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要回归本色
语文课的本色是什么呢?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
高格,自有名句。
"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语文课仿佛成了综合课,似乎承载了大多的非语文的东西。
与之相反,有的课堂又似
乎太过平乏,教学教师没有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以至于学生索然无谓,课堂成了教师"唱独
角戏"的舞台。
这样两个极端走向,都与语文的本色是格格不入的。
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来,我们应该让学生充分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心童真。
下面谈谈本人在这一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第一,课前自学是课堂高效的“前奏”。
“教是为了不教。
”这是叶圣陶告诉我们的。
怎样达到这一境界呢?捷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
对于语文来说,我认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主要的方法是教给学生读书。
以前,我们大部分老师布置的预习一个样,上课一个样,课外阅读又一个样。
结果,学生学
了十几年的语文,到底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己都不知道。
这样的效率是非常低的,以至于
有许多有识之士经常在各种场合呼吁:一定要改变语文教学高校低能的局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
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知识学不胜学,记不胜记。
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刻骨铭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
如:我教《杨修之死》,学生通过预习,已经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因此不但弄懂曹操为什么把杨修
杀死、为什么又要厚葬等问题很感兴趣,对《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增添了浓厚的兴趣,
课堂上他们滔滔不绝地互相答辩,有声有色地复述故事情节,学而不厌地研讨《三国演义》,在两个单位时间内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与重点,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重要典故,拓展了有关《三国演义》的谚语和歇后语,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活跃,学生
的学习求知欲非常强烈,时间在静静的阅读、感情的朗读、激情的辩论、快乐的研讨中过去了,学生还是乐不知返。
相反,有的老师认为不预习也能上课,结果,课堂上学生第一次接
触文本,读通课文用了半节课,学新字生词又花了半节课,对课文的理解又花了一节课,结
果两节课后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与理解很肤浅,没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研讨和拓展了。
课前预习是教师预设课堂生成、把握课堂训练重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重要铺垫。
养成
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
第二,当堂训练是课堂高效的“高潮”。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完成,学生的在
校时间80%在课堂里,学生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
因此,学校课堂生
活的质量关系着学生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
"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
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
这样学生
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
整个课堂
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
如:
《故乡》的训练重点是见到故乡时的描写与记忆中的故乡又什么不同。
这样定好训练点,便
于课堂中能很好地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做到心中有数,练到点上。
此外,利用课堂练习竞赛、学生互出错题卷、年级阶段性检测、学校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对
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定量检测,这个检测还是以教师所定的学案为蓝本,对学生学习过
程全程监控,起到评价、诊断、反馈、预测和激励的作用。
第三,有机拓展是课堂美妙的“乐音”。
1、让经典诵读成为课堂的“伴奏”。
经典,是能经得住时间和空间变化,经得住意识形态变换考验的,是人类与本民族文化的精华、人类精神文明的凝聚点。
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育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从人生一开始就
占据精神的制高点,它是加强记忆,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的良剂,它直接影响学
生终身的学习和精神的发展。
“轻松诵读5分钟”是我们班课堂的开场白,它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自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大家中庸》)……,不需要批评,不需要
责打,每天把《弟子规》《新增广贤文》《论语》《吕氏春秋》等经典名句像哲学家的诲人
名言,悄悄地流淌入学生的心田,它仿佛天籁之音,净化师生的心田,让心灵之花盛开,在
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能起到情感催化剂的力量,导人向善,达到教育无痕的效果。
2、让延伸拓展成为课堂的“余音”。
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只是“引子”,内容有限,我认为如果惟其为载体,仅靠它来承载提高学生
学能,培养语文阅读思考表达创造等综合素质,难充大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注意拓展和知识的延伸,拓展更多的词汇、更多的美文、更多
的诗词……如学《天净沙秋思》,我们拓展余光中的《乡愁》;学习《散步》,我们拓展毕
淑敏的《孝心无价》等,只要你用心挖掘,都能有可拓展的素材,如果坚持下去,学生每一
课所学的知识就更多了,思维就更广、更活了。
总之,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注重自学、评价、阅读策略指导、经典诵读多边结合,使
课堂容量更大,拓展更广,课前自学、当堂训练、有机拓展随机结合,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起到“1+1+1>3"的良好效果,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又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心智,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堂训练与评价中不断学习与修正,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找到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与评价能力、水平突飞猛进;在经典诵读中,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