程长,移动速度慢,最后被洗出层析柱,从而使样品中不同大小的分子彼此获得分离。若分子大小介于上述完全排阻或完全渗入凝胶的物质,则居二者之间从柱中流出。总之,各种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蛋白质分子,最终由于它们被排阻和扩散的程度不同,在凝胶柱中所经过的路程和时间也不同,从而彼此可以分离开来。 将凝胶装在柱后,柱床体积称为“总体积”,以Vt表示。实质上Vt是由V o,Vi与Vg三部分组成,Vo称为“孔隙体积”或“外水体积”,即存在于柱床内凝胶颗粒外面空隙之间的水相体积,相应于一般层析法中柱内流动相的体积;Vi为内体积,即凝胶颗粒内部所含水相的体积。Vg为凝胶本身的体积。洗脱体积(Ve)与Vo与Vi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e=Vo+KdVi 式中Ve为洗脱体积,自加入样品时算起,到组分最大浓度(峰)出现时所流出的体积;Kd为样品组分在二相间的分配系数,也可以说Kd是分子量不同的溶质在凝胶内部与外部的分配系数。它只与被分离的物质分子的大小和凝胶颗粒

蛋白质检测方法

蛋白质检测方法 蛋白质是生物体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理解蛋白质在体内发挥的作用,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是否异常,需要对蛋白质进行检测。蛋白质检测方法包括实验室色谱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实验室和临床应用方面都十分重要。 1、实验室色谱法:它是组分构成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鉴定蛋 白质的物质结构、表观性质等。它的一般步骤是先通过离心分离把蛋白质分离出来,然后做出蛋白质组成的色谱相图,从而对蛋白质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最后做出报告。 2、生物信息学技术:这是一种聚焦于信息的技术,主要用于确 定蛋白质基因组学表达水平及其异常情况。它的常用方法有定量PCR、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等。由于生物信息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可以非常精确地衡量蛋白质表达水平,所以在实验室和临床应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蛋白质检测在生物学、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实验室和临床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和信息支持,是获取体内蛋白质在病理过程中的活性、结构及其功能的重要手段。 目前,实验室色谱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已经成为蛋白质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它们在实验室研究、临床检测、药物研发和药物副作用的检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色谱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相关操作,生物信息学

技术则需要对KPCR等实验手段有一定的了解和技术。因此,为了高 效地完成蛋白质检测,除了了解蛋白质检测的方法外,还需要正确使用和熟悉使用实验室色谱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以及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 蛋白质检测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蛋白质在体内发挥的作用,更好地发现蛋白质异常,以及有效地应用蛋白质检测方法,进行高效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若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蛋白质检测技术,还需要不断改进实验设备、加强对技术的掌握,以及提升实验室的实验标准,以不断完善实验室色谱法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并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才能使蛋白质检测技术更上一层楼,为生物学、医学等研究与应用提供更有价值的支撑。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常用方法

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常用方法 测定蛋白质分子质量常用的方法有三种:沉降分析法、凝胶过滤法和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其基本原理如下: (1)沉降分析法:又叫超速离心法。蛋白质溶液经高速离心分离时,在离心场的作用下蛋白质分子下沉,沉降速度与蛋白质颗粒大小成正比,应用光学方法观察离心过程中蛋白质颗粒的沉降行为,可判断出蛋白质的沉降速度。根据沉降速度求出沉降系数(以s表示),即单位离心场的沉降速度。将沉降系数代入公式,即可计算出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M=RTs/D(1-Vρ) 式中:R——气体常数(8.314×107);T——绝对温度;D——扩散系数;V——蛋白质分子的偏微比容(即无限大体积的溶液中加入1g蛋白质时溶液所增加的体积);ρ——溶剂密度[20℃时每毫升的质量(g)];s——沉降系数;M——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2)凝胶过滤法:又称分子筛层析法。此法是在层析柱中装入葡聚糖(如Sephadex)凝胶,这种凝胶颗粒具有大量微孔,这些微孔只允许较小的分子进入,而大于胶粒微孔的分子则不能进入胶粒而被排阻。当用洗脱液洗脱时,被排阻的分子量大的蛋白质先被洗脱下来,分子量小的后下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混合物上柱,洗脱,根据洗脱峰位置量出各种蛋白质的洗脱体积,然后用分子量的对数为横坐标,以洗脱体积为纵坐标,制作标准曲线。测定时,根据紫外检测洗脱峰位置,量出待测样品的洗脱体积,由标准曲线

可查出其分子质量。 (3)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蛋白质在普通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电泳速度取决于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和所带的电荷。而 SDS(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此不同。SDS是一种阴离子去污剂,可使蛋白质变性并解离成亚基。当蛋白质样品中加入SDS后,SDS与蛋白质分子结合,使蛋白质分子带上大量的负电荷,并且使蛋白质分子形状都变成长椭圆棒状,从而消除了蛋白质分子之间原有电荷和形状的差异。这样电泳的速度只取决于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大小。进行凝胶电泳时,常常用一种染料(如溴酚蓝)作前沿物质,蛋白质分子在电泳中的移动距离和前沿物质移动的距离比值称为相对迁移率,相对迁移率和分子质量的对数成直线关系。以标准蛋白质分子质量的对数和其相对迁移率作图,得到标准曲线。根据测得的样品相对迁移率,从标准曲线上便可查出其分子质量。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 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营养成分之一,对于健康的维持和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测定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对于评价食品质量、合理膳食结构以及检测合成食品中的掺假成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质谱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定量分析法是一种直接测定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常用的有凯氏方法、比色法和浊度法等。其中,凯氏方法是一种经典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原理是利用碱性铜溶液与蛋白质中含有的酪蛋白酸等氨基酸结合,生成紫色的蛋白铜络合物。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可靠、灵敏度高的优点,但不适用于含有硅酸盐和糖类等干扰物质的样品测定。比色法和浊度法主要是通过向样品中加入试剂,利用比色计或浊度计测量产生的色素或浊度的变化来间接测定蛋白质含量。这两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的优点,适用范围广,但精确度和灵敏度相对较低。 质谱法是一种利用质谱技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在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MALDI-TOF质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等。其中,MALDI-TOF质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它通过将蛋白质样品与基质光吸收物质共结晶,然后利用激光辐射样品,样品分子经过光化学过程后,产生多个带电的离子分子。通过将这些离子分子质荷比与已知质荷比的蛋白质标准品进行比较,即可得到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信息。LC-MS/MS是一种结合了液相色谱和质谱技术的方法,具有高灵敏度和高专属性的优点。该方法通过将食品样品中的蛋白质经过酶切反应,获得特定肽段,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系统对这些肽段进行定量测定。该方法不仅能够准确地对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还可以对样品

检测人体血清中的蛋白质组分

检测人体血清中的蛋白质组分 介绍 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可检测人体血清中相对的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 测量方法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人体血清中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是基于这些物质在电场中因电泳淌度的不同实现有差别的迁移和分离。定性和定量分析蛋白质是通过直接测定该物质在215-220 nm区域内的紫外吸收。 血浆中蛋白质组分的参考值 毛细管电泳的优点 与其它方法相比,测定血清中蛋白质所使用的电泳和醋酸纤维素和琼脂糖凝胶,毛细管电泳有几个优点: ●没有特别的样品制备 ●实时检测 ●易于使用 ●定量测定 ●低的成本分析 设备与试剂 以下设备和试剂在测量中被使用: ●CAPEL®-105毛细管电泳仪 ●蒸馏水

●白蛋白 ●氢氧化钠,超级纯 ●硫酸,超级纯 ●四硼酸钠,超级纯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超级纯 在WINDOWS®98/ME/NT/2000/XP系统下安装采集和处理色谱数据的Chrom&Spec®软件包可实现对数据的采集、收集、处理和输出。 前处理步骤 前处理步骤包括:取样和样品准备,毛细管调试,辅助和校准溶液的准备,CAPEL®毛细管电泳仪的校正。 测量步骤 样品收集 样品(静脉血)的收集必需按照临床要求。执行标准条例获得血清。 样品准备 分析前,血清必需用蒸馏水稀释(稀释比50:1),彻底搅拌并离心。 毛细管的调试 每次清洗毛细管10分钟。依次用浓硫酸,蒸馏水、氢氧化钠(1 mol/l),蒸馏水,缓冲液冲洗。 测量 采用毛细管电泳法在CAPEL®-105毛细管电泳仪上使用日常惯例,分析预备溶液。 数据处理 Chrom&Spec®软件输出一份白蛋白和球蛋白的含量(%)报告。 实例分析

SDS-PAGE法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实验

SDS-PAGE电泳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实验目的: 1. 了解SDS-PAGE垂直板型电泳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 2. 学习并掌握SDS-PAGE法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技术。 实验原理 SDS-PAGE电泳法,即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1.在蛋白质混合样品中各蛋白质组分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分子大小和形状以及所带电荷多少。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SDS(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c)是一种很强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以其疏水基和蛋白质分子的疏水区相结合,形成牢固的带负电荷的SDS一蛋白质复合物。SDS和蛋白质的结合是高密度的,其重量比通常为1.4:1, 由于这种高密度的结合,新引入的净电荷远远超过蛋白质分子原有的净电荷,从而消除或极大地降低了不同蛋白质分子之间原有净电荷的差异即消除了由于各种蛋白质所带净电荷的不同对电泳迁移率的影响;SDS-蛋白质复合物具有均一的电荷密度、相同的荷质比。据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推测,SDS-蛋白质复合物呈紧密的椭圆形或棒状结构,棒的短轴恒定,与蛋白质种类无关,棒长轴变化,与蛋白质分子量成正比。SDS和蛋白质结合后所形成的SDS-蛋白质复合物,消除了由于天然蛋白质分子形状的不同对电泳迁移率的影响。根据上面的分析,SDS和蛋白质结合后使其电泳迁移率仅取决于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未知分子量的蛋白质和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分子的迁移率,测定出未知蛋白质的分子量。1 2. 当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5kb~200kb之间时,电泳迁移率与分子量的对数值呈直线关系,符合下列方程: log Mr = K ― b*m R 式中:Mr为蛋白质的分子量;K为常数;b为斜率;m 为相对迁移率。在条件一 R 定时,b和K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的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1朱广廉与杨中汉,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2(02): 第43-47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方法 目前,蛋白质分子量测定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四种:年度法、凝胶过滤层析法、凝胶电泳法和凝胶渗透色谱(GPC)法。 一、粘度法 一定温度条件下,高聚物稀溶液的粘度与其分子量之间呈正相关性,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聚合物溶液的粘度增大。通过测定高聚物稀溶液粘度随浓度的变化,即可计算出其平均分子量(粘均分子量)。 该方法操作简单、设备价格较低,通常不需要标准样品,但无法测定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 粘度法所需设备:恒温槽、乌倍路德粘度计。 二、凝胶过滤层析法 在凝胶色谱柱中,分子量不同的聚合物分子,由于其渗入凝胶微孔的能力不同而在柱中得以分离。分子量较大的分子,渗入凝胶微孔较浅,随洗脱液流动速度较快,因而先流出色谱柱;相反,分子量较小的聚合物分子后流出。通过测定从进样到聚合物分子流出色谱柱期间流过凝胶柱的洗脱液的体积,并与标准样品比较,即可计算聚合物的分子量,并估算其分子量分布。 凝胶层析技术操作方便,设备简单,样品用量少,而且有时不需要纯物质,用一粗制品即可,目前已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凝胶层析法测定分子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pH6—8的范围内,线性关系比较好,但在极端pH时,一般蛋白质有可能因变性而偏离。糖蛋白在含糖量超过5%时,测得分子量比真实的要大,铁蛋白则与此相反,测得的分子量比真实的要小。

凝胶过滤层析法所需设备:层析柱、紫外分光光度计。 三、SDS-凝胶电泳法 SDS是十二烷基硫酸钠的简称,它是一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到电泳系统中能使蛋白质的氢键和疏水键打开,并结合到蛋白质分子上(在一定条件下,大多数蛋白质与SDS的结合比为1.4gSDS/1g蛋白质),使各种蛋白质-SDS复合物都带上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数量远远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从而使其电泳迁移率只取决于分子大小这一因素,于是根据标准蛋白质分子量的对数和迁移率所作的标准曲线,可求得未知物的分子量。 SDS-凝胶电泳法是目前蛋白质分子量测定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实验成本较低,仪器设备也相对很简单,一套电泳装置即可。一般涉及到蛋白质纯化的实验室基本都具备。但是精确程度相对较低,好的电泳图谱需要一定的技术。 SDS-凝胶电泳法所需设备:微型凝胶电泳装置、电源(电压200V,电流500mA)。 四、凝胶渗透色谱法 凝胶渗透色谱法的分离原理与凝胶过滤层析法相同,只是利用高校液相色谱技术实现凝胶层析法分离和测定过程。 与凝胶过滤层析法相比凝胶渗透色谱法分离速度快、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但设备投入较大,价格较高。 凝胶渗透色谱法所需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溶剂脱气设备、溶剂过滤器、样品过滤器件。 其中高效液相色谱仪可选用如下两种系统之一; 溶剂脱气设备可选用超声波清洗器:江苏昆山KQ-100E。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