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701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电子系统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信息获取、传输与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在信息通信、电子技术、智能控制、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等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应用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信息获取、信号处理、信号传输以及电子信息系统设计、应用开发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电子工程、信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践的基本训练,掌握电子设计、信息处理、应用开发与集成电子系统及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追求卓越;
2.具有从事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等工作所需要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
3.掌握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电磁场与电磁波、信息论、计算机基础等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4.熟悉电子系统、信号处理、信息传输等基本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的基本知识,具有集成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5.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熟悉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
6.跟踪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与发展,了解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和行业需求。

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批判思维和较强的继续学习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信息获取能力;
8.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9. 具备相应职业岗位上岗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达到与本专业相关工种的高级工以上技术水平。

三、专业方向
1、电子系统运用与设计:学习和掌握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智能芯片技术以及电子系统设计与运用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具备综合应用电子硬件、软件知识解决电子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系统的软硬开发、集成与应用等工作。

2、信息与通信技术:学习和掌握信息与信号处理、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开发、集成与应用的能力,适应在信息与信号处理、通信与网络工程领域从事系统集成、开发、应用与维护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五、学制与学分
1.学制:标准学制4 年,修业年限3-6 年
2.学分:最低修读172.5 学分,其中课内教学环节必须修满13
3.5 学分,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修39学分。

六、毕业与学位授予
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各教学环节学习,修满专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准予毕业。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七、全学程时间安排总表(表二)
八、实践性教学环节(表三)
九、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比例表(表四)
十、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十一、核心课程
1、信号与系统(Signal and System)
学时:7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8 )
学分:4
本课程在阐述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表示、分类、特点的基础上,讲授信号的运算,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Z变换、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连续与离散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方法。

使学生具备连续与离散信号的变换、分析、处理、应用的初步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理实结合的方法。

课堂教学以板书为主,适当辅以教材、CAI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学形式相结合的立体教案进行讲解;实验教学采用信号与系统实验装置、辅助MATLAB等软件工具进行实践检验。

教学评价:课程出勤20%、课程实验10%、期终考试70%。

参考教材:
[1]郑君里,应启珩,杨为理.信号与系统[M] .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2]奥本海姆(J. Robert Oppenheimer),著.刘树棠,译.信号与系统[M] .第2版.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
[3]管致中,夏恭恪, 孟桥.信号与线性系统[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4]林其斌,樊晓宇.信号与系统[M].第1版.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5.2.
2、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学时:54 (理论学时:48、实验学时:6 )
学分:3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处理技术。

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有:数字信号处理特点、应用领域,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描述方法,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及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理论,数字滤波器结构及设计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DFT进行信号谱分析,以及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较难理解。

在课程讲授时以PPT为主,辅以板书,主要方法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理实结合,将MATLAB实例引入课堂,增加形象化教学,更直观认识信号处理效果,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20%(由考勤、课程作业)、课程考试70%、课课程实验10%。

参考教材:
[1]王艳芬,王刚等.数字信号处理原理及实现(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10.
[2]吴镇扬. 数字信号处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04
[3]高西全,丁玉美.数字信号处理(第三版)[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08
[4]程佩清.数字信号处理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Microcomputer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学时:54 (理论学时:44、实验学时:10 )
学分:3学分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是信息学科相关专业重点主干课程,是信息学科相关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纽带。

课程以IBM-PC机为背景机,介绍了计算机基础、80x86微处理器、半导体存储器、并行接口技术、串行通信技术、定时/计数技术、中断技术、DMA技术、总线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获得在专业领域内应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实践型较强,采用理论与实际结合讲解,辅助proteus工具进行仿真,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让学生零距离接触实物,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

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板书。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30%(由考勤、课程作业、实验报告)、课程考试70%。

参考教材:
[1]周荷琴.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冯博琴,吴宁.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
4、通信原理与技术(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Technology)
学时:72 (理论学时:60、实验学时:12 )
学分:4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通信系统的组成、分类、调制的原理与性能分析方法、模拟信号的数字化、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同步原理和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分析、研究、验证通信系统的初步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理论教学以传统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动态仿真
演示相结合的形式。

这样,既可以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理论严谨性、规范性和完整性,又能够充分展现多媒体课件的生动直观性,使学生易于理解学习内容,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通信系统中采用的基本通信技术与书中相关内容对照、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验教学部分使用通信原理实验箱进行实验。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20%(由考勤、课程作业、课程小论文)、实验成绩10%+课程考试70%。

参考教材:
[1]樊昌信.通信原理(第6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9(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李晓峰,周宁等.通信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张力军,钱学荣等.通信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周炯槃,庞沁华等.通信原理(第3版)[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2.8(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5、嵌入式系统开发(Embedded system development)
学时:54(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24 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24个学时。


学分:3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1.5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当前主流嵌入式系统技术,阐述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分析主流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体系架构,软硬件的基本体系结构、软硬
件设计方法、相关开发工具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ARM和Linux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基础,TCP/IP协议、蓝牙技术、Zigbee 无线通信系统、无线局域网、全球定位系统、移动通信系统、CDMA等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实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板书、教学视频。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50%(由考勤、课外大作业、课程科技作品报告)、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1] 沈连丰. 嵌入式系统及其开发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周争鸣.嵌入式系统与应用[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3] 田泽.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6、电子系统设计(Electronic System Design)
学时:36(理实结合)其中企业行业专家授课学时18个学时。

学分:2 其中企业行业专业授课学分1学分。

本课程主要讲授电子系统设计概论、电子电路的加工和调试基础、电子设计与仿真技术、基于FPGA的电子系统设计、嵌入式系统设计和综合设计,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系统设计和制作的能力。

课程体现综合应用学科专业知识,锻炼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实结合、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板书、教学视频。

教学评价:平时成绩30%(由考勤、课外大作业)、课程科技作品报
告(论文)50%、课程科技作品答辩20%。

参考教材:
[1]何小艇.电子系统设计(第三版)[M].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杨刚.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3]王建校,张虹,金印彬.电子系统设计与实践[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梁晓雯,许瑛.电子系统设计基础[M].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十二、教学进程表(表五)
十三、辅修专业培养方案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辅修培养方案
辅修先修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